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应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传播中华文化创造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本文分享了笔者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开展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大类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希望引发更多相关思考和讨论,以助力学生提高英语学科素养,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传统文化教学;高中英语
作者简介:鲁碧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清华附中。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这就要求我们的表达要融通中外。融通中外,就是我们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标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它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组织开展了多种学习活动,力争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用能力,助力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笔者将具体的听、说、读、写这些核心学习活动分为三个层面,即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逐一详细说明。
二、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检索及提取概括。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训练,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用好课本,深挖教学材料
笔者所在学校高中学段采用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注重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介绍,不少文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课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很好的介绍,词汇的补充和铺垫到位,语句精练,学生可以直接学习积累,模仿使用。在实际教学中,以教材为纲,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材料的价值,可以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起点。中国故事素材多,中国故事亮点足,教师应更新思路,很多相关主题的学习完全可以更多地选取中国故事元素,达到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
(二)补充资源,学习多模态化
新课标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添加了看(viewing)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的教材资源基础上,多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语言学习材料。现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很丰富,相当多的网站和学习小程序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活动及教学输入材料的选择方面,笔者倾向于选择中国故事与中国素材。比如在“Scientific breakthrough”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利用中国科技成就进行问答以引入课文。另外,在科学家生平事迹学习和成果展示过程中,重点学习了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并给学生播放了BBC的相关纪录片,学生很受震撼,丰富了相关认知。在选修课上开展有关商业的学习时,课文主要谈论的是国外创业公司,笔者为学生补充了滴滴公司发展的相关材料,学生不仅讨论更为热烈,而且思考深刻程度和表达流利程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学生能用英文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这为他们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在“Endangered species”的教学中,笔者不仅为学生补充了有关中国十大瀕危动物的阅读材料,还分享了众多保护动物的海报和《开讲啦》栏目的相关专题英文节目,其中不仅有威廉王子等国际人士,更有姚明等中国面孔为动物保护奔走呼号。通过这些多模态材料,学生对相关主题有了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倾听真切的中国声音,感受国人的国际担当,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者。
(三)思维导图,强化总结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概括学习重点和框架,培养学生的提取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它都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增强学生构建和使用思维导图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讲授“Festivals”一课时,可基于三个文本对于不同节日的介绍,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介绍传统节日的要点框架,并鼓励他们进一步补充。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宏观地把握了课文内容,还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应用实践类活动
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描述阐释、分析论证及整合运用。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课前演讲,精选中国故事
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轮流进行课前演讲,这一活动可以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分享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主题是“Latest news in China”,学生分享了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最新进展,发展历程、重大成就、人物事迹等囊括其中。有一名学生介绍了名为《国家宝藏》的新节目,细致讲述了一件件珍贵文物背后的历史和价值积淀,是非常精彩的中国故事分享。
(二)项目学习,自主分析分享
项目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的项目学习,既有助于提升其分析论证能力,也为其提供整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机会和平台,并且通过学习和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描述和阐释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全方位增强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在讲解有关丝绸之路的课文时就抛开课本,讓学生开展讨论与分析,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话题拆分为多个小研究课题,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项目学习,再与教师交流讨论,之后集中在课堂上一起分享,学生的学习深度和课堂参与程度都有所提升。
(三)借考促练,整合强化训练
恰当的评价考评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到方向引领和正向反拨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比如,在“Hutongs”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处理阅读练习,而是参考北京高考英语卷中的小作文模式给学生布置了写作任务,让学生借用课文材料完成写作任务。有了真实的写作任务,学生很快明确了文章重点,并有效完成了阅读并借助课文内容完成了写作任务。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倾向选择中国故事,语言是国外的,但内容可以是中国故事,报道中国各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笔者所在学校在自主命题的过程中曾多次使用报道中国故事的语言素材。
四、迁移创新类活动
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推理判断、创造想象及批判评价。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迁移创新能力的训练,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自主课堂,践行文化传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甚至开设自主课堂。笔者教授的学生开展过多次学习宣传传统文化的特色班会活动。例如,在学习完“Paper cutting”这篇课文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剪纸作品并分享展示,学生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并用准确的指示语引导同学完成了相关的剪纸作品。一名学生很有创意地剪出了一些同学的名字,如“王昊”,由此开启了对汉字字形结构的一系列讨论。在另一次主题班会上,学生不仅全程用英语完成了故事分享和风俗介绍,更用英语指示语带领同学完成了特色物件的制作。这样的课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语言使用平台和机会,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及思考评判意识,有助于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自觉践行者。
(二)活动引导,对比鉴赏反思
在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例和中国现实,勇于进行古今对比和中外比较,以提高判断力和评价能力。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常规开展的阅读圈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担当connector和culture collector的学生多关注和联系中国古今社会的实际进行对比反思,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与分析,将学习输入材料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产出。在教授课本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此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比如,课本中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生就可以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新四大发明来学习,从而感受中国从古至今强大的科技力量。马可波罗的故事和丝绸之路的故事可以结合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话题进行系统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知和旧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让他们既能讲好古代中国的故事,也能精彩阐述当代中国的故事。
(三)开放作业,创意呈现精华
除了课上的学习活动,教师可结合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进行指导,其中开放性作业就是一种简单易行又高效的方法。
学生获得充分的自由,他们的天赋和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语言便不再是阻碍他们表达的因素,而成为表达个人看法的工具。在学习传统节日后,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一张海报来介绍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笔者发现学生的作业精美有趣且极具特色。对同一个节日的介绍,学生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或是以可爱的漫画讲述,或是以关键意象串联,或是分板块介绍,或是以成文语篇表达,异彩纷呈。有的学生更是发挥了设计特长,上交了一份特色作业(见图1),将有关春节的关键词与英文Spring Festival的各个字母拆分对应做成剪纸,极富设计感,将春节的活动和内涵介绍得非常充分,令人眼前一亮。
再如,学习“Poetry”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翻译中国诗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中外诗歌的兴趣,更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自觉生发出将其传播出去的文化使命感。诗歌创作方面,学生也有很多亮眼表现。学生用英语创作诗歌,很多学生写出了很有意思的作品,他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化为诗意的语言。还有一些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到了创作灵感,比如下面的这首小诗就灵动有趣,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借用贴切到位。
Lightening
Suddenly there comes a lightening
I think the Jade Emperor is smoking
If the Jade Emperor is not smoking
Then why there is another lightening
五、结语
通过在课内课外开展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以整合发展,文化意识不断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得以提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文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分成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三个层级来介绍,但并不是说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线性的。不同层级的教学活动多是穿插进行的,要根据学习主题及学情实际来选用。笔者相信广大同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一定还有很多极具创意和成果的做法,只要对传统文化教学加以重视并拓展思路,就一定会有更多教育智慧被激发出来,就会出现更好的教学方法。本文抛砖引玉分享了笔者的一些做法,希望引发同人对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思考、讨论和分享。
参考文献:
[1]王蔷,胡亚琳.英语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7(2):61-70.
[2]章策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特点与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9(19):47-5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