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
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来始终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创建并领导了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统一战线。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孤立并削弱敌人,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走出了一條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对中国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统一战线最早由恩格斯提出,却在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广泛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思想,指引了井冈山武装斗争,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如同燎原的星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农村调查研究中悄然萌芽。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充分说明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但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同时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召开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开始正式形成,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1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在血淋淋的教训中,毛泽东开始思考“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并且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从上海回到湖南韶山,开始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发动农民的工作。通过了解湖南农会干的十四件大事以及农民、富农、地主对待农协的态度,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更加清醒和坚定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声疾呼,“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由此,毛泽东认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唯物史观分析中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尝试将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和运用。通过阶级分析,毛泽东清晰了解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及其思想状况,认为无产阶级工人主要分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等五种产业工人,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而且特别能战斗,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其中人数占绝大部分的是半自耕农和贫农,特别是农民中的极艰苦者,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在中国革命人心和力量的对比中,毛泽东认定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的重要论断,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革命最彻底、最可靠的力量,“所有一切封建大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都随着农民权力的升涨而动摇。”从而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工农武装斗争中丰富发展。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部队达到永新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3日在宁冈古城召开前委会,毛泽东凭借对中国各阶级的透彻分析和对农民运动的充分调研,说服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成员,决定“我们和袁同志在一起”。这个决定帮助转战千里的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下了革命的家,伤员得以安置疗伤,部队辎重、后勤机关也有了安顿的地方,部队从此轻装上阵,开展分兵游击战斗。而袁王部队的加入,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改造旧式武装的成功范例,积累了开展统一战线、军官教导、兵运工作的宝贵经验,因此才有后面四月至七月长达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成功。而在边界的军事斗争使得党和群众一起军事化,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实践中日益完善,比如通过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团结小资产阶级获取对革命的帮助,同时对中小商业采取了保护政策,不仅解决了根据地吃盐的问题,也为军队提供了给养,更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部署长期反“进剿”和反“围剿”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和经济基础,同时也重新燃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对革命的希望。
二、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确立和斗争实践,使工农革命军不断发展壮大,“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
(一)边界各县党组织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最有力的领导力量。“马日事变”以后,湘赣边界党的组织基本上已经被破坏,边界各县只剩下一些藏身避难的党员,造成边界党的组织不巩固,革命不坚定。毛泽东根据这一情况,于1927年11月上旬,以前委身份在象山庵召开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确定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把支部干事会改为委员会,支部以上建立区委,区委以上就是县委,区委县委之间因特别情况又组织特别区委,比如新遂边陲特别区、永新的北乡特区和东南特区,边区由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酃县五个县委组成。1928年5月20日,在宁冈茅坪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党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特委会委员,由毛泽东担任书记。1928年10月在茅坪召开第二次会议,通过《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特委军委统辖于前委,领导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浮财、巩固大小五井和九垅两个军事根据地,修筑完备的工事、储备充足的粮食、建设红军医院,为领导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力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保证。边界红旗的不倒,不但显示了共产党植根于人民群众而凝聚的巨大力量,而且在全国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促进了对中国革命的信念认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核,从更深层次左右着其战略思维和动员文化,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丰富的动员思想,如“令民与上同”的政治动员思想。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个“令民与上同”既包括军事教育又包括思想教育。在前委的领导下,红军先是在宁冈县龙江书院创办了军官教导队,以军事为主,辅以政治和文化教育,军事教育包括队列、刺杀、当地地形地貌等;政治教育包括打土豪、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文化教育包括文化宣传,在战斗中发展党员,150人左右的学员经过教育培训立即安排到地方赤卫队去当队长。创办了政治训练班,以解决党代表不够用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通过军民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标语、图画和讲演,把政治动员和文化动员结合起来,使得农民和士兵接受到政治教育,从而提高了阶级觉悟,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革命常识,提高了工农武装的革命性和战斗力。并且通过各种政治宣传、纠正红军中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让士兵感觉到打仗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作战,不但弥补了战争时期军队领导干部人才的匮乏,更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在军民中树立起最坚定的革命信念。
(三)正确的政策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第一,宣告红色政权是工农兵政府。1927年11月28日,工农革命军在茶陵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砸掉“县长公署”的牌子,挂上了“茶陵县工农革命政府”的牌子,毛泽东总结攻打茶陵的经验教训,为工农革命军制定了“三大任务”,同时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打破地方主义保护的隔阂,实行“不杀反水农民”“反水农民回来割禾、一样得田地”的措施,正确处理土客籍矛盾问题,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筑牢广大军民的共同信念和感情基础。第二,实行军队民主主义。在部队建立党的组织和士兵委员会,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开会有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等,民主让红军部队变成一个火炉,让每一个士兵的精神都得到了解放,锻造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红军战士,凝聚了对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情感认同。第三,改变对小资产阶级打击过“左”的政策。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工农红军上山的时候采取的是保护政策,后来因前委领导人改变,政策开始变得过“左”,加上敌人的封锁,红色割据地区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压迫,贸易几乎断绝。毛泽东发现了这个问题,召开专门会议,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政策,比如对大地主采取没收浮财和粮食,除非罪大恶极者不予诛杀;对富农只是酌情筹款,对中小工商业者采取“评议”的办法,由其自愿拿出一部分钱来;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政策等,由此获得农民和中小商人的拥护。因为这些策略的适当,参加红军和赤卫队的人越来越多,壮大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民主政权不断推广。
(四)严明纪律增强了工农统一战线军民和官兵团结。边界各县党组织建立以后,边界各县的党员几乎完全都是农民,军队的武装也很多都是农民和俘虏补充进来的士兵,迫切需要在政治思想上加以改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部队保持严明的纪律。首先是政治纪律,面对实行民主带来的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毛泽东提出了在集中指导下民主的5条路线:建立起领导的中枢,遇事要拿出办法来;上级机关要明了下级机关和群众生活的情况;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能过于随意化;对上级机关的决议,凡属重要一点的,必须迅速传达到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中;党的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于上级机关的指示,要经过详细的讨论,彻底了解指示的意义,并决定对它的执行方法。其次是军队纪律。1927年10月,为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在荆竹山宣布了“三大纪律”;1928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又宣布了“六项注意”;1929年,部队进军赣南闽西后,又在“六项注意”中增加了“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成为“八项注意”。这些纪律规定,受到了广大官兵和群众的拥戴,进一步密切了工农统一战线联盟中各成员间的关系,增强了军民和官兵团结的精神力量。
三、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启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前,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战工作形势面临着凝聚新阶层人士共识、化解新的矛盾问题、汇集新的合力等诸多问题。“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做好统战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起最广泛的文化认同,解决好人心向背和力量来源的根本问题。
(一)必须树立起广泛的文化认同。“天下一家”的思想是中国最朴素的文化认同和传承,是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精神根脉,也是中国统一战线思想的血脉和灵魂。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社会各阶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思想和舆论导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扩大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回溯历史,就要激活历史记忆,更加需要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上,形成大统一的文化优势,通过文化认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政治基础。要坚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对“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国际自然延伸,是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的中国方案。
(二)必须致力于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因此解决好人的发展与政治教育结合是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和土地革命斗争,凝聚起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凝聚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凝聚起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统一战线。新时代,一切为了人民是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路线,引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台海外爱国人士把工作的落脚点都统一于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大目标,涵养壮大知华友华力量。
(三)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的社会阶层快速出现成为新的统战力量,思想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首先是加强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和党的正确政策得到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就发展得很好。统战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应该全党重视,各级党委、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党员领导干部共同参与。要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以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党性修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情怀境界,广交党外朋友,赢得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敬重和认同;积极参与统战活动,建立“亲清”统战关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确保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统一战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其次是注重协商民主。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既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法,是落实群众路线工作的重要路径,更是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参与、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过程。通过协商民主,了解各种利益诉求,掌握各种意见建议,汇集各领域智慧和力量;通过帮助服务、畅通利益诉求、沟通协商意见,牵头协调无党派人士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職责、发挥作用;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智慧和力量。
总之,致力于解决人心向背和力量问题,使中国共产党有力地建立起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并在实践中得到统一战线联盟的拥护,中国革命的力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这既是统一战线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抓手,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所在,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和复兴的关键!
(作者系吉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