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眼睛(外二则)

2024-01-06 08:24:53吕进
星星·诗歌理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通感视点散文

吕进

中国诗人对写诗状态有“肉眼闭而心眼开”的说法,西方诗人的说法是“心灵的眼睛”。这都是在谈诗的审美视点,这是诗之为诗的命脉。

所谓审美视点,就是诗人和现实的美学关系,更进一步,就是诗人和现实的反映关系,或者说,诗人审美地感受现实的心理方式。可以看到不同门类的艺术、不同体裁的文学(语言艺术)的审美视点又是有差别的。大体而言,从审美视点观察,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视点文学,即非诗文学(尤其是戏剧);一类是内视点文学,即诗和其他抒情文体(尤其是抒情诗)。外视点文学叙述世界,内视点文学体验世界;外视点文学具有较强的历史反省功能,内视点文学以它对世界的情感反映来证明自己的优势;外视点文学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日本人将内视点称为上帝的视点,强调内视点的形而上性质。内视点决定一首作品对诗的隶属度。德国美学家莱辛甚至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谈论“失明”对诗人的价值,也就是在强调写诗时必须关闭外视点吧!

散文对外在世界的感受终止的地方(自愿的终止,无可奈何的终止,等等)正是诗的领地。诗在散文未及、未尽、未能、未感的地方显露自己的价值:它是外在世界的内心化、体验化、主观化、情态化。散文的外视点有超越时空和生活现象的极大自由,但在心灵生活中它的灵敏度却并不理想。如果说,散文探索“外宇宙”,诗就在探索“内宇宙”;如果说,散文寻觅外深化,诗就在寻觅内深化;如果说,散文在外在世界徘徊,诗就在内心世界独步。散文是作家与世界的对话,读者倾听散文;诗是诗人在心灵天地中的独白,读者偷听诗歌。

诗与散文的“眼睛”的不同,由此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体验、审美表现、审美功能上就分道扬镳了。离开审美视点而言,诗只能是隔靴搔痒。在西方,所谓荷马式和《圣经》式其实也就是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不同审美视点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

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内视点将人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带到诗的世界。在这里,外在世界在心灵化过程中被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台,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都失去了意义。在这里,诗人获得了第六感觉。人有五官:眼、耳、鼻、舌、口,因而人有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内视点赋予诗人的第六觉是心觉,它与五觉相通,而又超越五觉。诗人“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捕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他听声类形,在五官五觉领域,各个感官相互沟通。一个感官鸣响,其他感官随即连锁共鸣。内视点给予诗人的是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难以道破,只能会心。这真有点像老子《道德经·二十一章》说的那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由审美视点所制约,诗不需要、不容许也不长于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先用散文眼光打量世界,然后再给这“打量”以诗的装饰,这不是诗人的工作,而是伪诗人的路径。在外在现实中,诗人的内视点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对象。散文一般是在时间上成点而在空间上成面,诗与此恰成相对,是在空间上成点,时间上成面。诗寻求的往往只是单纯、简洁的“点”,然后在时间中展意驰情。一种色彩、一分光亮、一点声音都可以成诗。像这类的素材是不可能为外视点文学所看重的,其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外视点文学遵循情节第一的原则,而抒情诗坚守体验第一的规范。每种文学都只有在追求自己独特的美时,它才能赢得繁荣与光荣。

文醒诗梦,文清诗醉

福楼拜称赞莎士比亚戏剧具有神圣的客观性,道破了散文的美学本质。如果套用福楼拜的句式,那么,神圣的主观性就是抒情诗千古不易的视点特征。客观性是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以戏剧文学为例,它必须实现戏剧化。所谓戏剧化,就是化为剧中人物直观的动作。戏剧的灵魂是戏剧冲突(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某个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人物与外界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戏剧冲突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戲剧化。一出戏剧就是以戏剧冲突抓住观众,一个剧本就是以戏剧冲突抓住读者,展现冲突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戏剧冲突一经解决,观众和读者也就对这出戏剧或这个剧本因失去悬念而失去关注了。而没有主观性,就没有诗。贬低、取消主观因素在诗美创造中的作用,就从根本上削弱或毁灭了诗。诗是主观体验,这体验有别于常人的一般体验,诗的体验是一种主观性的超验。它不但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而且是对二者的创造。

主观性必然带来梦幻性。文醒诗梦。梦的主要特征有两点:其一,虽然来自现实,但又绝缘于现实;其二,摆脱物理时空的束缚。在这两点上,诗与梦、诗人与梦者十分相似。诗人在迷离惝恍的梦境中漫步,诗人在内时空中生活。太清醒,就没有诗了。可以看出,诗的梦幻色彩其实是诗与世界保持的一种最清醒、最深刻的联系。从梦幻性的角度出发,应该承认,诗是清醒的读者所认可的喜悦的“梦呓”;优秀诗人是全社会所尊敬的热爱的“白日梦者”。

主观性必然带来非逻辑性。文清诗醉。散文叙述世界,在具象化过程中注重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诗本质上是非逻辑的。古人所谓“无理而妙”,“无理”就是对习见逻辑的排除,“妙”就是“无理”显示的更强烈的情感、更深入的体验、更彻底的主观化酿造,一句话就是更醇的诗美。更准确地说,诗是有自己独特的美妙的“无理”逻辑的,即体验逻辑,抒情逻辑。从习见逻辑走出,进入诗的逻辑,这是诗人对常规心理结构的调整。循着诗的逻辑,诗更美,而且更真,因为“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

诗的主观性要求诗人具有想象力和通感力。想象,就是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就是这种心理能力。任何想象都以对原有表象的分解越细致越好,都以对新表象的综合越和谐越好。善于细致地拆卸,善于和谐地组装,就是诗人的想象力。通感又称“心觉”,将五官五觉沟通与交错起来,这就是诗人的通感力,通感手法长于表达直觉、错觉、幻觉和其他种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美国诗人庞德犯过一个“幸运的错误”:他看到日文的“闻”字从“耳”闻,就把“闻香”解释为“听香”,从而对汉字大加赞赏。庞德只知“闻”有“听见”的词义,而不知“闻”还有“嗅”的词义,这是他的错误。但由错误而悟出通感,这又是他的幸运:从声音里看到图像,从图像里尝到味道。凭借想象力和通感力,诗人便飘入了主观世界。他用诗的眼睛观看,用诗的耳朵倾听,用诗的心灵感应,于是,笔下就流出了一个美妙梦幻的世界。

心象:立象以尽意

抒情诗的第二个视点特征是意象性。诗人将外在现实化为主观情思,尔后又需要将主观情思化为意象,再将这意象通过特殊的媒介传递给读者。对外在现实的审美观照产生审美对象,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产生意象(也可译作心象)。主观情思之所以必须转化为意象,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是,抽象的情思只有转化为具象的意象才能具有诗的艺术有效性。直接的情思宣泄绝不构成艺术,也不构成诗,诗人最大的艺术失措就是直接说出情思的名称。第二个原因是,只有意象才能尽意。《周易·系辞上》在说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后又说“立象以尽意”。诗人不会满足于现实的固有形态,他对外在现实“吹”进自己的“意”,于是现实之象变成了意象,显得生机勃勃,内涵丰满,诗意盎然。意象消除了心物冲突,实现了虚实相涵、天人合一。当然,意象是感觉的遗留代表,它在基本的特征上又与外在现实相连。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意象就饱满了,于是,“夫象者,出意者也”“尽意莫若象”。

猜你喜欢
通感视点散文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视点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4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2
两会视点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