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展现魅力

2024-01-07 11:38苏社祥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竹子要素教材

苏社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总结,语文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在新课改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效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赋予其时代内涵,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信仰。

一、挖掘教材内容,体会人文要素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提炼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带领学生感受、体验诗词中的文字美,挖掘、分析民间故事以及中国古典书籍中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文要素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有关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画作、影视剧,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大家猜一下,《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少个人物?”虽然学生知晓《清明上河图》但从未仔细了解过其中的内容。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利用图画的动态讲解视频放大城门楼阁、桥梁寺院,官府宅第、茅棚村舍、杂货铺、客栈、茶楼、香铺、药铺、肉铺、酒肆等不同场所中汴京人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惊讶于画者的功力。“无论是人物的形态还是衣着都清晰可见。”在他们的惊叹中,教师快速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带领学生明晰《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大小、内容以及目前保存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一边分析文章内容,一边展示图画的细节,拓展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

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隐含了诸多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字美、画面美、结构美,又要凭借丰富的手段还原文字中的场景。通过多元的教学情境,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字审美能力,感受更多的传统文化要素。

二、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传统文化要素。这时,教师需要予以适当的引导,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逐步实现从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的過渡,并产生“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

以部编版小学课文《司马光》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搜集孔子讲学、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经典的人物故事。在课程讲解阶段,每一名学生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搜集的故事内容。基于一系列的生生互动,教师快速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司马光》。由于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所以,教师通过读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从故事中你读到了哪些人物品质?”有的同学表示,从司马光的身上看到沉着冷静、聪明睿智的良好品质。也有的同学表示,司马光的身上有着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有一名小伙伴掉到小池塘里,我们要如何救助?”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尝试着将沉着冷静、聪明睿智贯彻于具体的举措。

相比于现代文的学习,古诗、文言文中的传统要素挖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一边通过其中的意象培养他们形成中华审美情趣,感知人物身上的良好品质。当学生了解、掌握故事中的人文精神后,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生活情境中实现传统文化要素的应用与迁移。

三、感受文字内涵,培养高尚节操

相比于现代文的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有其独特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一方面,教师借助口语表达训练,鼓励学生用小组讨论或个体表达的方式分析诗文中的情境。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扩写、仿写的方式将自己代入诗中人的视角。凭借一系列的读写结合,学生能够感受文字内涵,形成高尚节操。

以部编版小学课文《竹石》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从竹子的形态出发鼓励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竹石》的前两句说明了竹子的根扎在破碎的岩石中,后两句描述了竹子虽然受到各方的风的袭击,但它依旧没有倒下的精神品质。”结合学生的分享,教师展开追问:诗句包含了哪些情感?“《竹石》显示了郑燮对于竹子的偏爱,肯定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仍能坚持风骨的高贵品质。”接下来,教师及时引入诗人的人生经历并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诗人如此喜爱竹子?基于这一问题,学生能够意识到,郑燮借助竹子隐喻自己的风骨。其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形容了自己在面对敌人的打击时也毫不动摇的优秀品格。由于梅兰竹菊自古以来就被诗人赋予不同的高尚气节,所以,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在幻灯片中展示有关梅兰竹菊的诗句。

古诗句中往往隐藏着较为深远的意境,针对其中的哲理以及传统文化,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己总结其中的意境,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此同时,针对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的拓展。

四、引入多元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且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所以,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避免单一策略的使用。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知晓他们的自然兴趣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漫作品或影视剧作品,也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传统习俗拟定语文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既能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又能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从文章内容来看,北京春节并不是具体的某一天,而是拥有多个时间节点且持续一个多月。针对书中内容,教师展示了一个空白的表格。“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描述了哪些关键节点?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做哪些事?”随后,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总结腊八、除夕、元宵等关键节日的习俗。

在后续的作业布置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针对课上总结的时间节点进行拓展:其他地区有哪些特殊的民俗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凭借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感受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节日习俗不仅承载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还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针对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教师鼓励学生依靠个体或小组合作搜集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通过丰富的知识积累,孩子们逐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既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又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比于背诵、抄写等机械性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依靠的是耳濡目染的熏陶以及多种形式的内容展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要素的提炼、传递。其次,针对学生的自然兴趣点,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学生能够跳出教材的限制,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竹子要素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和竹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