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2024-01-26 11:10王春燕匡泽京潘燕妮蔡斯悦周卓宁
河北中医 2023年12期
关键词:病机针刺有效率

王春燕 匡泽京 潘燕妮 蔡斯悦 周卓宁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南宁 530000)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流行病学报告称,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45年将有7亿人患病[1]。DM患病基数大,已成为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DM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约半数DM患者会并发DPN,临床表现多以对称性肢体疼痛、感觉异常为主,甚则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DPN机制复杂,尚未阐明,现代医学认为DPN可能是代谢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神经的结果,治疗在控制血糖基础上予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等对症治疗,往往临床疗效不理想,且药物的副作用大。兹将中医针药治疗DPN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1.1 病名 DPN是现代医学病名,古代中医无明确的病名记载,但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症状特点早有描述。如《素问·痹论》载“病久入深……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王旭高医案》记 “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医籍描述肢体麻木、冰凉、乏力症状与DPN临床表现十分吻合,并将该病归属为“血痹”“麻木”等范畴。随着对该病不断认识和中医诊疗规范,2010年发布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将此病中医病名统称为“消渴痹证”[2]。

1.2 病因病机 DPN多由先天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致气阴损耗,脏腑亏虚,日久不愈,阴阳俱损,内生瘀血、痰湿、热毒等病理产物,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阻滞经脉而发。病机不离本虚标实,逐渐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这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司息息相关。近年来诸多医家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体会,依据病机演变、脏腑病变侧重不同,提出许多不同看法。倪青、林兰教授提出消渴痹病是由消渴演变而来,阴虚燥热是两者的基本病机,核心在阴虚[3-4]。胡筱娟教授认为,该病早期以阴虚为主,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虚推动无力,影响血液运行,气虚血瘀是病机关键[5]。朱章志教授指出,当代人饮食、劳作不当,易损伤阳气,与三阴阳气亏虚关系密切,尤以少阴肾阳虚为甚,阳气运行状态被破坏,阳气不足成为疾病发生的关键要素[6]。王东等[7]观察到现代人嗜食肥甘,易损伤脾脏,认为脾失健运是本病病机关键,继而出现痰湿等病理产物。梁晓春教授提出该病日久不愈终致肾阳虚损,温煦失司,寒凝筋脉,肾虚血瘀是本病核心病机[8]。卜献春教授认为,老年DPN患者年老精血渐衰,肝血亏虚,筋脉失养,主以肝虚为本[9]。此外,随着疾病进展产生许多病理产物,并反作用疾病。王旭教授主张“瘀”是病机核心,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10]。还有部分医家从营卫、玄府方面阐述病机。周绍华教授认为营卫失和、气血失调是重要病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血分证”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始终[11]。周德生教授认为,玄府郁闭失养是根本病机,进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风、寒、痰、湿、热、毒、瘀血等内生反作用加速病程进展[12]。

2 中药内治法

2.1 辨证治疗

2.1.1 分期论治 由于DPN各阶段病机发展特点不同,部分医家根据病机动态演变分期进行治疗。黄淑玲教授把该病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气虚血瘀证、中期为脾虚痰阻证、晚期为肝肾亏虚证。早期宜补中益气、活血化瘀,选用四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治疗;中期宜补气健脾、燥湿化痰,选用自拟健脾消痹方(药物组成:黄芪、白术、茯苓、苍术、法半夏、木瓜);晚期宜补肝肾、舒筋脉,选用自拟滋阴消痹方(药物组成:桑寄生、熟地黄、杜仲、怀牛膝、龟甲、鸡血藤)[13]。董阜挺等[14]整理经典医籍,结合该病临床特点将DPN分为血痹期、风痹期和传变期,初期为血痹期,运用《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生姜、桂枝、芍药、大枣)治疗;中期为风痹期,运用《备急千金要方》中三黄汤(药物组成: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治疗;传变期为脚气病,运用《备急千金要方》中越婢加术汤(药物组成: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治疗。

2.1.2 分证论治 各位医家对DPN病因病机理解不同,辨证思路不同,证治分型各有不同。佟洪静[15]将DPN分为4个证型,气血两虚型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当归、桂枝、生姜、鬼箭羽、徐长卿、赤芍、白术、川牛膝、怀牛膝、木瓜、大枣);阴虚风动型予知柏地黄丸合一贯煎合牵正散(药物组成: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知母、全蝎、黄柏、沙参、麦冬、五味子、当归、枸杞、地龙);脾肾阳虚型予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物组成:桂枝、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吴茱萸、山药、砂仁、鬼箭羽、徐长卿);瘀血阻络型予补阳还五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当归、丹参、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16]将DPN证型统一分为6个,不同证型的辨证处方不同,分别是气虚血瘀证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治法,选用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生姜、桂枝、芍药、大枣)论治;阴虚血瘀证以滋阴活血、柔筋缓急为治法,选用芍药甘草汤(药物组成:芍药、甘草)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论治;阳虚寒凝证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治法,选用当归四逆汤(药物组成:当归、芍药、细辛、桂枝、通草、大枣、甘草)或阳和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芥子、姜炭、生甘草)论治;痰瘀阻络证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络为治法,选用双合汤(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陈皮、姜半夏、白茯苓、桃仁、红花、芥子、甘草、生姜、竹沥)或白芥子散加减(药物组成:芥子、木鳖子、没药、桂心、木香)论治;湿热阻络证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治法,选方四妙散(药物组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或当归拈痛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防风、知母、泽泻、猪苓、当归、炙甘草、黄芩、茵陈、羌活)论治;肝肾亏虚证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为治法,选用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或虎潜丸加减(药物组成:黄柏、龟甲、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论治。

2.1.3 六经辨证论治 部分医家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使用经方治疗。彭万年教授认为根据DPN临床症状当属六经辨证之厥阴经病,气血不运,脉欲绝者当有阳气不足,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络治之[17]。朱章志教授认为,DPN与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三阴阳气亏虚,温养阳气是治疗的根本大法。治疗上常用合方(理中汤加吴茱萸汤加附子汤)以扶阳气、温脾土、暖肝肾、散寒湿、除痹痛[6]。陈玉鹏等[18]认为DPN病机呈现寒热错杂、正虚与邪实并存的特点,与厥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核心病机、“半表半里”的病位、病程长、“手足逆冷”的病症相契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温阳化湿、理气生津治疗DPN。

2.1.4 其他方法论治 周德生教授从玄府辨治,提出玄府闭塞不通为DPN的基本病机,临证借藤类风药、虫类走窜药、活血药行经通络以“通利玄府”,临床获效颇丰[12]。范冠杰教授创立“动-定序贯八法”,提出以“症状-证素-核心病机-治法-药串”为诊治特点的理论体系治疗DPN,多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清热祛湿为核心治法,常用丹参、牡丹皮、生地黄、茵陈、莪术、白芍、薏苡仁、薄荷、葛根等核心药物组合治疗[19]。仝小林教授提出,“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态”为疾病的状态,“靶”为对疾病有效的处方和对症状有效的方药。DPN以气虚络瘀为态,寒湿瘀阻为靶,通过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活血通络,鸡血藤、桑枝、川乌等药共同调态,祛寒打靶,态靶辨治,取得良效[20]。

3 针刺治疗

3.1 常规针刺治疗 常规针刺是一种传统、便捷、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现代研究发现,此法能够改善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进损伤的神经修复,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舒文等[21]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以荥输穴及下合穴为主(取穴内庭、陷谷、大都、太白、足三里)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李桂云等[22]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可加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缩短疗程及费用。王栋才[23]将17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85例予针刺疗法(取穴:足三里、昆仑、气海、太冲、关元、悬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7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2%,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叶欣等[24]将93例老年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标本配穴”针刺(取穴:关元、肾俞、胃脘、下俞、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合谷,痰浊盛加条口、丰隆;瘀血明显加阴陵泉、膈俞、血海;上肢麻木明显加外关、尺泽、手三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23%,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正中神经S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2 常规针刺结合针法治疗 刘亚东等[25]将190例脾肾阳虚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5例予电针疗法,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太溪和三阴交,治疗组95例予调理脾胃针法联合电针疗法,取穴:三阴交、合谷、曲池、阴陵泉、中脘、足三里、血海、丰隆、地机、太冲,除中脘外均为双侧;配穴:委中、外关、阳陵泉、丘墟、绝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2组治疗后TCS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腓总神经SNCV和M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 (P<0.05);2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邓秀敏等[26]将60例痛性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降糖、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30例予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行龙虎交战针法,对照组30例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SNCV、M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60.0%(18/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覃贤梅等[27]将72例下肢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郑氏“金鸡啄米法”针刺治疗(取穴: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下巨虚、三阴交、解溪、公孙、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侠溪、太冲);对照组30例予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疼痛VAS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3 特殊针刺治疗 针刺发展至现代,除常规针刺与结合针法治疗外,延伸了多种多样的针刺方法。针刀医学是将中西医结合再创造的医学理论体系,目前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卡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钟林等[28]将42例上肢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控制血糖基础治疗,对照组21例予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21例予针刀治疗(在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走行易卡压点叩击神经,引起肢体麻木疼痛处定点)。结果:2组治疗后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DNS)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神经传导速度(NCV)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2组治疗后MDNS评分、N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是传统皮内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作用强而序贯治疗。徐丽丽等[29]将12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甲钴胺胶囊治疗,治疗组60例予循经雷火灸(取穴:至阴、涌泉、悬钟穴、阳陵泉)联合揿针(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血海)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神经缺陷评分(NDS)低于对照组(P<0.05)。

3.4 流派针刺治疗 流派针法为医家根据医籍及自身临床实践自创的派系针法。刘剑文等[30]将60例虚寒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予普瑞巴林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予黄帝内针(取穴:上肢取合谷、中渚、后溪、内关、大陵、列缺;下肢取太冲、解溪、公孙、太溪、昆仑、丘墟)联合温阳健步汤(药物组成:麻黄、附子、细辛、白芍、丹参、石斛、怀牛膝)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53.33%,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SNCV、MNCV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6、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系统为核心,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卓晓纯等[31]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予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调脾气:天枢、大横,腹四关:滑肉门、外陵)联合十二井穴放血疗法,对照组30例予甲钴胺片口服。结果:治疗后2组血生化指标、MDN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SNCV与MNCV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在经络学说中十二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常健菲等[32]将8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糖尿病基础治疗。对照组41例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腕踝针(取穴:上1~6区和下1~6区)联合中频脉冲治疗仪(取穴:双侧外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80%,对照组总有效率65.8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SNCV、MNCV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4 针药结合治疗

针药并用是将针刺疗法和中药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针刺善治外在经络,重在调经治气,中药善治内在脏腑,重在调和脏腑,二者相互结合,可脏腑经络并治、内外同调。王玥等[33]将10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阳陵泉、阴陵泉、丰隆等双侧腧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SNCV、MNCV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林惠京等[34]将165例气虚血瘀型DPN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代谢、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等。针刺组55例予针刺原穴(足三里、血海、太溪等)治疗,中药组55例予益气温阳活血通络验方(药物组成:黄芪、当归、川芎、赤芍、牛膝、熟附子、白芍、赤芍、桃仁、枳壳、五指毛桃、郁金、牡丹皮、炙甘草)治疗,针药组55例予针刺与中药验方结合治疗。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94.34%(50/53)]均高于针刺组[74.07%(40/54)]和中药组[81.13%(4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3组周围神经、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MNCV和S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血清SOD、TAOC水平均较针刺组和中药组升高(P<0.05),针药组血清MDA水平较针刺组和中药组降低(P<0.05)。常健菲等[35]将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38例予硫辛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黄芪通络方(药物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地黄、茯苓、葛根、延胡索、鸡血藤、地龙、水蛭)联合针刺(合谷、外关、曲池等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34/38),对照组总有效率71.05%(27/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田皎丁等[36]将105例DPN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取穴:曲池、外关、足三里、合谷、阳陵泉、太溪),治疗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通络活血方(药物组成:生地黄、南沙参、麦冬、黄芪、黄精、川芎、五味子、桂枝、丹参、桃仁、甘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CSS评分、疼痛VAS、热觉阈值、振动感觉阈值及髓过氧化物酶、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冷觉(CS)阈值及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DPN取得了较大进展,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采用汤药、针刺等多种中医方法,以及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疗效确切。中药内服通过中医特色辨证论治,善调内在脏腑,梳理平衡气血阴阳津液;针刺善调外在经络,有“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可以调节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神经及血管的功能从而改善DPN,其起效是多靶点、双向调节。针药结合治疗证实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中医药对于DPN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即便统一了辨证标准,各家辨证选方、针刺方法不尽相同,虽体现“同病异治”的特色,但也不免存在经验治疗的偏颇,需注意规范辨证处方和腧穴、针刺方法选择。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观察病例数较少、设计方案不科学、疗效标准评价主观、机制研究较少,今后在临床研究中须通过多中心、大样本进行论证,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盲法、随机对照等高质量临床研究,以增加可信度;增设客观疗效评价标准,除症状量表外还可设置生活质量、情绪评分量表等,评估治疗后患者社会功能的效用价值;加设随访期的观察,以科学评价中医药治疗DPN的远期疗效;将临床行之有效的疗法投入基础研究中,完善机制研究,使其更具科学性,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病机针刺有效率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osthole binding to human serum albu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