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刺络拔罐法的临床应用规律※

2024-01-08 05:41张雨佳程慧斌杨金月郭思琪
河北中医 2023年12期
关键词:罐法刺络拔刺络

张雨佳 程慧斌 郑 伟 杨金月 郭思琪 袁 军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刺络拔罐法属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是针刺结合拔罐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通常以三棱针或皮肤针刺破消毒好的局部皮肤后,迅速拔一大小合适的火罐,留罐一定时间后可见适量血液渗出,此过程称为刺络拔罐法。刺络法在《灵枢·官针》中称为“赞刺法”,是指连续且分散的点刺出血的一种方法。拔罐法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所记录,古时以兽角或竹筒作为罐具,通过点燃或抽吸等方法使罐内空气排出,形成一定的负压吸附于体表部位。刺络与拔罐配合可产生协同效应,拔罐产生的负压和温热作用可增加刺络的出血量,使瘀血应排尽排,刺络出血可提高罐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二者配合,可共奏泻泄透邪,散瘀通络,活血行气,散解止痛,调和阴阳之效[1]。但目前各医家具体操作不尽相同,且缺少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规律的总结整理。故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对刺络拔罐法进行归纳,总结刺络拔罐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挖掘临床取穴特点及应用规律,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选择高级检索,以“医药卫生”为查询学科领域,以“刺络拔罐”“刺血拔罐”“放血拔罐”“刺络放血拔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单独运用刺络拔罐或刺络拔罐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不能超过2种,除去基础治疗,其中1种为刺络拔罐),且着重突出刺络拔罐治疗作用的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②文章中明确记载有疾病名称、刺络穴位或部位的选择、操作方法、器具选择及临床疗效。

1.2.2 排除标准 ①有关刺络拔罐的综述、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动物实验研究类等文献;②刺络拔罐结合其他疗法且效果优于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③重复发表的文章;④临床研究试验设计为单样本研究,无对照组。

1.3 数据规范化处理 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疾病名称、疾病分类和腧穴名称分别按照《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2]和《经络腧穴学》[3]进行标准化规范。在参考书中无法查询到的疾病名称,保留原有的疾病名称;压痛点、局部皮肤等均统称为“阿是穴”;铍针、一次性皮试针、5号麻醉针头等均统称为其他针具;负压拔罐器、自制放血管、一次性负压罐均统称为其他罐具;一定量的血液、自然出血停止、血液充分流出均统称为其他出血量;保守治疗、基础治疗、常规护理等均统称为其他治疗。

1.4 数据库建立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库构建,由两人共同完成处方数据的提取工作,一名研究者录入,一名研究者查核,存疑处由第三人参与讨论解决。处方数据库录入条目为题目、发表年份、第一作者、疾病名称、疾病分类、针灸处方或部位、刺络工具、刺络方式、出血量、罐具、留罐时间、疗效及联合治疗方法等,并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

1.5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的“数据挖掘”功能模块,调用规范数据进行刺络拔罐法应用规律分析,包括治疗的疾病及其分类、腧穴选取、操作过程、联合疗法及优势病种核心处方的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研究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4259篇,剔除重复文献1937篇,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阅读全文后剔除文献2057篇,最终纳入文献265篇,涉及68种疾病,265条有效处方,99个腧穴。

2.2 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的频次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7位的分别为痤疮(27次),带状疱疹(23次),腰椎间盘突出症(20次),肩关节周围炎(17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6次),面神经炎(13次),急性腰扭伤(10次)。见表1、表2。

表1 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分类频次及病种分析

表2 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频次前7位统计表

2.3 刺络拔罐法腧穴选取频次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的穴位进行统计分析,腧穴选取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位的分别为阿是穴(138次),大椎(73次),肺俞(52次),委中(33次),膈俞(30次),心俞(22次),脾俞(20次),肝俞(19次),肾俞(14次),血海(13次)。见表3。

表3 刺络拔罐法腧穴选取频次前10位统计表

2.4 刺络拔罐法操作过程分析

2.4.1 刺络针具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的刺络针具进行统计分析,可将针具分为7类,对针具应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三棱针(95次),皮肤针(76次),一次性注射器针头(49次),采血针(31次),毫针(10次),其他针具(9次),小针刀(1次)。见表4。

表4 刺络拔罐法针具应用频次统计表

2.4.2 刺络方式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的刺络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共计11类刺络方式,对刺络方式应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点刺(155次),叩刺(77次),散刺(9次),直刺(8次),挑刺(7次),刺络(7次),未提及(3次),快刺(2次),豹纹刺(2次),密刺(1次),均匀刺(1次)。见表5。

表5 刺络拔罐法刺络方式应用频次统计表

2.4.3 刺络拔罐法罐具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的拔罐罐具进行统计分析,可将罐具分为4类,对拔罐罐具应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玻璃罐(251次),其他罐具(7次),抽气罐(6次),真空罐(2次)。见表6。

表6 刺络拔罐法选取罐具频次统计表

2.4.4 留罐时间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的留罐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可分为5个时间段,对留罐时间应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5~10 min(91次),未提及(72次),≤5 min(65次),10~15 min(30次),15~20 min(7次)。见表7。

表7 刺络拔罐法留罐时间频次统计表

2.4.5 出血量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出血量的不同,可分为9类,对出血量应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未提及(95次),3~5 mL(44次),少许(39次),1~3 mL(39次),5~10 mL(21次),其他出血量(12次),10~20 mL(11次),>20 mL(3次),<1 mL(1次)。见表8。

表8 刺络拔罐法出血量频次统计表

2.5 刺络拔罐法的联合疗法分析 对录入的265篇文献中刺络拔罐的联合疗法进行统计分析,共计18种联合疗法,对联合疗法应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前8位依次为针灸(68次),西药(26次),中药(21次),其他治疗(17次),电针(14次),温针灸(9次),推拿(5次),西药外用(4次)。见表9。

表9 刺络拔罐法的联合疗法应用频次统计表

2.6 刺络拔罐法的优势病种核心处方分析 将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频次排名前7名的优势病种进行核心处方分析,考虑到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选腧穴均为阿是穴,不分析其核心处方,故分析核心处方的疾病分别为痤疮、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面神经炎、急性腰扭伤。

2.6.1 痤疮 对纳入的27篇有关痤疮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计16个腧穴,应用频次98次,其核心处方为肺俞、大椎、胃俞、膈俞、肝俞、脾俞、心俞、血海。见表10。

表10 治疗痤疮处方中腧穴选取频次统计表

2.6.2 腰椎间盘突出症 对纳入的20篇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计19个腧穴,应用频次56次,其核心处方为阿是穴、委中、环跳、夹脊穴、肾俞、阳陵泉、秩边。见表11。

表11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中腧穴选取频次统计表

2.6.3 肩关节周围炎 对纳入的17篇有关肩关节周围炎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计5个腧穴,应用频次27次,其核心处方为阿是穴、肩髃、肩髎、天宗、肩贞。见表12。

表12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处方中腧穴选取频次统计表

2.6.4 面神经炎 对纳入的13篇有关面神经炎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计18个腧穴,应用频次32次,其核心处方为翳风、大椎、颧髎、阳白、完骨、风池、颊车、牵正、地仓。见表13。

表13 治疗面神经炎处方中腧穴选取频次统计表

2.6.5 急性腰扭伤 对纳入的10篇有关急性腰扭伤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计4个腧穴,应用频次12次,其核心处方为阿是穴、委中、腰阳关、殷门。见表14。

表14 治疗急性腰扭伤处方中腧穴选取频次统计表

3 讨论

3.1 刺络拔罐作用分析 刺络拔罐法分为刺络法与拔罐法,刺络法早在《内经》中描述为“毛刺”“浮刺”。《灵枢·小针解》描述为“菀陈则除之者,去其血脉”“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故刺络法可直至病所,疏通经络中的瘀血,使气血调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4]。《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记载:“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刺络出血后,通过罐的吸附作用将体内的瘀血、邪毒吸拔出于体外,从而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阴阳平衡[5]。

3.2 刺络拔罐操作过程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刺络工具共计7类,其中以三棱针为主;刺络方式分为11类,其中以点刺为主;拔罐罐具分为4类,以玻璃罐为主;留罐时间可分为5个时间段,以留罐5~10 min为主;出血量的描述可分为9类,其中95篇文献中未对出血量进行描述,44篇文献中的出血量为3~5 mL;联合疗法共计18种,其中有68篇文献的治疗方式为刺络拔罐联合针灸。

刺络工具多选用的三棱针在古时称为“锋针”,《灵枢·官针》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灵枢·九针论》云:“……锋针……主痈热出血。”可见三棱针可用来治疗经络不通导致的顽疾以及痈肿热痛之病[6]。此外,《中国刺血疗法大全》中提到,三棱针针身由锐利的针尖和三面有刃的三角形锥体融合而成,针身后连接着圆柱形的针体,这种结构既保证了三棱针的穿透力又维持了其稳定性,易于瘀血流出“以发痼疾”[7]。

刺络方式多用点刺法,点刺手法要求快且力度适中。《灵枢·官针》曰:“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相关研究表明,点刺放血可以排出体内瘀滞的邪毒,扩张血管,加快免疫因子的释放,修复损坏的神经[8]。

拔罐罐具以玻璃罐为主,古时常用兽角或竹筒。与其他罐具相比,玻璃罐罐体透明,可直接观察到拔罐时局部皮肤的颜色变化,且吸附力更好,导热性强,可以更好地发挥拔罐的作用。通过拔罐可直接促进血液流通,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9]。

从本数据挖掘的结果来看,有95篇文献未详细记录出血量,72篇未记录留罐时间,可见刺络拔罐在临床应用上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指导。其中44篇文献提及出血量为3~5 mL,91篇文献的留罐时间为5~10 mL。但从总体上看,出血量大多数在10 mL以下,留罐时间多在10 min以内。留罐时间短、出血量少或者留罐时间长、出血量多都会影响刺络拔罐的疗效[10]。对于出血量和留罐时间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刺络拔罐常常配合针灸,或西药、或中药这三种治疗方法。刺络拔罐配合针灸多用于治疗经络之病,例如肩关节周围炎、膝骨关节炎、面神经炎等。刺络拔罐配合西药多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如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银屑病等。中药需要辨证施治,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中药。

3.3 刺络拔罐优势病种核心处穴分析 痤疮又称为“粉刺”。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由毛囊皮脂腺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临床症状表现各异,成人、新生儿均可患病,粉刺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均可见[11]。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常用穴为肺俞、大椎、胃俞、膈俞、肝俞、脾俞、心俞、血海。多数医家认为痤疮发病主要责之于肺,还有相关学者认为风、湿、热、虚、瘀等致病因素引起全身气血逆乱导致痤疮[12]。肺俞清泻肺热,大椎清热镇静,膈俞、血海活血化瘀通络,考虑到痤疮会导致情志不畅,脾胃不和,故配以肝俞、心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宁心,健脾和胃。根据临床辨证,加减变穴,清热为主,疏肝健脾是基础,可为针灸治疗痤疮提供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腿痛”范畴。外感邪气,内伤久病,年老多病,劳欲过度和外伤均可致病[13],临床表现为腰腿部疼痛、麻木、正常活动功能受限,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等[14]。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穴为阿是穴、委中、环跳、夹脊穴,肾俞、阳陵泉、秩边。阿是穴起源于《内经》“以痛为腧”,刺之可直达病所,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减轻病痛。委中穴为膀胱经合穴,其下血络丰富,人体经气相会之地,可疏调腰背部的气血,使通则不痛[15-16]。环跳穴为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可祛风湿,利关节,是治疗腰腿疾病的要穴。夹脊穴在督脉和膀胱经之间,还可沟通任脉、冲脉、脾经、胃经、肾经,刺络拔罐腰夹脊穴可疏通多经脉气血,快速缓解腰部疼痛[17]。肾俞是肾中气血在腰背部流注出入之处,故可补肾强腰,疏经通络。阳陵泉属筋会,可舒筋活络,强健腰膝。秩边属足太阳膀胱经,能舒筋通络,强健腰膝,其下分布着坐骨神经,是治疗腰腿疼痛的效穴。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外感风寒湿邪、年老体衰、气血亏损以及外伤均可导致肩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引起肩部不适。刺络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核心处方为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阿是穴是病痛的直接反应点,刺之可直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减轻疼痛[18]。肩髃、肩髎、肩贞称“肩三针”,位于肩关节的前、中、后,分别属于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可共奏舒筋通络之效,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经验效穴。天宗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可生发太阳经阳气,散寒通络,疏通气血,除痹止痛[19]。

面神经炎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无论年龄大小,均可患病[20]。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机体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阻滞面部经脉,经气不通而发病[21]。刺络拔罐治疗面神经炎的核心处方为翳风、大椎、颧髎、阳白、完骨、风池、颊车、牵正、地仓。翳风穴属三焦经,可疏风通络,《针灸甲乙经》云“口癖不正,翳风主之”。大椎为督脉穴,可祛风清热。风池为胆经穴,在项部、枕骨之下,针刺可激发头面部气血以通经活络。颧髎属小肠经穴,可祛风通络。阳白为胆经穴,可疏风清头明目。地仓为阳跷脉、任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可舒通经络,是治疗面神经炎的常用穴,配以颊车可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牵正属经外奇穴,在咬肌上,刺之可激发局部气血,濡养经络[22]。完骨为膀胱经与胆经的交会穴,刺之可祛手太阳经筋之邪气,又可通达胆与膀胱二经的经气,祛邪扶正[23]。

急性腰扭伤中医学称之为“腰痛病”“闪腰”等,是常见的腰部损伤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外伤或者劳累损伤筋骨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经络而出现疼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为主[24]。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核心处方为阿是穴、委中、腰阳关、殷门。阿是穴为气血不通之处,刺之可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腰背委中求”,委中可疏筋活络,活血祛瘀,擅治腰背痛、下肢痿痹[25]。腰阳关为督脉穴,可温肾强腰,舒筋活络,擅治腰腿疼痛[26]。殷门为膀胱经腧穴,可燥湿生气,《针灸大成》载其“主腰脊不可俯仰”。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整理近10年有关刺络拔罐法的文献,发现其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多用于外科、皮肤科等疾病的治疗;刺络拔罐腧穴多选取阿是穴;针具多使用三棱针;刺络方式以点刺为主;罐具多选择玻璃罐;留罐时间多集中在5~10 min;刺络出血量大部分文献未提及;多配合针灸治疗相关疾病。通过归纳总结相关文献数据,可为未来相关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充分发挥刺络拔罐法的临床治疗作用。在文献的筛选过程中,因为一些文献不符合纳入标准,导致一些经验效穴未收录在内。希望以后加大文献搜索量,进一步完善优势病种核心腧穴处方的选取。

猜你喜欢
罐法刺络拔刺络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Therapeutic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迪氏罐法疗法简介和临床应用
煮罐闪火法的操作方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