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日救国舆论宣传评析

2024-01-07 21:47:25陈静孟令择张金鑫
传媒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

陈静 孟令择 张金鑫

摘要:创刊于1939年1月1日、主要发行于晋冀鲁豫边区、遍及华北地区的《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侵华日军文化侵略和国民党舆论控制,以及鼓舞军民抗日热情而创办的一份具有重大影响的报纸。该报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报道华北抗日战场实况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极大鼓舞了华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信心,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新华日报》(华北版) 抗日救国舆论宣传 晋冀鲁豫边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主战场。《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主要的新闻报纸之一,发行范围以晋冀鲁豫边区为主,其在抗日救国舆论宣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记录了当时华北的抗日战争进程,更是激发和调动了华北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对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笔者旨在全面评析《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晋冀鲁豫边区的舆论宣传情况,为读者提供一份真实、细致的历史考证,由此对当代舆论宣传工作予以启示。

一、《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办的历史背景

《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39年元旦创刊,至1943年10月1日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其间持续4年零9个月,总计编号出版846号,发行范围遍及华北各地,发行量一般为3万份,最高时达5万份。该报的创刊发行,为坚定华北乃至全国人民抗日斗志,增强胜利信心,克服极端困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1.思想文化战线对敌斗争的需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调整了对华策略,除继续进行军事进攻外,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管控与侵略。为此,华北侵华日军专门制订思想战指导方案,成立了与各级伪政权相匹配的“新民会”。这些“新民会”除出版发行“新民报”“周刊杂志”“新民青年”等报刊外,还定期举办讲演会、电影会、日语讲习会。另外,“新民会”还成立一些附属机构,如新民会问事处(在群众中担任商谈、和解、调停工作)、青年训练所(负责日占区青年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教化与训练工作)。截至1939年12月,华北新民会及其附属机构的组织情况为:新民分会292个,分会会员125582名,开办青年训练所115个,毕业人数为12822名,创建青年团58个,团员260337名,创建少年团及少女团88个,团员49275名。侵华日军企图利用遍布华北各地的“新民会”,在思想文化上毒害、欺骗及愚弄华北人民群众。另外,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国统区的文化宣传机构,不断造谣污蔑我党我军,为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编造理由和借口。为揭露侵华日军对华北人民的欺骗谎言,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党我军的中伤和诬蔑,化解投降分裂危机,中国共产党亟须在华北敌后创建一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真正为抗战服务的大型报纸,以此反击日伪、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党我军新闻舆论上的攻击,争取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胜利。

2.用抗战的新文化取代封建旧文化的现实需求。除反击侵华日军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文化攻击外,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还面临着一项当时华北社会自身亟须破解的重要课题,即挣脱封建文化桎梏的问题。华北地区历经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禁锢,抗战前虽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但由于数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的积弊,华北广大民众内心世界依然为封建思想文化所掌控。统治着群众头脑的形形色色的封建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即“万事由命不由人”的宿命思想;二是“阴阳禁忌”的思想,它影响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信奉巫神,表现为有些群众生了病,不去寻医问药,而是请神汉巫婆作法跳大神,希望以这种封建迷信的方式祛邪除病;四是信奉封建迷信團体,如在冀南某些地区,“一贯道”“红枪会”等封建团体曾盛极一时。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经过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数千年思想文化上的欺骗和愚弄,众多的农民群众已经把这些坑害自身利益的封建迷信,当作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自身“文化”,触碰这些封建落后的东西,会遭到此类群众的激烈反抗。这不仅阻碍根据地的建设工作,还容易被日伪利用以对抗我党我军的抗日工作。因此,创建一份报纸,以此为思想阵地,用抗战的新文化来取代禁锢群众头脑的封建旧文化,不仅必要,而且急需。

二、《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日救国舆论宣传的主要内容

《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编辑方针是:“宣传马列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宣传广大军民的抗日斗争,宣传抗日民主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的成就,揭发日军的暴行,报道国内外大事。”依据上述方针,《新华日报》(华北版)主要进行了如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

1.宣传报道党的中心工作。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时,党的中心工作是宣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该报通过社论、消息、通讯等形式,积极宣传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独立自主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国民党顽固派在晋冀鲁豫边区挑起磨擦,向我方军队发动进攻时,《新华日报》(华北版)以大量篇幅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行径,宣传报道华北各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活动和斗争,鼓舞华北根据地抗日军民以斗争求团结的信心。在根据地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时,《新华日报》(华北版)及时反映报道晋冀鲁豫等边区的建设措施和建设成果。在抗战中后期,中共中央制定了精兵简政、发展生产等重大政策,《新华日报》(华北版)一方面详尽地宣传、说明及解释党中央制定的政策,一方面结合华北,尤其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实际,报道这些政策实施的有关情况。

2.报道战场、战役、战斗情况。记者亲临战役、战斗现场进行采写,报纸及时发布战场的最新战况,构成了《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日救国舆论宣传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百团大战”持续的数月时间内,《新华日报》(华北版)派出记者,始终跟随作战部队一起行动,写下了大量鲜活的、感人的战役、战斗报道,《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及时把这些报道编排与印刷并发行到华北各地。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从1939年创刊至1943年改版期间,该报刊载了大量反映战场战役、战斗的通讯报告,使华北、全中国乃至国外的民众能及时了解敌后抗日战场抗日军民艰苦感人的战斗生活。

3.传达党中央的最新指示。在整个抗战时期,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数时间处于被日伪分割封锁的状态。例如,太行区数十个县中,日军没有长期占领的完整县只有黎城、平顺、涉县三个,加之当时道路交通落后闭塞,致使华北抗日军民在及时了解党中央的最新指示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与发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每在抗战发展的关键时刻,《新华日报》(华北版)都及时刊载党中央针对形势发展的最新指示,并发表社论等,详细介绍、说明党的最新指示及其具体内容。在被敌分割、封锁及包围的严峻形势下,华北各级党政军民组织通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了解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任务的部署、政策的规定等方面的确切内容,解决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应该干什么和怎样干的重要问题。

4.承担书籍、材料印刷及文化普及的任务。在华北根据地数十家新闻机构中,“《新华日报》(华北版)不论在质量、数量及指导性与编辑、印刷各方面都是比较精彩出色的”。根据地的出版事业很长一段时间是依附于新闻机构而存在发展的,由此《新华日报》(华北版)承担了为华北抗日军民印刷书籍报刊的任务。仅在1940年就印行了四十五万册书籍,五十万份的传单和布告。同时,报社除报纸编辑部外,另设丛书编辑部,以文化教育出版社名义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读物和宣传小册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三、《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日救国舆论宣传的良好效果

《新华日报》(华北版)取得了良好的抗日救国舆论宣传效果,鼓舞了晋冀鲁豫更多青年投身于抗日战场,坚定了敌后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念,使群众了解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及政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战线的高昂战斗力。

1.鼓舞更多晋冀鲁豫边区青年投身抗日战场。《新华日报》(华北版)通过对抗日战争深入浅出的报道和评论,向华北地区的青年们展示战争的真实面貌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激发了广大青年们的民族情感和抗日意识。《新华日报》(华北版)成立短短数年内,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太岳区、冀南区民兵达到了32万人,晋冀鲁豫边区的冀鲁豫区民兵达到了8万人,其中很多青年都是看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报道而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战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抗战英雄事迹报道,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成为战斗英雄的事例,从而引起了大量青年人的共鸣。这些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感人故事,拥有极强的感染力,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战场。

2.坚定了敌后抗日军民战胜日军的信心。抗战初期,侵华日军疯狂进攻中国,致使中国大片国土沦丧。在华北地区被日军占领时,国民党的军政官员大多南逃,国民党军队多数退至黄河以南,彼时彼刻,“亡国论”甚嚣尘上,加之国民政府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一些亲日派官员公然叛国投敌,甘做日本傀儡,更是极大挫伤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在此危难时刻,《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与发展,对于稳定群众抗日情绪、坚定群众抗战信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报以大量的新闻报道,揭示了“侵华日军虽能猖獗一时,但受制于小国之人力、物力资源匮乏,终将无法承受战争消耗,只要中国军民坚持抗战,胜利必定属于中国”的事实和道理。如此,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敌后抗日军民前行的道路,增强了敌后抗日军民获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3.使群众了解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及政策。在全面抗战期间,沦陷区伪政权大肆抹黑、诋毁及中伤我党我军,以此混淆视听、欺骗及误导民众。同时,国统区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对中国共产党进行诬陷和攻击中伤。在这种情况下,《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报道抗日战场新闻的同时,还重点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及政策,进行了及时、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说明。《新华日报》(华北版)用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向华北人民群众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捍卫人民的切身利益,始终与华北民众同甘共苦的决心。通过该报坚持不懈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华北广大人民群众逐渐了解了党的抗日策略和主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和发行,成为宣传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及政策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帮助党和人民群众建立构筑起深厚的党群关系,为争取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4.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高昂战斗力。《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和发行,极大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高昂战斗力。该报刊载了大量的侵华日军残害根据地人民的报道,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成功赢得了国内外民众的舆论支持。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的问题上,该报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反动行径,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言论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发行,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高昂战斗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四、结语

在全民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新华日报》(华北版)以其强大的舆论力量,积极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及政策,极大唤醒了华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坚定了广大民众的抗战决心。同时,它在思想文化战场上矢志不渝地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成功动员和团结了广大民众,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和发行,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宣传的一个独特且重要的现象,更是对中国人民在极端艰难战争环境下坚韧不屈、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奋斗的历史见证。

作者陈静系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孟令择系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金鑫系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2BDJ048)、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晋冀鲁豫边区军事政策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B19DD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2]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罗一恒,陈清.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新华日报》(华北版)概述[J].党的文献,1995(06).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天津市政协编译组.华北治安战(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王云江,杨英法.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日战略方针之比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4).

[6]陈静,孟令擇.革命文化与封建文化的嬗递——以封建“孝”文化为切入点的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3).

[7]师莹.血染太行铸丰碑 新闻烈士载史册——浅述《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展史[J].新闻采编,2021(04).

【编辑:曲涌旭】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重庆虎头岩下的“新华军”
打造思想挺拔的“精神文化家园”——新华日报建设“周刊矩阵”的实践与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2期)2019-05-20 09:44:04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探究
西部学刊(2018年4期)2018-07-04 11:40:52
抗战期间《新华日报》的广告探析
抗战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日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浅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战时舆论宣传策略
采写编(2016年5期)2017-02-16 18:08:11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