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实施策略

2024-01-07 10:50李惠敏
文理导航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

李惠敏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不仅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实践活动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达成课程育人目的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它是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任务驱动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依据新课标要求,多年来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探索出一套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模式,对其实施目标、主题选择与确定、实施模式与评价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总结。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育人;课前三分钟演讲

普高教育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延伸发展,又能为高等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因此,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见》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因此,如何在学科教育中立德树人,达成课程育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持续研究并探索的。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对课程育人的重要性

课程育人是什么?当前没有较为明确的关于课程育人的概念界定。育人既是课程创立的目的,也是课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育人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研究内容。长期以来,在“唯分数论”的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养的现象。这与当前我国倡导的素养导向的新课标理念和立德树人理念相背。新时代,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新时代育人应该德育与智育并驾齐驱。

汉语是学生的母语,作为学习汉语的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高中語文教学应追求始于教材又不止于教材,最终目标落在培养学生更广更深层面的核心素养上。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语文教研组实际出发,摸索出一套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模式,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特色。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是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它不但能发展学生语文写作、表达与交流能力,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课程育人。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施目标

2020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中国学生实际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理念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我校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中,将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开始,逐步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对于高一学生,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必修阶段目标:“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这说明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性地表达出来,还要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注意有丰富的素材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应是“完成”演讲,而应生动形象地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风格的演讲,能吸引并使听众信服你的观点。

高二、高三学生应在高一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新课标指出,学生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应“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因此,此时学生不但应在高一的基础上有深入,能够灵活地进行演讲、辩论与主持,而且能够脱离稿件,敏捷应对演讲与辩论。高二学生演讲应体现思辨性强的特点,完全脱稿演讲,并完成基础的辩论与主持。高三学生不宜局限于脱稿演讲,还要灵活应对辩论和主持。

三、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主题选择与确定

总的来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语文课程本身的性质,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新闻时事评价、美文创作与赏析、古诗词创作与赏析、生活经验分享、爱好交流、二人辩论、主持词、教材内容、读书和影视心得交流、推荐书目的缘由。让学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分享与赏析,还要注意学生对原材料的分析与思考,能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根据学生实际,高一学生第一次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由教师确定。第一次演讲内容是“我的自画像”,这是为了让他人认识并记住你是谁。在演讲前,教师可以讲明演讲稿写作规范,并且提出演讲要求:一要让人知晓你的姓名;二要选取自己最易被人记住的1~2个方面演讲;三要口齿清楚,掌握好语速、语调,尽可能形成个人演讲风格。第一次演讲需提前写好演讲稿后经教师审阅后再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师生对演讲同学进行点评,以便学生根据反馈做出改进措施。

学生在掌握演讲格式后,需要培养演讲的规范性了。演讲主题主要来源于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等。教师刚开始可从书本出发,结合大单元进行课堂教学,如高一上学期可将家乡的人与物、劳动相关时事作为演讲主题,高一下期可将《红楼梦》评析、思辨性表达等作为演讲主题,高二可将演绎推理、正义与真理等作为演讲主题。在高三阶段,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小事与社会的大事,从中发掘演讲主题,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同时发展思辨性思维,应对高考的需要。

四、课前三分钟演讲实施模式

如何高效地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是我校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不断实践与探索的内容。经长期实践与总结,我校课题研究组遵循教学规律与学生实际情况摸索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实施模式。这套演讲模式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阐释了各自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的状态。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提前制订演讲规则,学生根据每次演讲的大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应资料、确定演讲主题,再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演讲题目并创作演讲稿,写好演讲稿后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再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修改;演讲结束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再进行评价总结。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与创作发展个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作能力,还能发展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

五、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的评价

一个优秀而高效的教学活动中,一定是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原则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中,教师应是学生教学的指引者,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学习内驱力驱使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或许会因为时间和教学进度而草草结束评价,或仅让其他学生简单评价演讲。这时,学生已精心准备演讲,期待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同学与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若此时教师只是草草总结评价,没有给予有建设意见的评价,那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会减弱,进而失去学习内驱力。因此,此时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给予学生帮助与反馈上,让学生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演讲。对于前两次演讲,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多些包容,可以稍微降低一些要求。随着演讲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熟练演讲技巧,他们在演讲时越来越自信,也渐渐发现自己演讲有不足,期待自己的演讲能够更好。此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鼓励,肯定学生的成绩,更要给予学生提出建议的机会,让學生能在付出的同时有所得。在实际评价中,虽然教师点评会相对客观,也会较为精准地找出学生的优缺点,但是每个人的评价都存在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注意让部分学生进行评价后再进行总结和凝练,并作补充。

外部评价固然重要,但内部评价也很重要。当前,学校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多数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他们较少反思自己的问题。通过内部评价可以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进而改善自己的演讲,促进学生成长。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演讲结束后当天提交一篇小作文或小日记反思总结自己的演讲。

(二)评价内容量化反馈

除了在演讲中要注意评价对象多元化,教师对学生演讲内容的评价应该量化,形成量化表格。在每一轮的演讲中,每名学生都会充分准备,学生与教师都会对演讲进行评价。怎样能够将这一轮学生的演讲进行总体评价,让学生除了清楚了解自己演讲的优缺点,还能清楚自己的演讲在整个班级中处于什么水平,学习他人演讲的优点。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研组制订了相应的评价量表,在每一位学生演讲后负责记录的学生在相应量表上将师生的评价填入演讲评价量表中。

师生演讲后的评价量表主要有如下安排。在语言表达上,评价主要从口语表达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口语表达主要从声音是否洪亮、语速是否恰当、演讲是否流畅、节奏张弛是否符合情感变化、演讲是否具有感染力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肢体语言主要是对演讲时举止是否自然得体、是否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对演讲内容的理解进行评价。在逻辑结构上,主要对演讲稿格式、演讲的论点及论据是否具有逻辑性、构思是否巧妙几方面进行评价。在主题方面主要对演讲是否观点正确且鲜明,是否有深刻的主旨,是否有个人独特的见解等进行评价。演讲结束后,教师根据师生共同的评价为学生相应的评价等次A+、A、A-、B+、B、B-、C+、C、C-加减9个等次。在一轮主题演讲结束后,学生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等次及演讲优缺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进行改进,也可以让教师对一轮演讲有清晰认识,及时调整演讲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新民.立德树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初探[J].甘肃教育研究,2022(3):57-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思政”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南京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小学语文实施课程育人的“四维”策略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扎实推进课程育人研究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基于“达贤教育”的育人路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