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为勤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是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在“整体理解文本——选段用心研读——精彩句式学用”基本流程上,设置合理的创意表达层级,进行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结合单元提示,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参照以下创意表达的层级训练。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反复渲染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由此表达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和由衷赞美。由此可以设置“故都的秋在……里(内、中)”的写作训练,提示学生根据文本意象至少写出三个句子。学生会带着“意象”这个创意表达的切入点,深入理解文本,品味文中那些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意象,在对这些意象审读品味时,完成审美鉴赏的任务。那些承载着故都的秋独特韵味的特定意象就成为了学生创意表达的第一素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在此第一次相遇。学生习作如下:
1.故都的秋在低矮小院的破屋内。
2.故都的秋在都市闲人的寒暄中。
3.故都的秋在槐树的飞蕊里。
4.故都的秋在微黄的秋果中。
5.故都的秋在青天驯鸽的怨声中。
6.故都的秋在槐树叶底下的漏光里。
7.故都的秋在雨后的斜桥的日影里。
其中,学生对“故都的秋在青天驯鸽的怨声中”最为称赞,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一句写出了人的情感,因为驯鸽在驯养人的不停驱使下有点抱怨了,驯鸽被驱使的“悲”和郁达夫“以悲为美”的心境是吻合的。学生通过这个基础层级写作活动,加深了对故都的秋的理解,通过想象与联想完成了一次审美的创造,在写作活动中深度理解了文本内容,更理解了课文要表达的旨意。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激活了创意表达思维。
郁达夫并不满足字词句的运用上,还在表现手法上下足了功夫,以此表达对“故都的秋”的难舍之情。例如,南国之秋有它特异的地方,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连续比喻性对比,类比性排比,旨在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学生读到此处时并不能够特别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教学时,可设置这样的层级训练任务:有人说这一段表述还不能表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作为南方的我们,还可以给作者作一点怎样的补充,让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更明显呢?请结合上面句子内容,续写一组句子。这个训练活动的能力层级就要高一点,要相对难一点。它涉及了句法、修辞和意蕴的训练,续写的句子要和前面的内容自然衔接。学生在写作时就写了不少病例。
病例1:南方的雨,细软如生丝,纤柔,比起北方的倾盆大雨来,就如溪流与江海,温柔与刚劲,清澈与污浊,连绵与多变。
病例2:南方的秋,秋高气爽,温柔和煦,比起北方之秋,正像大蒜与辣椒,淡粥与小面,鳝鱼与螃蟹,麻雀与鸵鸟。
病例3:北方的天,灰朦荫翳,难以流连,比起南方的天来,正像乌云与蓝天,小草与鲜花,花蕾与果实,小猫与藏獒。
这些病例都体现出学生对比喻修辞运用的不熟练,本体与喻体之意的关联与区分度没有掌握。这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续写,但其实是一个创意表达训练,涉及学生对长短句、比喻句和对比手法的综合运用。文学阅读素养不足,创意表达就显苍白。下面是一个相对比较规范的例子:
南方的秋,清新淡雅,余韵难久。比起北方的秋来,正像啤酒之于茅台,翠芽之于普洱,灯笼之于小米,黄瓜之于苦笋。(“翠芽”为当地绿茶,“灯笼”“小米”是当地两种辣度不同的辣椒,“灯笼椒”微辣,“小米椒”剧辣)
这一创意表达,学生在感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意象与极具表现力的表现手法把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情结表达本土化了,在创意表达中更形象直观地理解了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浓烈思念。
《故都的秋》中所写之境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最惬意的表达,有了此境,《故都的秋》境界自然高格。如何引导学生在作者惬意表达处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成了一个创意表达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可结合学情和学力,设置如下提升层级: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故都的秋味的段落,用《故都的秋》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句式(不作格律要求)、手法、句式和修辞,特别注意创作的意境要协调,创作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怀》。下面是学生当堂创作的作品:
断草蓝朵残垣,漏光训鸽碧天,枣树破屋鸣蝉。槐蕊翩跹,落寞人在乡间。
光影蓝朵青天,落蕊槐树寒蝉,行人秋雨微叹。半生辗转,落寞人在破院。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落蕊穹天,飘叶鸣蝉微叹。秋风又起,落寞人恋故都。
穹天残院旧盏,落蕊枯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聊。故都秋起,赏秋人在天涯。
破屋浓茶凋花, 秋槐落蕊尘沙,小院残垣喇叭。秋雨淅沥,悲蝉独唱天涯。
落蕊秋蝉芦花,霜枣冷雨明虾,破璧屋角浓茶。故都秋至,漂泊人倍思家。
枯草破院浓茶,牵牛红叶槐花,蝉鸣闲语秋沙。秋至清凉,落魄人在京华。
在师生互评时,学生把“枯草破院浓茶,牵牛红叶槐花,蝉鸣闲语秋沙。秋至清凉,落魄人在京华”升格成了“衰草残院浓茶,蓝朵金果槐花,蝉鸣微叹飞沙。秋味渐浓,落寞人客京华”。学生认为此时的作者就是一个落寞人,故都衰败的秋景与作者的心境完美邂逅,在秋味渐浓之际,作者不远千里回到故都,原来也只是客居京华。故都的繁华与作者似乎不相关,沁入作者心脾的却是那些萧索的秋韵。升格之作把《故都的秋》的意境比较客观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在冷峻的审视中,涌动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学生在这一层级的创意表达中,经历了一次审美的洗礼和蜕变,在创意表达中,完成了对郁达夫“以悲为美”的深入理解,达到了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认识和理性的审美创造。
总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要有机结合,“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目标设计才能落地。文学阅读要以创意表达为目标,层级训练;创意表达要以文学阅读为范本,缘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