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嘉禾屯遗址位于焦作市解放区嘉禾屯村南,南距人民路约900米,北距建设路约600米(图1),内含遗迹遗物的时期跨度从新石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时期、东周时期、汉代至宋元时期。为配合太焦高速铁路建设,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嘉禾屯村南铁路经过区域进行文物勘探及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 300平方米。发掘古墓葬16座(西汉墓葬1座、东汉墓葬13座、宋代墓葬1座、金代墓葬1座),灰坑24个,陶窑1座,灰沟1处。现将地层堆积、发掘灰沟及出土代表时代器物简报如下:
图1 嘉禾屯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地层堆积共分2层。第1层为耕土层,土色灰褐,土质疏松,厚0.25~0.35米。第2层为唐宋文化层,土色黄褐,土质较硬,厚0.25~0.5米,出土有唐宋时期陶瓷片等。
灰沟1处,编号G1,为大型沟,系自然沟冲填而成。G1位于2区东北部,跨T5、T6(图2)探方,北、东、西分别延伸至未发掘区。开口于第2层下至生土,由南向北渐深呈斜坡状,发掘部分南北长17米,东西宽14米。沟内堆积可分4层。第1层为褐灰色,土质硬,内含有较多烧土块、灰陶片、料礓粒等,深0.3~0.6米,厚0.1~0.6米。第2层为灰褐色,土质硬,内含有较多烧土块、陶片、料礓粒等,陶片以泥质素面灰陶为主,红陶较少,深0.75~1.1米,厚0.1~1.6米。第3层为黄褐色,土质硬,内含有较多烧土块、陶片、料礓粒等,陶片以泥质素面灰陶为主,夹沙陶次之,红陶较少,深1.2~1.505米,厚0.1~0.6米。第4层为黄灰色,土质硬,内含有较多烧土块、陶片、料礓粒等,陶片以泥质素面灰陶为主,夹沙陶次之,红陶较少,深1.7~1.8米,厚0.1~0.6米。从灰沟内堆积物及可辨认器型看,该沟第1层、第2层为战国时期,第3层、第4层为春秋时期。
图2 T6西壁地层及沟剖面图
陶窑1座,编号Y1,位于T5内中东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该窑上部破坏严重,下部可见火膛与烟道。火膛开口平面呈弧角梯形,微弧壁下收,平底。南北长1.06米,宽0.4~0.84米,周围烧土厚0.05~0.07米。火膛内的填土为黄红色,土质坚硬。火膛内出土大量烧土块和灰陶片及少量红陶片。从窑内堆积物及可辨认器型看,该窑应为龙山文化时期被废弃的陶窑。
现将各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标本文物介绍如下:
红陶罐(残片)1件,标本G1④∶1,泥质红陶,半环形耳,残高7.3厘米。彩陶钵(残片)1件,标本G1④∶2,泥质红陶,器外饰黑彩,残高5.7厘米。彩陶盆口沿(残片)1件,标本G1④∶3,泥质红陶,器外饰黑彩弦纹,残高9.3厘米。红陶罐口沿(残片)1件,标本G1④∶4,夹砂红陶,花口下饰符加堆纹,残高7.3厘米。黑彩红陶盆口沿(残片)1件,标本G1③∶1,泥质红陶,花口下饰符加堆纹,再下饰黑彩,残高5.8厘米。彩陶钵(残片)1件,标本G1③∶2,泥质红陶,盘口外侈,高领,素面,残高9.7厘米。黑陶鼎足1件,标本G1③∶3,夹砂黑陶,凿形,足背有阶梯状符加堆纹,残高4.6厘米。红陶人头(有残疤)1件,标本G1②∶1,细泥红陶质地,面相平静,五官端正、额头较低、面目清秀,双目、鼻孔、口均为挖孔而成,高8.3厘米,宽5.5厘米。
灰陶器口(残)罐1件,标本G1②∶4,泥质灰陶,敞口,高领,肩部饰纹,残高7.5厘米。红陶器口(残)1件,标本G1②∶2,泥质红陶,盘口外侈,高领,素面,残高5.2厘米。红陶器足1件,标本G1②∶3,夹砂红陶,尖实足,高8厘米。烧土块1件,标本Y1∶1,泥质,烧结程度低,呈不规则形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8.5厘米。磨光黑陶器底豆盘(残片)1件,标本T1H2∶1,底外敞,泥质灰陶,器外磨光呈灰黑色,残高9.5厘米。磨光黑陶器豆柄(残片)1件,标本T1H2∶2,泥质灰陶,器外磨光呈黑亮色、饰弦纹,残高6.5厘米。
鹿角1件,标本T1H2∶1,灰白色,残长26厘米,最大直径6厘米。陶斝(残)1件,标本T1H2∶3,侈口,束颈,平底,下有饰绳纹的袋状足,残高18厘米。
黑陶圈足盘(残)1件,标本T1H2∶4,为泥质黑陶,侈口,宽沿,浅腹,环形底,圈足较高,轮制磨光,造型美观,制作精细,并有当时破裂修复的穿孔,盘内有压光漩涡纹数周,直径51厘米。圈足直径18厘米,口沿宽6.7厘米。灰陶豆(残)1件,标本T1H2∶5,泥质灰陶,敞口,浅盘,口沿外斜下垂,呈豆柄圆柱形,盘内磨光呈灰黑色,残高9厘米。板瓦1件,标本G1①∶3,外饰绳纹,内饰方格纹,残长15.2厘米。
“五铢”钱有两种类型。A型,113枚,圆钱,周缘有廓,穿为正方形,钱背穿的四周有廓,“五铢”二字为篆书体,“五”字交叉两笔弯曲,“铢”字的“金”字头呈等腰三角形。直径2.6厘米、口径1厘米。B型,3枚,剪轮,钱体较小,周缘无廓,穿为正方形,“五铢”二字锈蚀。直径2.4厘米、孔径1厘米。
灰陶钵1件,标本H2∶4,泥质灰陶,唇口,斜壁下收,平底。高9.7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9.7厘米。
耳杯1件,标本M4∶11,泥质灰陶,整体呈船状,椭圆形口,两侧带有月状耳,耳与口沿处于同一平面,素面,模制而成,泥饼状假圈足,平底。长10.8厘米,高3.2厘米。
陶猪1件,标本M8∶6,泥质灰陶,站立状,昂首,短嘴,两耳较小,尾巴贴臀,肛门及腹下有孔,空心,合模制成。长12厘米,高5.8厘米。
陶勺1件,标本M8∶9,泥质灰陶,长柄瓢状,手制。长10厘米,高2.9厘米。
陶圈厕1件,标本M1∶7,平面呈长方形,由厕所和猪圈组成,厕所高于猪圈,厕所呈圆形,正面辟一拱券门,下有阶梯,厕所墙壁上覆一方形庑殿式顶,顶上有瓦垄,厕所右侧为猪圈,四面砌墙体。圈厕长16.5厘米,宽15厘米,通高19厘米。
陶井1件,标本M3∶8,呈圆筒形,盘口外折沿,口沿置一梯形提梁式井架,井架中部竖有一井亭,井亭中间有滑轮孔,井亭上为庑殿式顶,顶部饰瓦垄,筒状腹下部外凸,平底。陶井通高22.5厘米,井底直径11.2厘米。
灰陶樽1件,标本M1∶11,泥质灰陶,直口,筒腹,平底,下附3个象鼻足,腹部饰两圈凹弦纹。高13.5厘米,口径18.5厘米。
陶瓮2件,根据高低大小、形制的差异,分为A、B两型。A型1件,标本M7∶44,形体较大,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微上凹,肩部饰由平行竖直线纹组成的短直线带一周。口径45厘米,腹径78厘米,高67厘米。B型1件,标本M7∶45,直口,平唇,短颈,平肩,斜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微上凹,肩部和腹部各饰网状方格纹一周。口径26厘米,腹径57厘米,高46厘米。
博山炉1件,标本M7∶7,由盖和座两部分组成,座呈盆形,敞口,平折沿,平底,盘中心立一空心豆形柱,上承炉体,柱盘连体;豆盘为半圆形,子母口,口部饰阴弦纹两周;盖呈圆锥状,有不规则形镂空,上饰群山、树木等。通高18.3厘米,豆口径9厘米,盆口径20厘米。
陶车軎1件,标本M7∶104,上顶面圆平,上体为圆柱形,自上而下逐渐变粗,上半部有二周凸圆箍形圈带;下端向外折,缘宽厚,两侧有对称的方形穿孔,并安装有车辖。车辖长条状,辖首为长方帽形。顶径1.4厘米,口径2.2厘米,高2.7厘米。
盖弓帽7件,标本M7∶55-61,圆筒形,中空成銎,口沿处略大,上端稍细小,顶作圆球形,器中部往上挑出一钩。銎径0.8厘米,高3.1厘米。
皇宋通宝(残)2枚。标本M16∶3-1:圆钱,周缘有廓,穿为正方形,钱背穿的四周有廓,铭文篆书,字迹不清。直径2.5厘米,孔径0.5厘米。政和通宝(残)1枚。标本M16∶3-2:圆钱,周缘有廓,穿为正方形,钱背穿的四周有廓,铭文篆书,字迹不清。直径2.6厘米,孔径0.55厘米。
瓷罐1件,标本M13∶1,灰白胎,施深褐色釉,敞口,圆唇,溜肩,鼓腹,平浅圈足,口沿及下腹部无釉。口径17厘米,底径9.7厘米,高17厘米。
嘉禾屯遗址遗存十分丰富,是一处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尤其是先商时期文化遗物的发现,说明从新石器时期开始此处就是人类集生活、农作、繁衍生息的活动区域。1989年3月,嘉禾屯林场出土41件窖藏铜器,其精品之多,铸造水平之高,在全国范围亦属罕见[1]。该区域地表现存有汉代五座大冢,具有一定等级。新发现的墓葬、遗迹与1989年3月发掘的窖藏铜器在同一遗址内。
嘉禾屯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男性人头形器物,该人头形器物顶部凸起,无口,可以排除是“人头瓶”,更接近“人头壶”[2]。这一时期的陶制容器出土丰富,代表仰韶文化最高水准的细腻彩陶也比比皆是。嘉禾屯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为研究太行山南麓豫西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考古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