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共同体”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2024-01-07 03:20丁爱平许涵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自主建构

丁爱平 许涵

【摘要】“全纳共同体”特指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分享学习资源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基层学习集体,实质就是学习共同体,主要表现为学习小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延展学生建构空间”“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引领学生自主建构”,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每一名学主动学习,使数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全纳共同体;延展空间;学会合作;自主建构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D/2020/02/213)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虽然较多采用启发式、谈话式等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教师仍然是主讲者,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学生是单一的学习者,他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所获得的主要是知识技能,这导致学生的素养得不到提升.从教学形式来看,课堂教学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教学按照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思路进行,学生的学习仍然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师生间的联系处于单向对接.这样的教学,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并非自主建构的.因此,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没有得到积淀,学习的情感也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全纳共同体,可以突破这一难点,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发生.

一、以“结构化过程”为引领,延展学生建构空间

“全纳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与实践.其操作模式为“预习交流—质疑解惑—目标检测—组际挑战—教师挑战”.

“预习交流”是指,学生在课前已经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过认真的尝试与研究,由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大家进行组内活动.该活动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基础,使学生在共同分享、相互聆听中完成预习任务.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教师支持———提出“交流要求”,为各组的学生提供必需的指导与材料等;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预习所得,如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困惑向优秀的同学请教,和大家一起讨论;组长检测———组内1号检测末号,2号检测次末号,以此类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可以从同学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方法.

“质疑解惑”是指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后,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和学生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展开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质疑问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凸显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新知.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聚焦困惑———学生提问,各小组在第一环节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本小组仍有困惑的问题,由领学组的学生主讲,教师及时捕捉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适当地介入进行助讲;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反质疑,这是针对学生通过预习和组内交流没有问题了的情况,则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核心内容进行反质疑,让学生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带着自学后的成果通过互动交流进行思维碰撞,最终形成对核心问题的理解与建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学习的经验.

“目标检测”是指由教学组出题,以检查学生对基本教学目标掌握情况的学习活动,从而促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筛选检测题———每天确定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编制,教师把关.题目要求是围绕本节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面向班级所有学生,题量控制在3~5题,时间在5分钟左右.尝试解答———题目呈现以后,所有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若遇到不会的题目,主动向小组内的优秀同学寻求帮助.学生检测———由出题的小组同学负责检测,检测时,先向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提问,一人回答,其他人注意倾听,发现有不会或回答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主动站起来帮助、补充、纠错.

“组际挑战”是指各小组之间进行的一种挑战类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筛选挑战题———班级所有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都要编题,然后由各组组长负责筛选,每组选出一题,最后交给教师挑选.题目要求比目标检测略有提高.挑战题可以在课前进行筛选,也可以在课中小组研习交流时进行筛选,题量控制在3~5题,时间在10分钟左右.独立解答———每名学生读题后认真思考,先独立尝试解答.组内讨论———提出在学生独立思考后仍然不会的题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同时由组长带领大家挑选出本组的挑战题.团队协作挑战———教师一般会选择举手多的小组最先挑战,一人发言,本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挑战”是指由教师出题向学生挑战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教师出题———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1~2道具有开放性的挑战题,其要求是内容的深度、宽度和广度都比前两个环节的习题要高,供班级三分之一的学生解答,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尝试解答———题目呈现以后,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尝试解答,不会的可以在组内讨论.教师挑战———教师向最先举手的学生挑战,一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全纳共同体”,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会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展到课外,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小组合作”为契机,促进学生学会合作

(一)小组领学,发挥小组引领力

在“全纳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每天确定一个小组为教学组,其余小组为学习组.并由教学组的同学推荐两名学生负责本节课的领学任务,这两名学生不但负责领学,还负责目标检测,是教师的小助手.有了领学组的帮助,教师就有了更多空间进行个别指导,兼顾全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预习交流环节———教学组同学承担的任务是走进学习组,参与学习组的交流、讨论,并对学习组提出的困惑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在相互聆听彼此的分享中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方法,从而完成预习任务.目标检测环节———教学组的同学充当教师角色,利用课前编制的目标检测题对班级学生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不足,及时补救.

(二)组内互学,增强小组凝聚力.

在“全纳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组内互学,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大家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从而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预习交流环节———组内的1号同学负责帮助末号同学,2号同学负责帮助次末号同学,以此类推,以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人都能完成预习目标.目标检测环节———教学组学生将抽取学习组内尾号段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当尾号同学回答不完整或不会回答时,组内其他成员会立即补充和解答,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组际挑战环节———先由组长带领组员从大家课前出的题目中筛选出本组的挑战题,并且确保组内所有成员都可以解决本组所提出的挑战题.然后,由组长带领大家选择本组挑战题,为了确保本组挑战成功,组内基础差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帮助,在其他组员的讲解和鼓励下,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中共同成长.

3.组际竞争,提高小组竞争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因此,学生在竞争过程中的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从而能有效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全纳共同体”教学中,我们通过多次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筛选挑战题环节———课前,教师和领学组同学一起从各小组选出的挑战题中再次进行筛选,选出最具代表性和挑战性的习题供各小组进行挑战,被选中的小组会有相应的奖励,这样,极大提高了学习组之间的竞争力,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编题的积极性,解决组际挑战和教师挑战环节———在解决组际挑战和教师挑战题时,我们一般是选择交流最深入、举手人数最多的小组最先选择挑战题进行挑战.由于挑战题数量比少、小组数多,所以,小组成员必须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才有可能获胜.为了能使学生对我们的教学范式持有长期的兴趣,一个轮回循环教学后,我们将会评选出优胜组,被选出的优胜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三、以“生生互动”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全纳共同体”课堂追寻的是一种生生互动的课堂.通过组内、组际共同学习,学生生成知识,实现思维生长、智慧生長、生命生长.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会倾听”“组内共学”“和谐共生”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专注倾听同伴发言,从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转为活跃的参与者,使学生学会尊重同伴意见,思考探究同伴错误背后的原因,提出自己不同意见或疑问,实现参与学习,共同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学会倾听

在“全纳共同体”教学中,我们把倾听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倾听的对象及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预习交流环节中———主要是倾听本组同伴的预习所得和预习中的困惑,注意捕捉本组同学交流中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加以纠正或补充,对于同学提出的困惑主动给予帮助.质疑解惑环节中———主要是倾听全体同学的发言,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不同想法,丰富自己的想法,并注意捕捉发言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思考探究同伴错误背后的原因,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疑问.目标检测环节中———主要倾听发言的同学对解题思路的阐述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全面,发现不足,或还有其他想法应立即补充或纠错.组际挑战环中———一方面倾听挑战小组的发言是否正确、完整、全面,另一方面倾听挑战小组的同学在发言时其本组同学是否针对发言中的不足或错误及时帮助或补充,一旦发现不足,其他组也可以站起来补充或纠错.教师挑战环节中———主要倾听发言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加以比较,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倾听,不仅能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方法,还有利于培养自身的专注力和思考力.

(二)组内共学

在“全纳共同体”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组际的集体竞争而发生的.所以个人学习目标与集体学习目标紧密相连,小组内成员相互依赖,只有集体成功了,才有个人成功.大家互助、互爱、互勉,结成学习共同体.如,在预习交流环节中,组内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得和困惑,将不会的提出来,由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解惑.如果没有困惑,由组长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了解大家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不足,及时补充,以便促使本组同学都能完成预习目标.再如,在目标检测环节中,由教学组领学的学生负责出题检测,当组内学生有困难时,其他成员主动进行讲解,以确保本组同学人人都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目标;此外,一旦组员出现讲述不完整、不到位现象,组内其他同学应立即给予帮助,组内没有补充时,其他组的同学再加以补充.通过组内共学,小组成员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在合作探究中了解他人的想法,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相互借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和谐共生

在“全纳共同体”课堂中,生成性的东西特别多,尤其在目标检测、质疑解惑、组际挑战及教师挑战等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一致,容易产生分歧.

结 语

总之,“全纳共同体”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教师的角色有重新的定位,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研讨、互动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还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黄志诚.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曹振飞.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例谈立足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3(3):85-87.

猜你喜欢
自主建构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抓“关系”之课眼寻思维之点睛笔
践行小学数学情境图教学之思考
“四型五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会使用数学课本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本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