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盛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吉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培育了光照千秋的井冈山精神;举行了东固会师,提出了建立全国苏维埃红色区域构想;“九打吉安”,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吉安调查”;吉安地区军民连续三次投入反“围剿”战斗并取得胜利,初步形成了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吉安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在吉安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朱德共同创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培育铸就了井冈山精神。
(一)政治建军思想的确立。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部队进入江西永新县,在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缩编精简了队伍,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党的组织建立在部队的基层,从而为工农革命军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后来,毛泽东总结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第一军规”的诞生。纪律是军队的命脉。在领导井冈山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和军队的纪律建设和教育,把铁的纪律作为建军建党的基础。
1927年10月24日,工农革命军在上井冈山的途中,为了严明纪律,毛泽东在遂川荆竹山的雷打石上,郑重宣布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是人民军队“三大纪律”的起源。
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后,部队又出现了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毛泽东知道后立即整顿纪律,于1928年1月25日召开全体指战员大会,提出了“六项注意”: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不骂人。人民军队“第一军规”的雏形由此形成。
1928年4月3日,红军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村,毛泽东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的内容进行完善,整合成“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向全体战士正式宣布。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誉为“第一军规”,并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民军队的治军法宝。
(三)建政思想的初步实践。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前,在汲取茶陵建立的“换汤不换药”的新政府的教训基础之上,毛泽东指示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要起草一个临时施政大纲,要让老表晓得新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是为谁说话办事的。”陈正人执笔写了施政大纲的初稿,为了便于群众理解,毛泽东将初稿中难懂的语句改成群众易理解的通俗语言。修改后的施政大纲更名为《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共有三十条(现存二十四条),集中地代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的政治主张。每一条都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公布后,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代表工农利益的施政大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法治政府建设,是建党初期执政为民的成功探索。
(四)中国第一部成文土地法的颁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毛泽东在总结湘赣边界土地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亲自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并于1928年12月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由此诞生。
《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和实施,改变了几千年来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尽管这部土地法由于当时经验不足,存在一些缺陷,但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具有原创性、革命性、阶级性、针对性和公正性等特点,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建设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它不仅指导了湘赣边界的土地革命斗争,而且为以后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创建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1928年4月,毛泽东率部来到砻市,会见朱德、陈毅等人。至此,两支革命军胜利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接着,召开两支部队的负责人会议,按湘南特委决定,共商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有关事宜。5月4日,两万多军民在砻市隆重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大会。大会再次重申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会上,陈毅宣告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5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国工农革命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共辖三个师九个团。井冈山会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在湘赣边界形成了当时最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构想
1929年2月17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吉安县东固地区。22日,他在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四团会师联欢大会上讲话,称赞东固人民和红二、四团在革命斗争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现在东固山、井冈山联合起来了,最终要连接到全中國,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陈毅庆祝两军会师,赋诗道:“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把东固革命根据地称之为“东井冈”,高度评价了东固会师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汲取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斗争经验,依据东固优越的地理环境,将“争取江西”的主张发展为建立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构想。毛泽东还致信湘赣边界特委,详细介绍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肯定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秘密工作方式,认为“这种形式是最好的”。湘赣边界特委接到此信后,决定改变工作方式,转入秘密斗争。6月,毛泽东再次称赞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良好经验,说“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
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取得全国政权”伟大斗争的重要一步
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红军和赣西南革命武装连续九次攻打吉安县城,前八次失利,第九次取得了成功,史称“九打吉安”。1930年9月13日,毛泽东随红一方面军总部到达株洲。在株洲会议上,总前委作出“占领吉安、争取江西”的计划。10月2日,毛泽东同朱德率红一军团从分宜到吉水阜田,签发红一军团进攻吉安的命令。10月3日,红军大部队到达吉安城北山前村,红军总部立即在山前村下达攻城命令,史称《山前命令》。当晚,红四军提前发起攻击,因地形不熟悉而没有奏效。10月4日,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率领10余万赣西南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红一军团总攻吉安并占领吉安城,“九打吉安”取得了胜利。“红一方面军占领吉安后扩军八千人,还建立起工兵队”,红一军团工兵连在吉安成立,被誉为我军“工兵始祖”。10月7日,吉安群众和红军一起在中山场举行攻克吉安庆祝大会,宣布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选举曾山任省苏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使江西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为中央苏维埃区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曾经指出:“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沒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江西省苏维埃红色政权的诞生,正是“取得全国政权”伟大斗争的重要一步。
四、“吉安调查”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
1927年11月至1930年11月,毛泽东在吉安地区辖内开展了宁冈、永新、东塘、大桥、李家坊、西逸亭、木口村等多处调查,史称“吉安调查”。
1927年11月,为了全面了解边界的政治经济状况,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依据,毛泽东在茅坪坝上、洋桥湖、马沅一带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随后将获得的材料整理成《宁冈调查》。为解决根据地最根本的问题——土地分配问题,1928年2月下旬,毛泽东在永新秋溪、西乡塘边一带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进行社会调查,事后整理出《永新调查》。
1930年11月7日,毛泽东来到吉水县同水区第十五乡的东塘村,连夜召集该村平民学校教员胡德顺和其他村干部开座谈会,了解该村人口、户数、土地分配和家庭副业、群众生活等情况,连夜写成《东塘调查》;11月8日一早,毛泽东一行离开东塘村来到吉水县大桥村,向村民询问分田和扩红情况,后来整理询问记录,写成《大桥调查》;11月8日上午,毛泽东离开大桥村来到吉安县李家坊村,向当地村民了解土地分配情况,后来整理询问记录,写成《李家坊调查》;同日下午,毛泽东一行来到离吉安不足二十里的西逸亭村,向村干部及群众详细了解分田、扩红、镇压反革命和村政府工作人员及运作情况,回吉安后整理成《西逸亭调查》。11月21日,毛泽东来到吉水白沙木口村彭家祠,在彭家祠开调查会,调查了村政府委员的成分及本村所杀反动分子的成分,写成了《木口村调查》。
毛泽东的“吉安调查”,对基层政权运行、土地分配等实情了解更深入和具体,尤其发现“以村为单位分配土地的严重性”,为完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了更充分和扎实的依据,是毛泽东农村调查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治国理政的基本功;是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
五、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初步形成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前三次主要在吉安境内进行,吉安地区是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主战场。第一次反“围剿”之龙冈战斗,第二次反“围剿”之白云山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第三次反“围剿”之方石岭战斗、老营盘战斗,均发生在这里。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而且促进了红军战略战术的初步形成,吉安因此成为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基地。
1930年12月30日,在永丰龙冈战斗中,红军灵活运用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包围歼灭了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奠定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基础。
1931年5月,红军仍采用毛泽东制定的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在吉安县白云山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公秉藩28师;在吉水县白沙战斗中,歼灭敌郭华宗43师一个旅;在永丰县中村战斗中,歼灭敌高树勋27师。三战三胜,红军赢得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
1931年7月,红军继续实行诱敌深入、运动防御和中间突破的战略战术方针。随后,红军主力在一个月内接连取得莲塘、良村、黄陂、高兴圩四战大捷,歼灭近4万国民党军。随后,红军在吉安境内进行了老营盘战斗、方石岭战斗,均取得了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军事“围剿”。
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诱敌深入、集中兵力、速决战、歼灭战、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基本形成,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党史一科科长)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