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亚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为有效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课外教育是课内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有效开展学校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的现实体现。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解决课外辅导机构带来的“教育内卷”,促进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提升课后服务的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目前,课后服务并没有确切的概念。一般认为,课后服务即学生的课后托管、作业辅导等。此外,也有研究认为课后服务是指在学校学科课程结束之后,由学校以外的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教育服务活动,旨在解决家长的接送问题,其目的更多的是解决放学后中小学生看管难的问题。由此看来,课外服务包括学校开办的课后服务、政府主导的课后服务等。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后服务从单一解决接送问题逐渐扩展成为满足家长多样化需求的主阵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将素质教育内容引入课后服务,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研究的主方向。
近年来,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内卷以及“鸡娃”等现象极为关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有序良性发展,但政策并未真正解决根本问题。此次“双减”政策的颁布并加大力度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各级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做好服务工作,尤显单薄。办好教育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各级各类政府在国家总政策的引领下,需要根据各地的情况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和有力的支持。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政府在地方特色的社会支持方面还有待加强。
“双减”政策的颁布是国家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课后服务体系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小学生是政策的受益主体,受益效果与学校管理者的认知及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政策实施与现实之间存在一些矛盾现象,如重视政策的价值性,关注了学校应该做,但操作的程度及效果缺乏衡量标准;关注了政策的实施,忽略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实际承载力,等等。此外,对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未有深入研究,结果可能是形式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加重学生负担。
教师不仅承担着课堂教学的艰巨任务,还承担着教学以外的管理、培训、学习等工作。在超负荷的教师劳动量面前,考虑如何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课后服务工作是保障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关键所在[1]。通过访谈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师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或者其他延时活动,对应津贴及绩效等的补偿及制度存在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师劳动付出缺少相关的薪金待遇、考核标准等,与职称评聘相关的年轻教师硬性参与其中,原本耗时耗力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已经使年轻教师的闲暇时间缩减,经济上补偿的缺失更容易加速教师课后服务的疲惫性,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课后服务工作存在师资缺乏、结构单一、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服务效果单一等诸多问题。
我国对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者并不相互排斥。全面发展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而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以外的空间得到有效培养。因此,课后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设计不同的个性化方案,开展兴趣小组以及增设体育、艺术、阅读、天文地理、生物科学等多种学科途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人格特点,为将来的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储备。目前,课后服务整体存在服务单一,以作业辅导、课堂教学延续为主,社团形同虚设,活动缺乏整体设计,设施条件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
相比小升初,中考是学生面临选择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目前中考不断颁布更新的考试政策,学生能否进入高中校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迈进大学校门的关键。学生的教育观念未能彻底得到解放,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期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学业评价方面,才能免于当下较为竞争激烈竞争的人才淘汰。笔者对某市的两所中小学做了相关调查发现,小学生与中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教师能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加强作业和知识的巩固及辅导,但中学生的比例更高;小学生在课后服务的兴趣及特长方面的需求要高于中学生。国家在减负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但学业导向更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未达到相应的平衡,且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不足,导致课后服务相关政策在实施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对新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UGS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将大学、政府、学校联动起来以加强教师培养。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实现基础教育、高校与政府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保持原生态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未来教师的能力,也能增强中小学的办学活力,达成与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与深度融合。基于UGS协同育人发展的模式,以中小学课后服务为平台,既能发挥高校的优势反哺科研,也能服务地方发展[3]。
高校在较为有利的政府支持的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其科研及服务优势,为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在政策深入解读、方案优化、资源补给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提供补给,着力提升中小学在学生课后服务方面存在的思路不清、人员不足、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深入一线学校调查了解中小学在服务方面的需求,参与制度的制定及优化,精准对接服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基础。要实现地方中小学在课后服务方面让学生真正获益,师资供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特别是教师教育院校具有先天优势,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教师基本功以及不同的专业技能等,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对多元化课后服务的需求。我国教师培养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各高校沿袭“见实研习”的实践制度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培养也为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有益补充。
政府在学生课后服务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政策制定和支持方面应分方面、分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既要合理满足校外教育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支持优质教育服务资源的提供,同时为学校的整体方案设计工作提供政策引领。政府应通过政策引领、组织协调、搭建平台等途径,为课后服务在校内外管理、科学规划、设计落实、资源资金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促使各方面尽力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中,既提升教育作用,又解决民生问题[4]。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政府政策的引领指导下,结合学校条件,发挥学校在生态、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及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合理地设计课后服务的方案设计。学校管理者应认真研读国家、地方等政府的相关纲领性文件、政策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育人理念,全方位、立体化完善学生课后服务的教育体系,多元化、全面设计服务总方案,多角度考虑问题,采用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灵活与持续相结合等课程系列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在政府协同育人平台的协调下,地方高校应积极参加到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等资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提供支持条件,同时促进预备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课后服务是一种教育服务,既然是服务就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因此学校在制定政策和设计方案时应紧密围绕服务的对象,了解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意愿[5]。为确保高质量的中小学的教育课后服务,合作双方需要在充分了解对方的优势及劣势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合同,明晰双方的责权。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预设之外的各种问题,合作双方需要相互包容,对面临的问题有共同解决的决心,坚持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的观念,以优质的服务理念为学生、家长、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地方高校在合作过程中要深入一线实践真实调研需求,根据调研的教育服务的问题和需求,把问题进行归类,结合自身的教育优势,寻求最优设计方案。另外,为精确提供相应服务,合作交流的双方应加强彼此了解。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应到地方高校进行实地调查访谈,了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了解高校的资源、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情况、课程开展状况、学生情况、学风建设、实践学习等,以精准提出相关教育资源的教育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要引导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了解地方高校的育人情况,深入理解中小学发展性育人理念,在课后服务的观念、方式等方面拓展思路,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各种复杂的工作,此外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不仅承担教学管理工作,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多重复杂的工作也是导致课后服务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的原因。同时,一线教师在多样化服务供给上师资不足,有些学校的学科教师尚且不足,对于课后提供多元优质的教育师资问题就更大了。地方高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结合自身资源,在专业发展等方面为中小学课后服务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持,以缓解中小学在师资服务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高校需要对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学生教师进行择优选拔,选取优秀、有教育情怀、愿意加入这个团队的学生参加,组成一支多专业、高素质等业务能力强的“学生教师”服务志愿团队。同时,学校还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其教育理论知识,提升其各种教育技能,努力打造全能型、全方面、专业融合的教师队伍。在实践一线课后服务中,应采用双导师指导模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相关指导,及时了解其服务情况,并不断指导调整,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模式,形成系列精品活动课程等。同时,在高校教师科研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通过深度参与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发现个人在教育课题研究中的关注点,关注教育问题,研究教育问题,既有利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开展,又增加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达到“双赢”的局面。
课后服务是实施“双减”政策的有力支持,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缓解了教育焦虑,同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课后服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对教育生态环境起到了净化作用。通过对课后服务的研究、服务问题的探求、服务方案的设计与优化,以课后服务为抓手,推动服务方方面面的参与。政府部门、地方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家长等需要协同合作,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共享共赢。首先,政府需要做好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吸纳各种教育资源,构建教育新格局,净化教育新生态;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服务问题和服务需求,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智慧才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为教师争取最大的利益,增加教师劳动的合理收入,提升教师的教育幸福感,进而促使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此外,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热情,审视高等教育在教师培养方面的特色优势,加快“政府—大学—中小学”一体化合作的新型实践教育教学育人模式[6]。
为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相关政策,其中“双减”政策的提出无疑是重要战略布局调整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如何不断通过对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增效增能,解决家长和学生的难题,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有更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