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杨
摘要:随着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风景,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媒体持续聚焦的对象。对城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既是透射城市社会运转的应有之义,亦是记录普通人生活意蕴的社会责任。本文从“都市戏剧”的理论意涵出发,认为“原真性”与“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呈现的两个关键镜头,并立足二者的组合互动,以“传媒—文化—治理”为核心线索,提出城市文化呈现的理论进路与实践议程。
关键词:城市文化呈现 多样性 原真性 媒体镜头 城市治理
随着城市化表现出更大的势能,与之相伴的城市治理理念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元。人们对城市的描绘和评价不再囿于量化的经济指标,城市文化因其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治理正当性的紧密关联而在城市形象建构的镜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媒体、短视频全面勃兴之后,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自发报道”能力极大增强,城市文化的呈現已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的传播窗口,进入海量聚合、具有全媒体跨屏融合趋势的“城市媒体”传播生态之中。城市文化也由此对城市治理与发展质量有了更强的投射能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媒体如何捕捉、记录以及呈现城市文化便成为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笔者引入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从“都市戏剧”的理论意涵出发,面向城市媒体提出城市文化呈现的镜头框架及其实践议程,以期为城市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城市社会学的一项重要预设是“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是在文化语境中得到表达的。换言之,城市文化呈现的核心意义在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呈现,而城市生活方式的背后又隐含着城市治理与发展质量的图景。但须注意到,在传统城市媒体对城市文化的呈现中,长期存在着一种精英化、自上而下的视角,这一视角固然有助于城市文化的愿景叙事,但可能会遗漏对城市是“人的文化”的入微观察。因此,有必要引入芒福德(Lewis Mumford)关于“都市戏剧”的观点作为重要的学理补充。在芒福德看来,城市应被视作社会活动的剧场,而城市的营造应当使“都市戏剧”更有意义。这一观点将城市人类社会的精神价值置于优位,同时将城市居民视为都市戏剧的“演员”,认为城市治理的种种努力均是为了加强和突出都市戏剧中的演员姿势和表演行动。这对城市文化的媒体呈现视角带来了重要启发。若以“都市戏剧”的成功与否作为城市治理正当性或城市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测量指标,那么城市文化的媒体镜头并不需要总是在“顶层设计”的视角扫描全局,也不必局限于经济、艺术、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精英式文化传播。相反,记录者和传播者有必要采取常人方法论去观察并呈现城市文化。自媒体和短视频的普及为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际上官方媒体已在诸多文化呈现环节试图超越精英主义的局限,以期更好地开展“走入群众”的行动。这种转向实际上要求城市媒体在城市文化呈现中把握多样性与原真性这两个关键镜头。
与芒福德关于“都市戏剧”的构想相呼应,城市社会学家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提出“街道眼”与“街头芭蕾”概念以表达其“多样性理论”。这不仅被雅各布斯用于分析“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启发式地解析了城市文化呈现的维度。在雅各布斯看来,城市多样性的繁荣可以促成城市的成功发展,这实际上也解释了多样性为何是城市文化呈现的关键镜头。面对当下高速运转的、高通信流量和人口流量的城市社会,在媒体镜头中捕捉和解读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实质是为了呈现人们相互依存的“街头芭蕾”,从而显示城市多元理性的共存程度,以及多元的价值观、人群、建筑、产业的镶嵌状态,而这些特质正是人们透过镜头审视城市生命力或兴衰的重要指标。正如Kooiman所言:“当今社会是从其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获取力量的。”
1.作为结果和过程的城市多样性。当城市媒体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变得“泛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呈现似乎变得更为容易了。具有不同背景、来自不同区域、持有不同观念、从事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加入城市媒体矩阵以显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但以多样性作为城市文化呈现的镜头,并不意味着城市媒体仅仅关注物理设计、人口特征与风土人情的多样性。在这种“结果呈现”的手法之外,城市媒体镜头中的“过程呈现”同样值得关注。在此可借用公共治理领域的“合作生产”(Co-production)概念展开说明。在城市公共治理视域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人们关注社会系统中不同行动主体的不同品质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要求不同利益相关者应该亲自参与到他们所需公共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合作生产者。也就是说,作为城市文化多样性生产过程的“合作生产”本身也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件,并作为一个文化要素承载了城市政治意义上的民主论点和城市生活意义上的公共参与。
2.城市多样性的治理意义。当城市媒体兼顾城市文化多样性的结果呈现与过程呈现,便有助于在传媒文本和影像中横跨人口、美学、政治、民生等多个层次以表达现代城市发展的公共理性。此外,城市媒体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呈现还将带来治理意义上的价值。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矩阵能够敏捷预警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兴衰,从而预警城市治理与发展质量的走向。另一方面,以城市文化多样性为镜头的媒体呈现,有助于识别城市多样化进程中的内在困局:在一个高度多样化的混合体系内,自然发生的优胜劣汰机制将逆多样化而行,反而会产生垄断与同质化——雅各布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 “太成功的自我毁灭”。因此,以多样性作为城市文化呈现的关键镜头,同时突显了城市媒体的一项使命:在把握文化多样性和城市治理与发展质量关系的前提下,以传媒机制对城市文化多样性予以恰当保护,为城市治理者提供秩序建构的参照。
原真性指某一事物的“原汁原味”程度。与“多样性”不同,城市文化的原真性是一种在地域或城市中内生的精神渴望,强调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是否符合本土描述与想象——“我们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特色或性格)”。
1.作为静态记忆的城市原真性。莎伦·佐金(Sharon Zukin)认为“原真性”是指空间想象中具有正向意义的部分——“街区与生俱来的品质”;即原真性包含一种对场所的归属和向往,代表了一种文化认同感、集体记忆和共同体想象。它不仅涉及一个地方的面貌和感受,还涉及地方所唤起的社会连通性,所以人们追求原真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变迁或环境重塑的焦虑,并由此引出地方性知识和城市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方面的关联,而这些都是“都市戏剧”中不可或缺的戏份。正因如此,原真性成为多样性之外又一个城市呈现的关键镜头。如果说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呈现更侧重于在流动状态中设置媒体镜头,那么对城市文化原真性的呈现则侧重于在非流动状态中设置媒体镜头。将镜头对焦于城市文化原真性,旨在回答“是什么使城市记忆得到塑造和认同?又是什么让城市空间令人留恋?”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同样深刻关系到人们对城市发展质量的理解和评价。
2.城市原真性的治理意义。在城市媒体矩阵中,官方媒体对文化原真性的呈现并不少见,其关怀对象已涉及旧景观的建筑视觉、民间非遗文化艺术、历史文化街区、区域方言等。如何超越文化原真性的精英化表述是官方媒体正在迎接的挑战,而民间多模态自媒体的兴起为此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已经能够看到大量致力于表达“城市怀旧”情结、寻找旧时“身份认同”的内容;但必须注意到,媒体镜头对城市文化原真性的呈现仍是以人为本地去捕捉城市“变化中的不变”,而不宜完全被等同于某种城市文旅产业的附属品。所以,当城市媒体致力于在镜头中呈现城市文化的原真性,实际上是在丰满城市画像的同时,为城市治理带来两方面的支持。一是从普通人的记忆、惯习以及环境变化中的焦虑出发,通过凸显居民及其共同体的方位以展示城市治理中的民间自发秩序。二是描述原真性自身的不确定性困局,即城市社会变迁、消费主义、科技进步及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等因素对原真性带来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的利弊。
多样性和原真性作为城市文化呈现的两个镜头,显然不是分离存在的。二者的组合互动将生成城市媒体在文化呈现上的持久动能。
1. 互动组合的辩证关系处理。城市媒体在内容上应将多样性镜头与原真性镜头交叉参照,立足城市多样性和原真性所对应社会事实的互动机理,往返于二者之间并通过揭示二者“双双增强”“双双衰退”或“此消彼长”的情势,综合地勾勒城市文化的内容结构。在一些既有的城市形象塑造方案中,城市文化的原真性被描述为吸引不同人群、提升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则被视为留存“多种原真性”的机会。另有一种情形是城市媒体镜头必须予以关注的:过于狂热的多样性表达可能意味着原真性书写的脆弱,而过于顽固的原真性书写则可能意味着多样性的乏善可陈。正因多样性和原真性的互动能够暗示城市发展中的某种合力与张力,所以在理想情形下,城市媒体对城市文化的呈现不宜偏执一端,而需对两个镜头的组合互动过程予以更多的强调,如此方可在镜头的组合互动中强化城市文化的经验透镜功能,借由城市文化之维帮助人们透视城市治理与发展的质量。
2.纵深推进多元主体支持下的媒体合作与内容聚合。由于多样性镜头与原真性镜头的开启都需要城市媒体突破精英主义的局限,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视角相结合,因而城市官方媒体与民间自媒体的联合是必要的。在多样性与原真性两个镜头中,城市官方媒体可发挥其职业资源与技术资源的优势,提供城市文化的全景描摹与综合检视;民间自媒体则类似于雅各布斯所谓的“街道眼”,散落于日常生活各个环节,却又可海量聚合起来成为规模化的城市文化载体。借助融媒體平台及其制度工具和技术工具,城市文化呈现将受益于跨媒体融合机制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具备更强的“内部效度”,有助于识别多样性的虚假繁荣和原真性的刻意制造,从而更准确地观测城市活力、更切实地凝聚城市精神。
3.设计拓展城市媒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智库化路径。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与城市治理的正当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所以城市媒体可通过对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的记录、观测和必要的预警式描述,为城市治理者提供具有较高效度和参考价值的决策信息或是服务于决策过程的海量数据库,进而为城市治理行动的制度建构和机制设计提供文化维度上的依据。以此为路径,城市媒体便可在城市文化呈现的实践中进一步更新“媒体赋能城市治理”的内涵,使城市媒体在舆情介入、社会动员、官方形象建构等工作之外,亦有机会增强其智库式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当城市媒体对城市文化的呈现始终立足于多样性、原真性以及二者的组合互动过程,城市媒体就已经不仅仅作为城市治理的“赋能者”,而是城市多元治理者阵营中的重要力量。
在讨论城市媒体进行城市文化呈现的理论进路与实践议程时,我们需要立足于城市文化呈现在城市治理意义上的潜在价值,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多样性与原真性这两个关键镜头及其组合互动,要求城市官方媒体与民间自媒体形成广泛合作。在城市社会研究中,我们需要采取将城市媒体与“城市里的人”紧密联结的研究取向和实践方法,开辟一个以“传媒—文化—治理”为核心线索的分析理路,在跨学科对话中吸纳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思想资源,推动城市媒体的文化面向和治理面向在研究中从分离走向统一。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参考文献
[1]Lewis Mumford.“ What is a city?”:Architecture Record(1937) [M]// Richard T.LeGates,Frederic Stout.The Cit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2011.
[2][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Anna-Lisa Müller. Voices in the city.On the role of arts, artists and urban space for a just city[J].Cities,2019(08).
[4]Thomas Hartmann, Mathias Jehling.From diversity to justiceUnraveling pluralistic rationalities in urban design[J].Cities,2019(08).
[5][英]Stephen P. Osborne.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M].包国宪,赵晓军,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 [日] Geerhardt Kornatowski,Jeon Eunhwee,Johannes Kiener,周霏.地域社会和市场主导的城市复兴——地域竞争时代大阪的新型城市引力场[J].城市治理研究,2017(02).
[7] [美]莎伦·佐金.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M].丘兆达,刘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