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翠 陈国燕 王聪聪 张 靖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已经成为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不仅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负担,还会进一步影响卒中后康复和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其存在不同程度副作用。因此,探索一种无副作用、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2]。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而归因训练是一种心理干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调整其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其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4]。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们应用针刺联合归因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47例,并与常规护理干预46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心理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93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65±9.3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 23.77±1.57;高脂血症16例,原发性高血压18例,2型糖尿病13例。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47±9.52)岁;平均BMI 23.62±1.68;高脂血症17例,原发性高血压16例,2型糖尿病1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患者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5]。
1.2.2 纳入标准 年龄>40岁;首次发作缺血性卒中,病程<6个月;能理解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
1.2.3 排除标准 其他类型的卒中;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史;不能配合治疗和随访的患者;针刺部位皮肤破损或感染;晕针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护理干预。①生活护理: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包括协助患者洗澡、更衣、饮食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②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③药物治疗:针对抑郁症状,可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其他适用的药物。④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抑郁情绪。⑤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及社区建立联系,以促进社会互动和情感支持。⑥教育患者和家人:提供关于缺血性卒中和抑郁的相关信息,以增强患者和家人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更好地管理和应对疾病。⑦定期随访:定期进行医疗随访,监测患者的症状和康复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⑧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归因训练干预。针刺取穴:足三里、合谷、阳陵泉,对以上穴位按摩1 min后,进行针刺治疗,进针深度为20~30 mm,进针后予电针刺激,电流强度为0.5 mA,频率为50 Hz,以局部肌肉震颤为宜,每次干预时间为30 min,每周干预3次,连续干预4周。在针刺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出现出汗、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针刺。患者在干预前接受一次认知评估,评估结果用于确定干预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归因训练方案。①管理情境:归因训练的第一步是教授个体识别出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或事件,然后引导他们考虑可能的归因方式。因此可以利用情境管理技巧,如调整情境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②暴露治疗:这种方法是通过逐渐暴露个体于他们认为会引起负面情绪的情境,来减轻他们对这些情境的恐惧。在这种情境下,治疗师可以指导个体通过积极的归因方式来看待情境,从而缓解情绪负担。③认知重构: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方式来减少情绪负荷。治疗师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并挑战他们可能有的负面思维方式,如过度一般化、思维扭曲和消极预测等,并指导他们采用更积极和合理的思维方式。④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可帮助个体面对负面事件时更积极地归因。例如,治疗师可以鼓励个体与支持者交流,分享他们的感受,并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干预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每次干预60 min,每周干预2次。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干预4周,并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重。②归因方式评分参考归因方式问卷(ASQ)[7],评分越高患者归因能力越强。③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8],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④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9]为HAMA,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状况越严重。
2.1 2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2.2 2组干预前后ASQ评分比较 2组干预后ASQ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AS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ASQ评分比较 分,
2.3 2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2组干预后CD-RISC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CD-RIS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分,
2.4 2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2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分,
归因训练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知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归因训练可帮助患者建立更加合理和积极的认知模式,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10-13]。针刺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14-17]。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神经功能,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18-22]。为此,本研究将针刺疗法联合归因训练用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
NIHSS评分是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表明针刺联合归因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这可能与针刺联合归因训练结合了中医针灸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并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脑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产生治疗作用有关,包括刺激穴位来调节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和内分泌物质的分泌,从而改善患者生理功能[23-25]。
ASQ评分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引导患者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CD-RISC评分是评估心理弹性的指标,HAMD评分是评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干预后ASQ评分、CD-RISC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ASQ评分、CD-RIS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表明针刺联合归因训练可显著提高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弹性,并降低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有研究发现,归因训练可帮助患者调整自我认知和态度,减少病耻感和自责情绪,提高自信心和应对能力[26-27]。针刺可增强受损神经的再生能力。此外,在针刺联合归因训练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社交支持作用,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归因训练对于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心理弹性及抑郁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