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文脉主义的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2024-01-06 04:22曹东孙倩男张笑楠
设计 2023年2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设计

曹东 孙倩男 张笑楠

摘要:文脉延续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结合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入口空间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中的重要节点。文章以文脉延续为更新设计的最终目的,剖析入口空间更新需注重文脉延续性、文脉时代性、文脉整体性。以草甸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采用文脉特征要素撷取、融合转化、文脉凸显提升的设计手法进行表达,以环境协调、肌理延续、风貌整治、色彩运用、非遗融入等为更新设计切入点,实现文脉愈发清晰、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关键词:设计;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文脉延续;新文脉主义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044-04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context continuation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entrance space i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renewal desig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ntext as the final purpose of the update design. To analyze the update of the entrance space,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inuity of the context,the age of the context,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xt. Tak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of Caodianzi Street as an example,it adopts the design methods of extracting,integra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context,and highlighting and enhancing the context for expression. The starting point is to achieve clearer context and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words:Desig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Entrance space;Continuation of context;New Contextualism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由扩张建设转向存量经营的新态势,历史文化街区多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入口空间则是街区中的重要更新设计节点。而其在更新中存在文脉模糊、无法满足当下社会需求、风貌不相协调等问题,使文脉无法长久发展、延续受阻。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2018),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分类保护与整治,延续城市文脉,保护街区风貌特征[1]。

在此背景下,基于深度文脉阐释的更新设计,以丰富文化内涵、清晰凸显文脉为方法,助力文脉延续,推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新文脉主义理念阐释

(一)新文脉主义缘起

文脉最早起源于语言学,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关系[2]。20世纪60~70年代,文脈主义思潮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期,柯林罗(Colin Rowe)与斯蒂文.霍尔(Steven Hurtt)将康奈尔学派共同的设计理念称之为文脉主义,认为城市新建区域需要与文脉相呼应。后现代主义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rthur Morton Stern)认为文脉广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是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是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3]。20世纪80年代,文脉主义进入转折期,究其根本在于对其内涵理解的偏差和固化所导致的。

文脉主义最早体现在建筑学领域,随着文脉主义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在不同领域又形成了内涵的转译与拓展,旧的文脉主义主要聚焦于建筑学领域,在城市规划领域体系尚未成熟。面对新时代需求,新文脉理论应运而生。新文脉主义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理论发展需要,内涵已不仅局限于早期文脉主义单纯对建筑的批判,还与北京宪章地域主义观相结合,将地域主义上升至新文脉主义。

(二)新文脉主义表现形式

新文脉主义构成体系其中包含表现形式、主要特征。文化人类学家C.克鲁克.洪(C.K.M.Klockhohn)将文化看作既包括显型样式也包括隐型样式生存式样的系统。针对文脉的表现形式,显性与隐性文化反映在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中,形成了文脉构成的显性与隐性表达,分别对应为文脉的显性与隐性构成要素。苗阳与孙俊桥等国内学者认为文脉的构成要素分为两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等的显性特征要素,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隐性要素[4]。

二、基于新文脉主义的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策略研究

(一)注重文脉延续性

历史文化街区文脉是以城市环境为载体,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全部历史信息,是城镇发展的历史见证[5],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肌理丧失、尺度失衡、文脉断裂等问题,使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6]。新文脉主义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入口空间更新要考虑其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与建成环境的现状文脉特征与存续,在自己独有的街巷空间、建筑风貌、传统格局等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承载着所在地域的历史,也承载着周边人群的记忆,实现文脉延续需要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使文化得到丰富且价值得到提升。同时,入口空间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缩影。因此,在进行入口空间更新中需要对文脉进行凸显提升,以唤起人们的群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点睛之笔。

(二)注重文脉时代性

世界不存在超越时空且一成不变的文化,文脉也呈现动态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变换与社会环境相互渗透、交换影响。其构成要素也随时间变换被取舍,街区文脉特征要素需要提炼符合时代要求的,与建成环境发展相适合的。新时代下,新文脉主义下的历史街区更新需与时俱进,重塑空间,植入社会属性,将文脉特征要素整合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新整体[6]。入口空间是连接街区与街区、街区与城市的功能性空间,是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的过渡空间、补充空间[7],其功能要顺应时代,满足基础交通集散、开放休闲、文化体验等需求,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功能业态,对历史街区与城市空间形成较好的功能协调与补充。

更新设计不能固执地单一模仿历史痕迹而不符合时代脉搏,不可追求仿古与复建实现风貌完整。针对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建筑,要分类整治,不可完全与历史街区割裂而过度现代,更新设计要发掘本土特征,体现地方特色。

(三)注重文脉整体性

文脉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形成有机联系,历史文化街区文脉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风貌特征等显性要素与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行为等隐形要素相互联系,共同表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入口空间在更新过程中,需要针对所在地区具有特征价值的显性与隐性文脉特征要素撷取,把孤立、散落的特征要素紧密联系并融合转化进入入口空间,实现现代转译,形成新的秩序表达,通过特征要素整体作用,提升文脉整体清晰度,并使入口空间与所在环境相协调。

(四)注重文脉载体激活

入口空间的功能更新问题不是简单的单一空间的个体性问题,而应当与整个街区及入口周边建立起良好的业态空间。结合周边功能业态并使空间形成自然过渡。从文化、功能、业态等层面带动街区体系的有序更新和修复重构[8]。

三、草甸子街入口空间概述

(一)草甸子入口空间历史沿革概述

草甸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州。该街区位于兴烈山大道南端,汉东路南侧,东、西、南临护城河。城墙环抱,是随州古城南部城厢的门户,为货物交换集散地。其入口空间位于随草甸子街核心保护范围,处于随州主轴线南段,宋代为通往旧城道路,民国成为南关,60年代后码头消失成为商业服务区域。

(二)草甸子入口空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1.文化层面分析:

整体入口空间与地区历史文化割裂,形象上杂乱无序。现阶段草甸子街入口空间缺乏体现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无法通过入口空间了解到历史文化街区的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2.功能层面分析:

功能服务相对较为单一,功能业态与街区、城市未能实现补充协调,只能够满足沿街商业与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需求,且商业品质不高,无法与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功能互补。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街区活力缺失。道路交通问题集中于入口广场前沿空间西侧区域,随意停车造成路口拥堵的现象较为严重。

3.形象层面分析:

入口空间的建筑主要有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急需分类保护与整治。其中,历史建筑破损较为严重,现代不协调建筑不符合传统街区空间肌理,界面突兀,街区形象没有很好协调统一。入口空间现状的景观环境较差,铺装单调乏味,绿化不足。(如图1)

四、草甸子街入口空間的更新设计研究

新文脉主义引导下,通过深度阐释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所在文化背景与建成环境历史文脉,更新设计注重文脉延续性、传承时代性、整体性与载体激活。需要针对所在地区具有特征价值并与时代契合的具有特征价值要素的进行撷取,把孤立、散落的特征要素融合转化进入入口空间,实现现代转译,提升文脉清晰度,并进一步植入社会属性以满足时代需求,打造入口空间视觉形象中心,塑造社区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对于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要素,撷取后需要通过融入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现场展销,提供非遗研究、研讨、研修、研习,赋能新业态,助力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

(一)文脉阐释与特征要素撷取

在要素撷取前深度阐释历史文化街区文脉,避免对不具备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的文脉简单要素提取,对解决更新简单元素堆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

自然地理环境:随州明清时期主要运输是靠水运,其最大码头就在草甸子,各类商品经草甸子发往各地。草甸子古时河水冲积淤沙形成较大的滩涂,上面长满芦苇。小商小贩在此聚集,利用河里的芦苇建造自己的商铺,商铺排列整齐便形成了一条街。自然山水格局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演变,体现着自然地理环境价值。

街巷空间格局:传统的格局也被称为“骨架”,是空间秩序和规划理念的集中展现[10]。草甸子街其内部主干的驿道,仍延续了明清随州的城市格局与空间尺度,形成“长街少巷”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体现着城市空间形态价值。

建筑风貌与建筑构造:草甸子街保存了明清直至当代各时期的建筑,其建筑风貌多元且建筑构造形式多样。草甸子街街区两侧主要为一字型临街建筑,结构体系特征为屋面悬山穿斗高低错落,个别建筑采用封火墀头分户墙,体现了荆楚派传统建筑屋面特点。维护体系多为青砖清水墙、夯土墙等做法,后期外加粉刷。门柱柱础带有木质斜撑护脚,板凳跳、深出檐等工程做法,体现荆楚派建筑典型特点。屋面形式多采用小青瓦,铺设方式为仰合式瓦片干摆。多元的建筑风貌、多样的建筑构造体现了地方建筑不同时期重要的科学价值。

色彩與材料:色彩与材料作为街区的界面表皮,是街区整体环境最显著和直接的要素特征色彩是营造视觉统一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强化街区形象特征,材料则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往往被赋予不同的质感,从而影响人的心理感受[11]。城市色彩反映了城市历史积淀的本质,注重城市色彩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12]。在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商住建筑以灰瓦白墙或青砖墙色调为主体,呈现出青灰色、白色为主色,间以木色、红色、黑色点缀。屋顶主要为灰色的青瓦,墙体主要为青砖或白灰粉刷。街区色彩与材料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人民的审美情趣,体现了街区的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脉在当今生活中的体现,包含着传统以来且延续至今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想,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等历时性价值,科学、审美等共时性价值,还具有经济、教育等现实价值。包括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未列入非遗名录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类型主要有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传统风俗等。提取随州草甸子街的所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例如随州花鼓戏、义阳大鼓、曾都皮影、应山滑肉与滑面的制作技艺、楚剧、泥塑等,这些都是随州地域性文化以及特征价值的非物质性体现。

(二)文脉特征要素融合转化

融合转化是设计师基于不同理念的背景,将提取的当地特征要素在时空语汇下进行内化与交融,进行理解转译的过程。在更新设计中需要注重文脉的整体性,将显性与隐性特征要素转译为设计语汇,将文脉特征要素复杂的“语义”转化为简约的空间或形式“语言”,整体形成新的秩序。

(1)共存

景观提升,记忆共存:注重文脉延续性,展示文化背景与历史信息。在街区巷口用芦苇进行景观造景,结合服务设施对其进行织补。形象上不仅使入口空间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协调,更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使驿道两旁用芦苇建造商铺的历史环境延续与重现,实现历史记忆共存。(如图2)

丰富协调,多元共存:注重文脉时代性,体现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更新设计需塑造具有本土性、时代性特色、和而不同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应对建筑风貌特征进行深入阐释,撷取具有代表性与价值的建筑风貌特征要素,尊重建筑本质特征的修复[13]。风貌整治需要依据当地建筑风貌特色对不同情况的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与微更新,使街区风貌协调又各具特色、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

历史建筑针对其现状在保留坡屋顶的基础上,改为仰合瓦铺设方式的小青瓦屋面,增加青砖饰面以及根据传统样式的商铺木板门更新,增加门槛。拆除现代样式的门窗,采用传统对开式转轴门以及板式窗、木格栅窗,地面铺装调整为传统石板地面铺装。随州草甸子历史街区当地历史建筑特点为青砖黛瓦马头墙,悬山穿斗深出檐,装饰采用马头墙、传统样式屋脊、墀头等传统建筑构件,修缮时可保持原有传统样式屋脊,增加墀头装饰等,去除现代不协调雨棚,增加出檐,保持悬山穿斗的建筑形式。

街区入口空间的现代不协调的沿街多层建筑,采用立面整饰的方式,与街区环境风貌相协调。空调外挂机位采用统一设计的木格栅空调机外罩进行遮挡,拆除防盗网,一层沿街商业牌匾的材质及色彩进行统一,墙体采用青砖饰面。(如图3)

(2)共融

清晰脉络,格局共融:注重文脉延续性,融入传统格局与肌理。草甸子内部主干巷道格局延续了明清时期街巷尺度,传统建筑夹道而立,需保持现有长街短巷的格局。入口空间铺装应与街区保持色调风格统一,因此入口广场长街铺装采用深灰色条砖随砌承接街区内部的条石随砌。功能上串联整个入口空间。设计提升了文脉肌理的辨识度,指引行人路径,加强了入口空间的引导性。同时,将广场空间进行动静区间的界定,使行人从入口空间过渡到内部空间起到缓冲效果,给人由动至静、开放至半封闭的感受,实现对街区内部的衔接,满足交通功能需求。更新设计清晰历史脉络、展现历史演变、体现了古往今来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与发展性。(如图4)

环境协调,色彩共融:注重文脉整体性,与所在环境相协调。入口空间更新宏观上以青灰色、木色为主色系,白色、绿色等用于点缀,避免使用饱和度高的色彩,古朴雅致与生动活泼兼而有之,使其与传统和现代兼容共存的城市色彩相协调,与自然和人文和谐共生的自然色彩相呼应。

片区激活,业态共融:注重文脉载体激活,培养新业态与新功能。非遗具有地域性,选取随州本地非遗融于入口空间,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群众文化共鸣。入口空间非遗的融入不仅可以提升其活力,还可以帮助实现文化体验、开放休闲的功能。由于入口空间处于城市过渡空间的性质使得非遗能够更好地进行传承与传播,促进人们对非遗的认知,也使得城市更加具有烟火味、人情味。入口空间通过地区民俗和乡愁记忆进行静态展览、动态展示,传统商业和非遗产品进行展销引导发展,开展非遗周等活态展演以吸引人流,通过非遗文化教育、现代商业来提升品质,通过非遗休闲体验来培养新业态,形成新的业态空间并对街区协调补充。

(三)文脉突显提升

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显著的公共艺术装置设计为载体,使文脉特征要素融合转化、凝练成为入口空间点睛之笔、视觉中心,进一步辅助入口空间实现文脉凸显提升,提升人们文化认同,激发群体记忆。

1.入口标识装置设计

入口标识装置的设计需要处理“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区分好“对比”与“不同”之间的区别,古今对比不是将完全不同逻辑关系的两者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入口标识装置的形象上融合传统建筑的屋面形式,并将其抽象化,与历史建筑形成形态上的呼应,体现历史街区文化形象,传递建筑形式、结构体系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公共艺术装置的应用,辅助入口空间在功能上实现标志入口、强化边界、开篇点题、提纲挈领;形象上采用灰色与街区色彩协调,材料上融合转化仰合式瓦片干摆的小青瓦,采用古今对比;文化上使游客感到熟悉,感官上体会到现代设计的新颖。(如图5)

2.城楼意向装置设计

公共艺术装置城楼装置的设计元素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城楼的建筑形式十字脊与拱券门。随州元朝建造土城并设八门,草甸子街历史上有名建筑有汉东门及上汉东楼,从草甸子街城楼进行特征元素提取的坡屋顶与拱券门形式,并将其进行抽象化设计为装置。介于坡屋顶与拱券门形式为二维图形的局限性以及广场空间内部装置的全视角的视觉观瞻性,将装置进行再设計,使其侧面与正面形式统一而成。装置四面拱门的建筑形式与街区进行古今对比的形象冲击,既有传统文化的代入感,又不乏现代元素的融入。(如图6)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承载着乡愁记忆与文化基因,更新时必须维护好文脉的延续。草甸子街的阐释设计以文脉阐释、文脉特征要素撷取、文脉特征要素融合转化、文脉凸显提升为手法,采用植入社会属性、生长于当下的设计思路,解决入口空间现存问题与矛盾。最终实现文化愈发丰富、文脉愈发清晰并得以延续发展的目的,使更新设计生长于新时代下的新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 50357-2018)[S]. 2018-11-1.

[2]李芬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遗产保护初探[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0.11.

[3]罗伯特·斯特恩著.陶吉开译.现代主义运动之后[J]. 建筑师,2005(15):191-200.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40-44.

[5]方茂青,黄向阳.基于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营造研究——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2):127-128.

[6]孙俊桥. 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大学,2010.

[7]刘斯玮.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空间的引导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8.

[8]王承华,张进帅,姜劲松.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17,06:96-104.

[9]张力玮,程亮.文脉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策略——以佛山东平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4,30(S4):31-36.

[10]兰伟杰.历史城区的整体价值和多层次价值要素探讨[J].中国名城,2021,35(07):11-16.

[11]刘唯书.江南地区历史街区毗邻地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J].[硕士毕业论文].江南大学,2020

[12]邓啸骢,谷韵,陈雨.基于城市文脉理论的建筑立面精细化整治——以黄山市屯溪老城区为例[J].住区,2020(05):142-148.

[13]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8):83-92.

[14]于辉,葛意然.空间叙事理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设计,2022,35(10):60-62.

[15]叶子芸,张月.数字技术下的智慧街区设计逻辑[J].设计,2022,35(23):55-58.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