刘 娜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骨科,山东 聊城 252000)
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腹胀、便秘是该类骨折普遍存在的并发症。稳定型胸腰椎骨折常采用保守治疗[1]。胸腰椎骨折后,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积于局部,血瘀气滞而致腑气不能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状态。选取2017 年6 月—2021 年6 月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08 例作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观察并探讨通腑散敷脐联合艾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骨科2017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0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4 例,男21 例,女33 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39.64±7.23)岁;病程0.5~48 h,平均病程(6.09±5.87)h。对照组54 例,男26 例,女28 例;年龄21~81 岁,平均年龄(38.28±9.97)岁;病程1~46 h,平均病程(6.67±4.83)h。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CT 及MR 诊断为稳定型胸腰椎骨折,且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2)无明确手术指征;(3)新鲜骨折,受伤时间不超过48 h;(4)依从性好,配合随访;(5)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1)需接受手术治疗患者;(2)正在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指标观测者;(3)治疗过程有不良事件者;(4)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前均禁食,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对照组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热敷等常规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腑散敷脐联合艾灸治疗。通腑散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白术、桃仁、生姜、甘草。敷脐联合艾灸操作:上药各等份研为细末,取10 g 用凡士林调糊,敷于神阙穴,用3 M 透明敷料粘贴固定;同时用双头型艾灸理疗仪(青岛海蓝康复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L-MJ-01)灸患者神阙、足三里30 min,6 h后清除药物,每日2次。
1.5 观察指标(1)记录2 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以患者主诉为准。患者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腹部听诊,每区每次分别听诊1 min,如果在2 个听诊区发现肠鸣音>每分钟4 次,定此时为胃肠功能最早恢复时间。(2)比较2 组患者临床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为腹胀症状完全消失,嗳气症状或肛门排气明显,腹部隆起恢复,肠鸣音和腹部叩诊正常,并维持24 h 以上;有效为肠胀气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并维持24 h 以上或完全缓解时间不足24 h;无效为肠胀气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即使有改善但维持时间不足24 h。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腑散敷脐联合艾灸治疗,在促进胃肠蠕动方面作用明显。见表1。
表1 2组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 s,h)
表1 2组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 s,h)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4 54首次排气时间12.64±7.23 19.34±9.45 4.1379 0.0001首次排便时间24.32±4.78 35.53±6.33 10.3853 0胃肠功能恢复时间7.85±2.03 12.37±4.90 6.2624 0
2.2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50/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4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腑散敷脐联合艾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优势明显。见表2。
表2 2组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有2 例轻微皮肤过敏,经治疗后痊愈,无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胃肠功能紊乱是胸腰椎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3],且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胸腰椎骨折后,腹膜后产生血肿,肠系膜交感神经受其刺激,导致胃肠蠕动减缓;此外,胸腰椎骨折后,患者常需长期卧床,受心理状态变化以及饮食习惯变化等影响,患者术后出现腹胀、便秘[4,5]。中医认为,坠跌伤后,筋脉受损、气血失和,血溢脉外形成瘀血。腹后壁瘀血停蓄,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气滞。瘀血导致气滞益盛,气滞加重血瘀,二者互为因果。浊气存内,致腑气壅塞,积聚于肠胃而成腹胀;气阻中焦,所以上不能进食,下不能通便。
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常对症处理,而口服药物一般会加重胃肠负担,加之患者厌食心理,往往只能采取腹部按摩、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本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利用中医外治法的患者接受度高、不良反应小等优势,效果满意。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提示,本研究方中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可使肠管张力增强,蠕动加速,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的作用[6];枳实可明显升高胃底平滑肌的张力,具有加速胃排空、促进胃运动的功效[7]。诸药合用,共行通腑逐瘀、润肠通便之效。凡士林作为用药基质,可缓和药效、减轻皮肤刺激。神阙所在为脐,其为经脉之要穴,与冲脉、督脉相通,是十二经脉的枢纽所在,具有能升能降以及补虚泻实调节作用[8]。脐部皮肤薄,且少有脂肪组织,药物贴敷后有较强的渗透性,利于吸收[9]。脐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局部吸收加穴位刺激的双重机制,达到改善微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艾灸可提高局部组织温度,增加局部血流量,缓解局部痉挛,具有显著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以及内分泌功能的效果,有助于快速纠正机体功能失衡[10]。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功效为益气升阳、培补后天、升清降浊等,在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胀以及胃痛等方面效果显著[11]。通过艾灸神阙、足三里二穴,可发挥通腑消胀、行气导滞的功效,增强胃肠蠕动,有利于胃肠传导功能尽快恢复,效果确切。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腑散敷脐联合艾灸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符合中医“内病外治”理论。但药物刺激性较大,不能长时间用药,因此研制缓释制剂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