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小学 徐 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结构化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黏合力、逻辑性和关联度,能够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连通性和互补性,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各种技能结构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动态联系,学习的本质即知识之间的构建与融合。
现将本文用到的主要术语内涵做一简要分析。
1.结构: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组成事物要素的构成方式、数量比例、排列层级和次序等。
2.结构化: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
3.体育结构化教学:以学段、水平段为单位,运用整体大单元教学模式,借鉴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将相通技能进行整合、拆分、重组,对每一个子技能进行结构化分析,同时关注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最终形成“整体”的结构框架。
4.急行跳远: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学习内容,自然助跑、一脚蹬地踏跳、身体腾空和双脚轻巧落地是它的完整动作环节。
教材的编排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着力在关联、迁移、重组、凝聚中积极实现结构化教学,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编制各类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制订明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整体设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内容,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见表1)。在备课水平二“急行跳远”内容时,教师应纵向梳理人教版水平一到水平三跳跃教学单元中的相关章节,在头脑中映射出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跳跃类技能;整体勾画出学生小学毕业后应该处于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要进行以学段、水平段为单位的大单元教学。水平一中,各种方式的跳跃与游戏是发展跳跃能力的重要内容,如“跳单、双圈”是发展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的项目,也是帮助学生学习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启发性练习;“立定跳远”和“双脚连续跳”等动作,是发展腿部爆发力和灵巧性的有效手段;“跑几步一脚蹬地跳、双脚落入沙坑”,既是该阶段学生发展跳跃能力的方法,也是为学习急行跳远动作过渡。“正面助跑,一脚起跳越过一定高度障碍”的练习,向远处、高处跃起的手段,主要使学生体验空中控制身体的感觉,也是今后学习蹲踞式跳远的过渡性练习。水平二跳跃教材以跳高、跳远为主,是在水平一跳跃基本活动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学习侧向助跑跳高和急行跳远,着重让学生体验快速助跑与单脚起跳相结合的动作方法。水平三跳跃教材内容以蹲踞式跳远、跨越式跳高学习为主,并拓展各种跳跃能力练习和游戏。急行跳远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既需要迁移水平一单跳双落的技术,又需要为水平三蹲踞式跳远的学习做好技术铺垫。其动作结构是“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与蹲踞式跳远相似,却在难度上弱于蹲踞式跳远。在技能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急行跳远”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跳跃大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将单跳双落、急行跳远、蹲踞式跳远三个水平段最重要的内容集中展示,让学生在心里构建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就如同搭建“跳跃技术城堡”。
表1 跳跃类大单元教学内容
结构化教学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示范讲解与学生自主学练、探究学练有机结合,将分组学练、集体学练和个人学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摒弃说教课、“放羊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测试课等,将“学会”“勤练”“常赛”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产生丰富、深刻的运动体验。笔者通过限制条件、循环练习、分组比赛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所学田径运动项目的完整动作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全面理解。本节课复习“一脚蹬地起跳,越过一定高度”“上一步、三步踏跳”等练习(如图1)。学生在循环练习中,体会到单跳双落的动作节奏,初步建立了有力脚踏跳的动作表象。接着,教师借助踏跳板踏跳(如图2),提升了踏跳点的高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熟练地完成动作之后,教师将踏跳点还原成地平高度(如图3)。当无法借助外力时,学生会两臂积极上摆和摆动腿。很多学生无意识地做出了两腿前伸、两臂后摆的动作,为蹲踞式跳远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引领学生来到具有实际困难的沙坑场地(如图4)。学生在结构变换中适应着场地、节奏的变化,层层递进的设计将重难点解决于无形之中。项群理论指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要求快速发挥运动员的爆发力量素质,表现为克服自身体重向上、前的最大动能,该项群的成绩评定方法用距离、长度,相对客观;竞技比赛过程依次进行,相互干扰较小。这些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提高爆发力量;技术训练注重精细化、最大化地实现功率输出,因而常通过建立技术模型,以及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战术训练突出掌握如何巧妙地利用规则;心理训练应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利用多种心理暗示能促进竞技能力的表现。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多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门性练习。项群理论与结构化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总结归纳相似技能群的特点,同时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指导教学、训练实践。
图1
图2
图3
图4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学练与比赛、体能与技能、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道德和品德;创设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情境,指导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班级内的教学比赛,体验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乐趣,加深对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的理解,提高比赛能力;创设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基于核心素养评估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环境的关系,以及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设置“急行跳远积分赛”情境,让全体学生置身于校运会的赛场,在课的准备阶段,将班级按人数、性别、身高等平均分成蓝、绿、红、橙四队,并配发相应颜色的发带。学生在找到自己的习惯踏跳腿时,套上发带。四支队伍的比拼贯穿于整堂课,并在最后的积分赛中达到高潮。笔者在布置场地时,安排学生侧向站立在长约8米、宽3米的沙坑旁,以穿孔标志桶为可升降障碍,分割出可以同时容纳四组练习的沙坑场地。在此情境中,全体成员都接受分组竞赛的任务,都有要和同组队员合作的需求,个体也将接受越过一定高度、距离,落入沙坑并获得积分的挑战。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课堂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本堂课对学生跳跃的距离进行了等级评价,用石灰粉推出了约40厘米的踏跳区,在沙坑内标注不同宽度,赋以相应的分数,在沙坑旁边的展示板上,利用积分赛统计表对个体、小组成绩进行记录。所有队员的成绩跃然纸上,结果一目了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观察评价、口头评价、记录评价、展示评价,引导组员之间相互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课堂上的情意表现和技能达成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改善思维方式,有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
实施结构化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要加强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练,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要借助“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整的比赛或练习情境中综合运用体能、动作技能、技战术等专项技能,而非熟练掌握单个技术动作。结构化教学要求从课时设计转向以大主题、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等组织起来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有组织、有系统、有层次地存在,他们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做到“芝麻开花节节高”。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对各学段的课程内容烂熟于心,对各种教学方法运用地游刃有余,对各类教学单元应设置的情境得心应手,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专项运动技能超市”,需要时予取予求。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积极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让学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自律、崇高的人格品质。信息时代的变革,改变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教师只有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结构化教学水平,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教师只有以“心”为舟,运“思”为桨,乘“风”而行,才能让学生在“船长”的引航下通往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