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镶嵌,助力小学英语结构化知识建构

2024-01-06 12:23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结构化作业思维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沈 雨

一、引言

当前,对学习的关注已经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大观念。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得以确立,评价被看作镶嵌于教与学过程之中的一个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引导教师科学运用评价手段与结果,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及时提供反馈与帮助,反思教学行为与效果,教学相长。

英语知识结构化是在主题语境统摄下的一种整合性的融通语言、文化和思维的知识形态,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新课标强调通过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来架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将碎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结构化的有机统整,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和素养。

基于以上的理论学习与思考,教师紧扣课程实施中的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开展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及“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对某领域知识、某方面能力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而任何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项知识是很难办到的,需要诸多相关知识与综合素养的融入,由此正好呼应了结构化知识的形成条件。知识结构化是知识本身的需要,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镶嵌于教与学过程的评价活动可以助力结构化知识的构建。

二、评价活动类型与设计分析

教学评价应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教学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体现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多方式的特点。笔者以课堂评价为主要切入点,设计了着陆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即时型评价活动”,以生动、可视、立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检阅学生对课堂任务的兴趣度、参与度及完成度,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能力和情感发展水平等。同时,作业评价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作业,笔者设计了“延展型评价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诊断、巩固、迁移、创新所学,帮助结构化知识的有效建构。

(一)即时型评价活动

即时型评价活动根植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该类活动的设计在于及时跟进、监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它分显性与隐性两个类别,无论是否可视,都具备时效性的特征。在显性评价中,各类“核查表”的优质设计会对评价的开展及语言、文化、思维、能力等素养的综合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1.深度体验,显性评价引发语言文字与文化意识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词句并不深奥,也不难理解,但是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体验,才会真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执教PEP 5 Unit 5B Read and write一课时,蔡老师以“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感受Mr. Jones 搬到旧房子遇到困难求助Robin的焦虑心情,从引导阅读到跟进仿读再到检阅朗读,一张“朗读核查表”让学生依托评价自查自省,深度体验角色,感知文本内涵,将语言文字及文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示例1:蔡老师将本课时主题定为“A good life helper”。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朗读过程中表现出Mr. Jones寻找生活助手的急切感呢?核查表中呈现了四个步骤:步骤一,以问题“How does Mr Jones feel?”驱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步骤二,请学生标注出表现Mr.Jones情绪的词句;步骤三,提供朗读时支持情感表现的三个考查维度;步骤四,同伴互读互评(如图1)。

图1

从表面上看,上述活动只有步骤三、四和评价有关,然而没有步骤一、二的铺垫,学生就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朗读固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关联语言,但结构化知识获取和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知识持续感知、文化理解不断增强、文化意识不断形成的过程。

2.深耕主题,显性评价实现知识结构与主题意义融合

新课标提倡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中,利用多种工具手段,如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等,学会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间建立关联,自主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新知。它要求教师摒弃针对碎片化语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主题的统领下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实现知识结构与主题意义的有效融合。以下评价活动选自PEP2 Unit3 B Start to read,它设置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检阅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生活任务的综合能力。

示例2:通过对教材的图片资源及文本资源的深入解读,应老师将本课时主题定为“Play animal riddles, light the lanterns!”。从主题的设置可以看出,让学生学会“做谜面、猜谜底、点灯笼”是本课时的核心目标,这个目标既涵盖了语言“It is...and...It has...and...”的应用,又将教材蕴含的“逛灯会,猜灯谜”文化场景自然呈现。猜中便能点亮12生肖灯笼的游戏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幅弥散着浓浓文化味的游戏画面油然而生。

该活动的设计亮点是如图2的导学单,循着页面上的四个步骤,四人小组可以非常顺畅地展开活动。步骤一,学生个体先选择一个生肖;步骤二,根据该动物的特征从circle and tick开始,逐步自由运用语言,从而生成谜面;步骤三,同伴倾听并互相猜测谜语;步骤四,猜对点亮灯笼。

图2

在这个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导学单更是一张学习核查表。它除了可以检阅学生是否有序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全程外,同时也在评价对于主题背景下的语言知识学生是否掌握、运用到位。契合逻辑地规划谜面、分析猜测谜底、合作完成猜谜活动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学科素养。在结构化语言的生成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不同领域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化应用过程。知识的应用是知识结构化的有效途径。

3.跟进验证,隐性评价促成语言知识在思维方法指导下建构

一个结构性好的知识,如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定律、原理,一个涵盖面宽的公式或一篇文章的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要领和内在联系,同时,这种提纲挈领的基本概念等又是人们保持、记忆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一个工具。因此,当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并运用语言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本身,还要以一定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构建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鲜活而有力量的。还是PEP 2 Unit 3B Start to read这一课,应老师在教授学生编谜语时,通过连续跟进的学习活动,不仅提炼提纲、教给思维方法掌握知识,同时在隐性的评价活动中检阅学生结构化知识的运用情况。

示例3: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如图3,步骤一,学生阅读左图的Riddle 1,猜出谜底是兔子;步骤二,教师利用Riddle 1教给学生谜语的编制包括size、colour和looks三个维度;步骤三,教师出示中间图中语言更丰富的Riddle 2,学生再次阅读猜出谜底是龙;步骤四,教师提问“Which sentence tells us size,colour and looks?”验证学生是否已经明晰编谜语的三个维度;步骤五,根据size、colour和looks三个维度编一个“猴子”的谜语,进而便开始前文中提到的猜谜语点亮12生肖灯笼活动。

图3

本活动以阅读为载体,从输入语篇It’s... It has...开始,继而提炼提纲到再次输入更加复杂的以and连接的语篇,然后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思维方法,最后尝试做“猴子”的谜面以检阅学生的语用能力。活动中,评价在步骤四、五以隐性方式展开,但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布鲁纳所说,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二)延展型评价活动

作业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利用作业积极展开评价活动设计,将学习活动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这类评价活动被称为“延展型评价活动”。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一个问题以后,只能照着例子去解相似的问题,这是一种技能水平。技能是一种有限的迁移。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会产生广泛的迁移。笔者设计平移类评价活动和联结类评价活动,通过对学生有限迁移解决同类问题及广泛迁移解决关联问题能力的检阅,进一步让学生诊断、巩固、迁移、创新所学,助力语言知识结构化。

1.平移类活动,检阅解决同类问题能力

教学中教师经常给学生一些学习示例,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模仿,将外界信息经过感官活动内化为思维或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技能水平,而技能的真正形成需要多次练习,课内可以练,作业中再练习也是检验学生有限迁移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常用方式。教师往往在一堂课的结尾引导学生参与迁移类活动,课后再次要求学生参与相仿的活动,巩固并评价学生所学。

示例4:本示例选自PEP 4 Unit 4A Let’s learn,教学内容是一组果蔬类的单词,周老师以“Vegetables at the farm”为主题,在这堂课的结尾设计了直播间销售果蔬的助农活动。该活动将目标语的运用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步骤一,学生个体完成“蔬菜推介单”,以tick的方式从名称、颜色、特征、口味四个维度介绍农产品;步骤二,同桌合作角色扮演,直播销售蔬菜瓜果;步骤三,同桌合作(每人负责2页)为销售的果蔬做一份推介手册。(如图4)

图4

图5

审视整个活动设计步骤,从个体阅读准备果蔬推介单到同伴合作销售再到合作制作推介手册,涵盖了读、说、演、写等多种技能训练。无论是听、读的输入还是说、演、写的输出,教师在设计活动步骤时,一直围绕着果蔬的名称、颜色、特征、口味四个方面,让学生在构造得很好的语言模型里反复浸润,不仅实现了语言记忆,更实现了应用上的模仿与迁移。该活动的设计亮点是合作编写“推介手册”,如图4中手册所示,从全输入(第1页)到提供语言支架半开放(第2、3页)到全开放(第4页),有支架、有梯度、有思维空间,为同伴合作学习与个体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业2独立制作蔬菜介绍手册及作业3和朋友分享介绍手册等评价活动,正是基于课内的递进式学习,由“扶”到“放”,学生依托课内的合作学习延展到课外的自主消化、解决同类问题,在主题语境统摄下完成了语言、文化和思维的融通。站在教师的视角,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审视正好可以检阅学生有限迁移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应用是促成知识结构化的有效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构化知识逐步形成。

2.联结类活动,检阅解决关联问题能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技能是一种照着一定程序方法按部就班的活动,能力则具有灵活的、举一反三的特点。技能是能力的基础,技能又要通过思维的灵活训练才会形成能力。在作业中,笔者除了设计以模仿运用为主的“平移类评价活动”之外,也设计了对思维、能力有着更高要求的“联结类评价活动”,以帮助学生产生广泛的知识迁移,检验他们利用所学解决更多关联问题的能力。

示例5:本示例选自PEP 3 Unit 3C Story,教学内容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拔萝卜”。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中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的英语故事,让阅读与运用变得有趣又有意义,李老师确实花了不少心思。从结课部分的故事总结以及延伸到课外的作业布置,足以看出李老师的用心。步骤一,李老师抛出问题:“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story?”利用故事地图引导学生选择完成本故事的summary;步骤二,开始布置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扫码阅读国外另外一个版本的拔萝卜故事,并模仿课内样例完成故事地图;步骤三是为优等生准备的,学生扫码阅读“The 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His Mother”,完成更有挑战性的故事地图,并利用思维导图用英语表演、讲述该故事。

这是一项很有层次感的作业评价活动。三级作业赋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更加灵动的自主学习与能力发展空间。作业3的故事地图对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炼、角色转换等能力赋予了高阶挑战。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故事角色、了解小蝌蚪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并在故事地图上做好记录;特别是看懂核心语言You have...I have...之后能模仿表演还能在故事地图上转换人称写明原因,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更高阶的要求。它基于课内知识又高于课内知识,同时还基于前面两级作业的层层铺垫——既为优等生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供更加灵活的契机,又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同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学生通过阅读与故事表演引发情感共鸣,产生阅读期待。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一个级别的作业,都在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自主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知识。

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笔者设计的各类评价活动既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也将文化体验、同伴合作、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纳入评价范畴。以评价助力,通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结构化的有机统整,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结构化作业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作业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