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实践能力融入途径研究

2024-01-08 23:36冯琳琳王艳红李丽荣张文卿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意识思政思想

冯琳琳,王艳红,李丽荣,张文卿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创新实践能力的概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关乎大学生能力和素养、创新与创造、理论能力与实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是学习者依靠积累的理论知识,经过探索研究,从头脑中产生创新思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并不单纯是实践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具体反映,也不是创新能力的简单分支,而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者的结合,体现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重构,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必要的人文知识、专业能力和学科专长是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基石;其次,创新实践能力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际活动为载体,突出创新实践能力产生的过程性;最后,创新实践能力的产生是学习者个人由实践能力逐步发展到创造能力的过程,产生的主要标志是能创作出崭新价值成果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在大学生主体身上表现为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实验能力和创新技巧等综合素养。

因此,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形成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成果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愈来愈多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的设置,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

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综合实力,但因为诸多的实际原因,许多大学生缺乏灵活自主的创新思想与实际操作技能。

(一)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创新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合理的顶层谋划与设计,如果缺乏准确认识,在教学实践培训项目设置上容易缺少顶层规划设计和统筹管理,出现不同学科各行其是、培养目标模糊的情况,如课程体系设计不当、项目设计重叠冲突,与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紧密结合等。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仍根据学科展开,以讲授课程为主要方向,忽略了学科教育教学的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实际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质量标准与考评手段,考核方式方法缺乏可操作性,目的性不强。部分院校的教学安排相对强调形式,较少开展实践工作,理论教学仍占较大比例;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践教学缺乏实质性内容,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能力及社会实践水平等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因此,高校亟须制订适合创新教学的学科培养方案,完善培养目标、学科与课程体系、课程教育资源,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二)创新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需求不断加大,许多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为此,许多高校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后勤人员承担创新实践教育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相关调查显示,关于对“高校教师专业操作能力”的评价,认为“很强”和“较强”的比例一共不足30%,而认为“一般”的比例则高达60%,这一结果说明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创新实践能力总体并不乐观。高校为加强师资力量引进了许多高学历教师,虽然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相对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创新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实施、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有待明晰,很难即刻承担创新教育教学的重任。

三、“大思政课”理念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思政课”是基于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提出的育人模式,契合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要求,旨在调动各类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强化价值引导,能力同素养并重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仅要从实践能力层面敦促,更要从价值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实现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同向同行,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层面的导向作用,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在“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社会各领域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合力,使社会各方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建设性力量。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力,丰富并完善个体认知,使个体在实施创新实践行为时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下,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明确自身目标,树立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创新的价值理念,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注重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首要前提。在“大思政课”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要着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职责与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维意识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能够使学生明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观点,内化于心,自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相关观点分析处理问题,逐渐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理论观点的引导下,大学生能够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和掌握,求新求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塑造创新品格,开拓创新实践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对创新品格的塑造。在创新道路上会面临着各种挫折和挑战,只有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百折不挠,才能够克服创新路上的困难,不断形成新思路,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首先,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政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练就较强的心理素质,具有应对创新路上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能力。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入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乐观自信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创新品格,以保障创新实践行为的顺利实施。

四、“大思政课”格局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融入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3]这一论述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全过程,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水平。

(一)增设创新实践课,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在思政课教育中,可以设置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当怎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设置适应课程和学生主体的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反思。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采用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首先,要制定好教学内容,及时布置课堂问题;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为每个小组设计个性化问题,因材施教,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问题逐步深入,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启迪学生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学生个性特点

学生是具有丰富且独立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思政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课堂的全过程,自主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了解并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时间和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刺激下,个体才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创新欲望并付诸实践。思政课教师应从此着手,了解并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变教学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举办辩论赛、引入抢答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自主尝试、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具备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观察考虑多方面因素,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照顾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其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需要鼓励引导学生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首先,创新型思政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即对理论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适当发表自身观点,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理论实践素养。其次,除了强化自身理论基础之外,教师应敢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逐步摸索探究创新实践教育。当前,高校思政课已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许多高校已经推出社会实践课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已经习得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传授型教师已经不再契合当前社会的需要,也难以培育出创新实践型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实训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实践能力保障机制

创新源于实践。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依靠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个体的实践参与。虽然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社会实践环节,但有些高校仅流于形式,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并未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没有真正地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也未对社会实践报告进行针对性分析,因而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难以形成。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高校首先要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相应的学科竞赛或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向学生提供展示创新实践成果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4]。另外,应完善创新实践能力保障机制,做好体制机制、软硬件资源和资金经费等保障。例如,建设专门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创新项目的宣传、申报、课题指导和结项等工作,在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指导下,保障学生创新项目的参与度和成果质量,推进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创新实践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成果转化,增强育人实效性。

猜你喜欢
意识思政思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