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龙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抗战救国为宗旨创办了《新华日报》,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刊载消息和评论文章进行抗战宣传。在战事跟踪报道、战局分析、国共两党的抗战地位、战时动员、民众抗战作用、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民族抗战精神等问题上,经过《新华日报》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初步表达和诠释,逐渐深入人心,获得民众的信任,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基本话语叙述,并引起了中华民族心灵上的广泛认同,产生了全民族“革命话语”的共鸣。因此,基于《新华日报》来展开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的深入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历史学、新闻学还是传播学等都将《新华日报》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潘梓年等人以《新华日报》办报人的回忆为主线,整理编辑成《新华日报的回忆》①和《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②两部著作,收集和记录了《新华日报》办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历,成为研究新华日报的重要文献。1979年韩辛茹的《新华日报史(1938-1947)》③以记述文本历史的方式将《新华日报》报道话题作为分析文本,全面概述了《新华日报》的原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战斗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④、《〈新华日报〉五十年——〈新华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专辑》⑤、《新华日报史新编》⑥和《新华日报史新著——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⑦等,都对《新华日报》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历和重大事件报道内容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回忆、记述与评论,为研究《新华日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献参考。同时,《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国民党当局控制新华日报的档案材料汇编》、《抗战烽火录:〈新华日报〉通讯选》等史料集的出版,为研究《新华日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史料。
《新华日报》在进行新闻报道过程中,通过对时局的分析、事件的评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解放的主张和看法,呈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此问题,1996年张新华就《新华日报》与大后方团结抗战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战时大后方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新华日报》紧紧围绕团结抗战的时代主题,从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团结、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不同层次,充分发挥了喉舌、号角、旗帜的特殊作用,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⑧。2010年,马娟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减》⑨中,介绍了抗日战争大背景下《新华日报》的发展情况,阐述了《新华日报》如何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下与国民党间的合作与斗争,并巧妙进行了意识形态斗争,在艰难的环境中获得了更多中间阶层的支持。2015年,陈冠宇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常德会战宣传比较研究》⑩中,比较了两种报刊对常德会战宣传的异同,在揭露日军暴行等方面二者保持一致,而在宣传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中央日报》侧重于渲染胜利的氛围,《新华日报》更注重于事实报道,同时报道的视角也有所区别,前者“居高临下”,后者采用“平等视角”,在外援方面前者更倾向于对美国的报道,而后者则更多是关于苏联的报道。他指出,两报宣传相同的原因是新闻审查制度和当时面对的宣传任务相同,而导致两报对“常德会战”宣传相异的原因,则是两报的宣传观念和意识形态不同。2016年,王亚隽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公报〉 〈中央日报〉共识动员比较》⑪中,对三家报纸如何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广大民众在抗战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行了比较,认为在面对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新华日报》通过舆论宣传将中国共产党塑造为民主的代表,将带领人民走向一个民族解放、民主平等、民生富裕的民主主义中国。2017年,张帆编著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一书以《新华日报》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研究,《新华日报》的创办和宣传工作的开展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书就中共中央南方局如何领导《新华日报》很好地开展宣传工作和发挥作用进行了全面阐述,涉及了《新华日报》的创办、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维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与主张、宪政民主与和平等诸方面的内容。⑫
赵毅、杨尚秋在1999年讨论了《新华日报》唤起民众支援抗战的历史功绩,认为“《新华日报》在后方竭尽全力动员民众参军参战,鼓动民众捐款、捐粮、捐物支援抗战,倡导对前线将士的慰问运动,动员和组织民众捐助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斗争,发挥了唤起民众支援抗战的倡导者、鼓动者的作用”⑬。王永恒于2009年分析了《新华日报》通过宣传加强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对工人运动的再度兴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⑭2015年,陈雅露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战争动员研究》⑮中,以《新华日报》如何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为主题进行了探究,分析了《新华日报》在政治、经济和国民精神等维度上的动员,发挥了积极舆论引导作用,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汤志华、钟慧容就《新华日报》与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展开了研究,诠释了《新华日报》如何始终高举“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在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政治动员方面发挥了“鼓励前进的号角”的重要作用。⑯刘菁2016年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 〈大公报〉 〈中央日报〉抗战规范动员比较》⑰中将抗日战争作为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性抗争事件来展开研究,在该事件中三家报刊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建立规范标准。研究认为,在团结抗战的主旋律下,三家报纸在锄奸、反腐、反冗政冗军问题上形成了统一的舆论战线,而在具体问题上三家报刊又存在着差异,《新华日报》注重发动民力,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能进行有效动员,《大公报》代表着媒体的公信力,其舆论引导能够引起社会深思,但也不时地倾向于国民政府的舆论,《中央日报》则完全代表政府,企图控制引导社会的舆论。
2002年,唐正芒对《新华日报》的抗日宣传问题进行了探究,认为该报在中国共产党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策略思想指引下,坚持顾全大局、抗战为上、刚柔相济、灵活斗争的方针,以抗日为己任、以宣传抗日为主题、努力为抗日呐喊呼号,成为发挥重要领导作用的阵地,为唤起全民族英勇抗敌作出了卓著贡献。⑱沈和江对《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新华日报》贯彻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加强同国民党积极因素的联合,加强同世界新闻界的广泛联系,建立和扩大了新闻界的统一战线,坚定地站到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成为我党在国统区思想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⑲。姜宁2005年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也谈到:“《新华日报》通过新闻宣传及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两种方式,有策略地从宣传抗战、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四个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⑳。2006年,于之伟以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的历史功绩为例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动员民众、团结各个党派,积极宣传抗日,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努力去完成历史赋予它的时代使命,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㉑。奚冬梅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㉒中,站在国际视角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认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新闻实践和社会活动,坚持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和面向国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充分发挥媒体的能动性,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弘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俞国、徐旭阳2008年共同撰文《〈新华日报〉的抗战——以批判汪精卫为例的分析》㉓,文章论述了《新华日报》在抗战中前期对汪精卫汉奸理论和卖国罪行的揭露和批判,认为这一行为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同时,也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李楠2015年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中共统战宣传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例》㉔中,认为《新华日报》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孕育的产物,在抗战期间通过舆论宣传活动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实力发挥了重要的统战作用。梁鑫在2017年从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揭露日寇的暴行,表彰抗日战争的战绩、鼓舞民心,崇尚民主自由,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新闻控制进行斗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作用,认为它在推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华日报》的呼吁、感召之下,无数爱国人士为抗战取得胜利贡献出了自身所有的精力与能力,在它的号召下,无数青年奔赴前线,为抗战献出了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㉕
2004年,王永恒的博士学位论文《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㉖无疑是有关《新华日报》研究的一部力作,该文主要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对《新华日报》进行了解构,或宏观叙述《新华日报》的创刊背景、发展历程与规模及宗旨与思想等,或微观分析《新华日报》的影响事证,诸如抗日战争的报道、投降活动的揭露、文艺战线的论争、进步文化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战方略的宣传、社会生活与社会动员及青年与妇女活动等,并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科学的理念、顺应历史潮流和精神等因素分析了《新华日报》产生影响的原因。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新华日报》这一报刊本身进行解构,并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事物的产生、如何发展及其原因解读。肖达夫2010年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㉗中,对处于国统区的《新华日报》的宣传策略进行了探究,认为《新华日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采用了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相结合、直接宣传和“迂回”宣传相结合及重视新闻报道策划三个方面的策略。2011年,曹炎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㉘中,将三家报纸作为战时舆论宣传的代表进行了考察。在考察中他对三家报纸的宣传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新华日报》的报道到抗战中后期,能逐步确立自己的报道重点,有自己的独家报道,特别是战时通讯栏目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新华副刊”将政治性与抗战的紧迫性巧妙地结合,既达到了联合民众抗日的目的,也树立了共产党人良好的形象。何毅2014年在其学位论文《重庆大轰炸时期〈新华日报〉的新闻报道研究》㉙中,分析了在日军轰炸重庆的艰难岁月中《新华日报》对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以及广告和公告的报道,探究了《新华日报》的报道方式和宣传技巧,认为《新华日报》在这一时期展现了媒体的巨大力量,成功地影响了重庆人民的意识形态和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为以后战争的胜利和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梁敬唯2016年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的抗战宣传活动探究》㉚中,探讨了《新华日报》在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严格限制抗战言论的情况下,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抗战宣传的使命,采取“双面”、“双向”新颖巧妙的宣传策略,实现了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宣传我们党的抗战理论的目的,同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进行了巧妙而坚决的斗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吴星晨分析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战时舆论宣传策略,认为它主要是采取了多种形式配合宣传、进行舆论宣传造势和注重以情动人三个方面的技巧来取得宣传效果。㉛
马玉林、梁忠翠在2010年以《新华日报》对宋庆龄的报道为例分析了国共媒介话语权的角力,认为《新华日报》通过对宋庆龄的宣传,巧妙地、公开地传达自己的话语,扩大《新华日报》话语的影响力,形成自己的话语公信力,不断吸引更多人的支持。㉜张进2011年就《新华日报》舆论宣传的主导权进行了探究,认为《新华日报》“既明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有力揭露和批判国民党的错误观点和反共罪行,既有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充分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舆论宣传的独立性。成为抗战时了解真理的窗口成为了舆论的控制者”㉝。敦枫、毛婷婷2012年就《新华日报》迁入重庆时的影响力塑造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华日报》初入渝时通过抓住纪念活动迅速站稳脚跟,举办创刊活动争取支持,精心设置版面、突出主题吸引读者,民族大义上立场分明,以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的态度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凝聚人心、得到社会认可的目的。㉞同时,他们通过分析《新华日报》所处的环境,认为造就其影响力的原因在于高度重视读者及新闻的高质量。㉟费富玲2014年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社论的话语分析》㊱中,以新华日报3000多篇社论为对象,选取其中35篇社论进行话语分析,呈现了《新华日报》在不同的办刊阶段为建构话语所进行的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寻找自我,建构自我新闻思想,即在新闻领域寻找自由民主。刘芳在2015年以《新华日报》中共“七七”纪念文章为对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方针政策随时调整的“变”与坚持团结抗战、长期抗战和坚信抗战必胜的“不变”,在这“变”与“不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成功构建了自身的政治形象,增强了社会各界对自己的政治认同。㊲同样针对该主题,张义成、刘洪英通过以《新华日报》国共两党“七七”纪念文章为对象的考察,比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全面抗战思想和战争进程的估计等方面的宣传表述差异。㊳唐筱童在2016年就《新华日报》与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这一宏观事件取得话语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每一重大的历史关头,始终坚持以救亡图存的正确舆论引导人,共产党人的抗战主张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了各种舆论的导向。㊴
冯晓旭在其学位论文《〈新华日报〉 〈大公报〉〈中央日报〉副刊抗战话语比较》中,探究了三份报刊副刊在抗战期间的抗战话语所表现出的差异和其间的联系,呈现了不同的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党派和政治因素间的较量。㊵三家报刊的比较研究还有卢晓2016年的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 〈大公报〉 〈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日话语比较》和肖燕雄、卢晓2017年共同撰写的《〈新华日报〉 〈大公报〉 〈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日话语分析》㊶,文章比较了三家报纸在宣传上的特点,认为三家报纸都重视新闻与宣传,而又以宣传为主。同时,文章指出作为无产阶级党报,《新华日报》与广大农村和农民保持着密切联系,能够从阶级的认知和立场出发,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动员,呈现较强的主观宣传色彩,从而营造广阔的舆论场域,让新中国成立后占据主流的“新华体”风格在此时的《新华日报》上初露端倪。宋江华2018年分析了《新华日报》针对 “九一八” 抗战纪念日的报道文章,认为《新华日报》充分阐发这一事件所内含的家国情怀,表达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局势的认识,凝聚全国军民抗战向心力,构筑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抗战话语权。㊷张瑾等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一书中,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重庆取得舆论话语权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话语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文章重点探讨了《新华日报》作为舆论的主要阵地和拓展渠道,为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取得舆论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㊸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就《新华日报》研判国际局势进行了研究,如宋代花2013年在其学位论文《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国际局势研判分析的历史考察》㊹中,考察了《新华日报》对1938年至1945年间国际与国内重大事件的相关评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新华日报》表现出公正之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正义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反对日本侵略,要求国际间主持正义,共同制裁侵略。他认为,《新华日报》之所以有如此的表现,其根本在于背后的政治话语。
国外关于《新华日报》与抗日战争主题的研究,从各类数据库检索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截止2019年1月,在Springer Link数据库的 Social Sciences栏目中检索“Xinhua Daily”有124条结果,“Xinhua Ribao”有18条结果。这些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政治学研究、人口学研究、国际经济学研究和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研究。在 History栏目中检索“Xinhua Daily”有18条结果,“Xinhua Ribao”有4条结果,且内容包含在前18条中,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明史、明清移民史、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战时歌曲的研究等。第二,截止2019年1月,在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Xinhua Daily”有3条结果,“Xinhua Ribao”则未搜索到结果。第三,截止2019年1月,在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中检索“Xinhua Daily”显示结果有3490条,但基本都是“Xinhua News”和其他现代信息,而非有关“Xinhua Daily”和抗战话语的历史信息。第四,在Jstor中的检索结果有3289条,同样与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中的情况一样,虽然在其中显示了“Xinhua Ribao”,但指的是建国后的《新华日报》。第五,抗战期间,《新华日报》被日本方面作为重要的情报、信息搜集对象,为日本的对华决策提供研判依据。在日本亚细亚历史资料中心网站上检索“新华日报”词条,显示结果共计46件,其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29件,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2件,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15件。有日本学者研究了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管控,而与抗战宣传研究直接相关的则没有显示。从几大数据库显示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外有关抗战研究的成果众多,但却鲜有直接关联“《新华日报》的抗战宣传话语”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学界前辈的辛勤耕耘之下,有关《新华日报》的抗战宣传研究硕果累累,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学、传播学和历史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华日报》抗战舆论宣传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为了《新华日报》舆论话语研究的一大主力。在《新华日报》有关的史料整理方面,围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抗战动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判国际局势等抗战舆论宣传方面,《新华日报》办报与宣传策略研究和抗战话语构建个案研究等成果日益增多。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从舆论宣传的角度来切入,论述《新华日报》的新闻观与新闻效用,或者通过文本呈现中国共产党对客观历史事件的主张与做法。而基于《新华日报》构建中国共产党抗战话语叙述体系研究的成果略显单薄,目前不少涉及抗战话语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部的、个案的话语建构,或者提出了要强化抗战话语建构的建议。抗日战争话语叙述是基于中国抗日战争艰苦斗争的历史凝练,形成了一种表达中国人民追逐民族独立、共驱外敌的话语叙述体系。于当时而言,这种话语表述传达于国人,最主要的形式即为报刊媒体。故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战时主流媒体之一的《新华日报》,作为重要史料来建构中国共产党抗战话语体系的研究理应成为一个重点,特别是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视域中来展开深入且系统的研究。
注释:
① 潘梓年等:《新华日报的回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② 石西民、范剑涯编:《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③ 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④ 黄淑君、杨淑珍等编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战斗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1—5页。
⑤⑥《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史学会重庆分会编:《〈新华日报〉五十年——〈新华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专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⑦廖永祥:《新华日报史新著——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⑧ 张新华:《〈新华日报〉与大后方团结抗战》,《探索》1996年第4期。
⑨ 马娟:《〈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解》,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 陈冠宇:《〈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常德会战宣传比较研究》,湘潭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⑪ 王亚隽:《抗战时期〈新华日报〉 〈大公报〉〈中央日报〉共识动员比较》,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⑫ 张帆编:《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
⑬ 赵毅、杨尚秋:《论〈新华日报〉唤起民众支援抗战的历史功绩》,《吉首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⑭ 王永恒:《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2期。
⑮ 陈雅露:《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战争动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⑯ 汤志华、钟慧容:《〈新华日报〉与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长白学刊》2015年第2期。
⑰ 刘菁:《〈新华日报〉 〈大公报〉 〈中央日报〉抗战规范动员比较》,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⑱ 唐正芒:《论〈新华日报〉的抗日宣传》,《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⑲ 沈和江:《〈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石家庄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⑳ 姜宁:《〈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㉑于之伟:《〈新华日报〉与抗日统一战线——武汉时期〈新华日报〉的历史功绩研究》,《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㉒ 奚冬梅:《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㉓俞国、徐旭阳:《〈新华日报〉的抗战——以批判汪精卫为例的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㉔李楠:《抗战时期中共统战宣传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例》,河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㉕ 梁鑫:《浅论〈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作用》,《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20期。
㉖王永恒:《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㉗ 肖达夫:《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㉘ 曹炎:《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㉙ 何毅:《重庆大轰炸时期〈新华日报〉的新闻报道研究》,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㉚ 梁敬唯:《〈新华日报〉的抗战宣传活动探究》,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㉛ 吴星晨:《浅读〈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战时舆论宣传策略》,《采写编》2016年第5期。
㉜马玉林、梁忠翠:《国共媒介话语权角力——〈新华日报〉对宋庆龄的报道解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㉝ 张进:《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一个了解真理的窗口”》,《传媒观察》2011年第3期。
㉞ 敦枫、毛婷婷:《抗战陪都时期〈新华日报〉的影响力塑造分析——以纪念活动为例》,《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2年第1期。
㉟ 敦枫、毛婷婷:《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影响力》,《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
㊱ 费富玲:《〈新华日报〉社论的话语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㊲ 刘芳:《中国共产党抗战方针政策的“变”与“不变”——以〈新华日报〉中共“七七”纪念文章为对象的考察》,《山西档案》2015年第5期。
㊳ 张义成、刘洪英:《国共有关抗战问题表述方面的比较研究——以〈新华日报〉国共两党“七七”纪念文章为对象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㊴ 唐筱童:《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舆论导向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21期。
㊵ 冯晓旭:《〈新华日报〉 〈大公报〉 〈中央日报〉副刊抗战话语比较》,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㊶ 肖燕雄、卢晓:《〈新华日报〉 〈大公报〉 〈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日话语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9期。
㊷ 宋江华:《从〈新华日报〉“九一八”系列报道看中共在国统区的抗战话语权构筑》,《“九一八”研究》2018年第00期。
㊸ 张瑾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㊹ 宋代花:《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国际局势研判分析的历史考察》,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