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乾丰
毛泽东一生曾作过许多调查研究,写下许多关于调查研究的名篇名著。这些名篇名著,一直都是同时代党员干部以及后来者学习掌握调查研究方式方法的范本。1930年11月间,毛泽东趁着行军打仗间隙,在吉安作了五次调查研究,并留下宝贵文字材料,即《东塘调查》《大桥调查》《李家坊调查》《西逸亭调查》《木口村调查》。
调查的背景
1930年10月30日,红军前敌委员会在新余罗坊召开会议,确定“诱敌深入”作战方针。11月6日,红军从峡江渡赣江往永丰、南城方向撤退。毛泽东负责从峡江到吉安部署部队撤退事宜。11月7日晚,毛泽东及其警卫员在东塘住宿,8日去往吉安。途中,毛泽东对东塘、大桥、李家坊和西逸亭四个村作调查。11月21日,由吉安去往永丰途中,利用吃午饭间隙,对木口村作调查。由于时间紧迫、军情紧急等原因,毛泽东对这几个村的调查都比较简略。但是,这几个村的调查,让毛泽东了解了一些他以往所不曾了解的情况,也发现了《土地法》在基层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的主要内容
东塘调查。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每人分田一斗三升。村民织布的原料,由商人及富农地主提供农家纱(洋纱)。
大桥调查。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各村因为总田亩数不同,每人分田的数目不等。各家针对粮食不足问题,主要采取两种补足措施:一是做工,例如染布、做米(工)、做木匠、做裁缝等。二是织布,由富农及小商人从吉安贩入洋纱,再分发给各家。
李家坊调查。村政府组成情况:一共有6个大村、3个小村,3个小村和李家坊村共一个村政府,其他5个大村各一个村政府。人员情况:主席、秘书、土地兼粮食、交通兼伙夫各1人。费用情况:主席、秘书和土地兼粮食的伙食费用等,每月合计15元;灯、油、纸、笔等办公费大洋3元;赤卫队、少先队外出办事的零用钱,过去每月平均要3元。乡政府人员组成情况:原先办事员有17人,都吃政府饭。九月初六起,办事员减为7人,常住政府办事、吃饭。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各村因尾数不好分的田,作为村政府的公田,以租谷作公费,租率是百分之六十。
西逸亭调查。村政府办事员5人,都是吃自家饭,有事到村政府集合(如开会),便吃村政府饭。费用来源于祠堂里公款和各种神会公款。开支就是赤卫队、少先队的出发用费,以及独立团士兵出发发给伙食费。乡政府有19个人办事。分田法: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已经有5个村分完了。因为上面来了命令要以乡为单位进行分田,所以要重新分。各村的意见是:田多的村要以村为单位,田少的村要以乡为单位。本乡9个村,有8个村要以村为单位分田,只有1个村要以乡为单位分田。
木口村调查。村政府7个办事人员:小地主1人,中农3人,贫农3人,中农和贫农都分了田。村所杀的7个反动分子,小地主富农各3人,流氓1人。
调查的主要方法
访谈法。尽管文中没有明确调研方式,但就五篇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包含信息来看,可以肯定毛泽东是采取开调查会的方式而作的调查。开调查会是毛泽东常用的方法,因此方法而获得的益处非常大。以常情推之,毛泽东仍然会沿用这种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时间紧、军情急,不允许毛泽东作长时间调查。东塘、大桥两个村人口较多、面积较大,两村相距30公里左右;李家坊、西逸亭两个村人口也比较多、面积也比較大,两村相距近30公里。毛泽东没有时间与每个村的村民作一一对应访谈。毛泽东指出:“十一月七日宿东塘,第二天到吉安,沿途做了一点简略调查。”
对比法。从各村分田的具体情况看,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二是各村每人所分得的田亩数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乡不同的村,因村中田数不同,每人分得的田数亦不同。这表明:这些村实行的分田法,与高级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所规定的“以乡为单位”分田政策是不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府政策时存在问题。
归纳法。在详细询问并记录受访对象提供的真实情况基础上,毛泽东通过缜密思考与科学归纳,总结出各村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基层苏维埃政权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军事斗争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木口村调查》通过对村政府委员成分情况、分田情况的详细调查,以及对该村所杀掉的几个反动分子成分进行详细调查,得出“中农在平分土地中不但无所失而且有所得,富农小地主在农民的激烈斗争中便要走到反革命阵营中去的”科学结论。
数据法。调研中,毛泽东不厌其烦地向被调查对象询问相关情况:本村总人口数、总田亩数,各家分得的田亩数、家庭人口数及其年龄,村政府办事人员数目、公费支出数目,以及其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具体数据。这些详细数据,真实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各村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别。
调查的主要特征
开展调查的随机性。毛泽东的五次调查,彰显了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长期关注性、见缝插针似的工作积极性、开展社会调查的随机性。行军打仗间隙,如果有任何机缘,毛泽东都会就此问题作一番调查,正如他在吉安所作的五次调查:时间非常紧,两天时间作了四个村的调查;利用午饭间隙在木口村调查。总体上看,毛泽东的五次调查,具有非常明显的随机性,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围绕心中长期关注的问题随时随地开展社会调查。这种随机性,并不是随意性,也不是顺带性,是建立在特定工作目标基础之上的对待问题的严肃性和持续性。
调查主题的鲜明性。五次调查,主题非常明确——在土地革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村基层苏维埃政权建设问题究竟怎样?关注村乡两级苏维埃政府的组织和活动情形——李家坊调查;农村土地分配情况——东塘调查、大桥调查、李家坊调查、西逸亭调查;农村各阶级(层)在土地革命中的立场——木口村调查。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五次调查,尽管他自己称是“做了一点简略调查”,但这几次调查却触及土地革命的本质问题——基层苏维埃政权建设问题、土地分配问题和革命阶级问题等。
调查内容的客观性。这五次调查,内容非常客观,每一篇调查报告均如实记录受访者所反映的情况:家有几口人、年龄大小、谋生手段、家中有多少田等,村中人口数、分田方法、每人分得多少田等,以及村和乡政府人员组成情况等,只用平实数据加以说明,没有掺杂一点个人感情,做到实事求是记录情况、反映问题。
发现问题的深刻性。五篇调查报告篇幅都比较短,记录的情况也比较简单。但是,毛泽东在这些简单数据与简略情况的基础上,发现深刻问题。在《东塘调查》和《大桥调查》中,发现两个村群众“用以补足食用不够”方式之一“织布”,所用纱都是“由商人及富农地主供给各家”这一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破坏家庭副业的过程还没有完结”。通过五个村的调查,发现这些地方都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而不是按照高级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所规定的“以乡为单位”进行分田。在《木口村调查》中,通过对村政府委员成分及其各家分田情况的调查,得出“中农在平分土地中不但无所失而且有所得”结论;通过对该村所杀的7个反动派(反动分子)成分的调查,得出“小地主富农当土地革命深入时,有许多人是要走向反革命方面的”初步结论。
调查给予的启示
作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摒弃为作调查研究而作调查研究思想。本着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能力的态度去作调查研究,认识到作调查研究是一件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的发展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好事。轻车从简不要大张旗鼓。不要提前打招呼,要直接到现场、直接找当事人了解情况。习近平指出:“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带着问题去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如果事前没有“问题”,在调研中就不知道要了解什么情况、找谁(到哪里)了解情况。
作调查研究,要力求客观真实,保持中立态度。调研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接受或容忍的现象或事情。作为调研者,要保持高度冷静,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简单判断。抓住事情本质。针对调研主题展开全方位了解——是什么就是什么,既不能遗漏,也不能增添,更不能掩饰,要如实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如實记录。
毛泽东在记录各村每人分田的数目时,用的“计量单位”不同,究其原因,是他对口述内容的忠实记录。《东塘调查》“每人分一斗三升,约二石半谷(每亩一斗出谷二石)”《大桥调查》“郭、罗二村,每人分田八箩……”《李家坊调查》“每人分田二亩七分……”《西逸亭调查》“汀塘每人分田二亩(打四箩到五箩)”《木口村调查》“此次分田每人分得七石八斗……”毛泽东并没有因为要统一计量单位而统一使用“斗”或“亩”或“石”或“升”或“分”等,而是受访者怎样说就怎样记,保证材料原汁原味。
作调查研究,要力争洞察问题。习近平指出:“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作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提高洞察问题本领。加强学习,特别是事关某一领域工作的专业知识学习,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反复研究材料。针对调研所得第一手资料,要认真琢磨和比对,经过科学归纳和推理等手段,分析原因,找到办法。进行全面调研。针对类似现象或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力求全面掌握实情,再从中概括出普遍规律。毛泽东针对“分田”这一主题,分别到五个村进行调查,才得出“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田的方法是当前农村主要分田法的结论,并指出这种分田法的不足——“普遍的是以村为单位去分配,乡为单位分配的很少。以村为单位,这种利于富农不利于贫农的分配法,是应该改变的”。
作调查研究,要力保主题突出。紧扣主题有利于弄清问题真相。搞调查研究,要围绕具体问题,集中精力深入一线查询实情、收集资料。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基础上,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认真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实现调查研究的价值。“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围绕主题有利于调研者顺利开展调研工作。问题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因时代背景不同或政策调整等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亦将有所调整。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调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就得在围绕主题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背景和党的政策方针,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突出主题有利于调研者得出正确结论。要基于自身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选择自己能作的主题而开展调研,唯有如此,才能一语中的地拨开迷雾,厘清问题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在吉安作的五次调查,尽管时间短暂,过程简略,篇幅较短,历史性影响和知名度也远不如《兴国调查》等。但毛泽东利用行军打仗间隙,甚至是吃午饭间隙而作的五次调查,仍以主题鲜明、内容翔实、观点正确等特征而成为我们学作调查研究的范本——对怎样作调查、调查什么、如何得出正确结论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毛泽东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调查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1).
[4]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7-30(01).
(作者系中共吉安市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