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内涵、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

2024-01-05 07:59罗丽华
职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技能型适应性校企

□罗丽华

继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技能型社会建设后,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更是将建设技能型社会写入其中,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确,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1]。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者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三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培养一大批具有技能报国情怀、传承工匠精神、拥有精湛技艺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要紧贴技能社会建设的需要,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能否真正顺应技能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克服“德”“技”分离的问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是十分重要环节。为了找准增强高职思政教育适应性的基本方向,本文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内涵(适应什么)、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蕴(为什么适应)与推进路径(怎样适应)等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内涵

要了解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何谓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原是一个生态学名词,意指生物有机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适合的情形,它包含生物有机体形态结构与其生理机能相适应以及该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适合于该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存续等两种含义[2]。1994年,美国的心理学教授约翰·H·霍兰德将生态学意义上的适应性概念引入复杂系统,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该理论看来,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适应性主体构成,其适应性意指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之间进行交互作用。从微观层面上看,主体在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根据所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从宏观层面上看,系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演变或得到进化。与生物有机体的适应不同的是,复杂适应系统所讲的适应不仅包含了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包含了主体通过自身有目的、主动的活动,实现主体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既促进主体的变化,同时也促进环境的改变。

生态学关于适应性的界定,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关于适应性要义的表述,为我们深刻把握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分析框架。要领会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究竟是什么,既要了解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又要掌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技能型社会建设,亟需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具备技能报国情怀、拥有过硬技能本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但人才培养(即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由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与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另一方面又与其他类型高校(指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对生态学适应性和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的认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我们认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主要指高职院校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中,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要素、结构、功能及其教育活动与“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程度。高职院校能否主动顺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使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要素、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手段等与其“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以及相匹配的程度,反应了其适应性的强弱。鉴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就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从而实现人人个性发展、人人全面发展,最终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适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适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青年学生并实现其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站在新时代技能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要求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建设。面对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育人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化,但具体育什么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蕴含和指向发生了变化。技能型社会是以技能为本质与核心,以技能形成体系为重要载体,以技能共同体为建设逻辑的社会。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人,应该是能刻苦钻研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与行动能力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技并修”与“高素质技术技能”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含于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的教育体系之中,无疑要主动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适应学生终身发展,这是由学校教育的奠基性决定的。人的成长过程有如一场马拉松,其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是人的综合素养、意志品质和途中的坚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高技能人才。尽管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伴随着企业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通过训练,一步步提高,并经历从“新手”“生手”向“熟手”再向“能手”“专家”蜕变的过程,但终究还是与其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学校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奠基性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院校是学生实现技能成才的桥梁,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知识和练就技能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国务院在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若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需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厚植技能强国的高尚情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他们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内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技能水平跟上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走出人生靓丽的风景,充分体现技能劳动和技能创造的价值。

(三)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由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这类群体在心理、学习、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尽管高职院校的生源处在应试分流制度的末端,但他们绝不是失败者,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些学生也具有一些特殊的智能,具有将来成为某一技术技能领域能工巧匠的潜质。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同规格产品,按照技能型社会“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技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学校价值的最大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打破常规化标准和程式化工作方式,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引导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技能“赛道”上练就过硬本领,让人人都能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铸魂育人的关键,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着国家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愿景,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对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独特优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经阶段。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4]。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普相互融通、产教深度融合、科教多维融合的教育体系,作为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最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责任重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过程的要素结构及特征、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均典型地表现为“高质量”特征,更加彰显“好”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5]。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层次结构和要素结构上与技能型社会相契合的样态,更体现在始终把以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根本使命[6]。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的适应性,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亦是促进整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正因为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性,“新职教法”特别强调: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独特优势的内在要求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根本性保证。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铸魂育人”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对把学生塑造成为“以德为本”“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强大的导向和保证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综合教育实践,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中心环节,在高职院校全部工作中居于“生命线”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需要更多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教育内容,亦有其特定载体和形式。高职院校需直面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新诉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适应技能型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思路,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正确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 (尤其是育人)的优势。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保障

勇担“国之所需”的教育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是高职院校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尽管“新职教法”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但职业教育地位与其贡献并不匹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还不高,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从学生层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全都是“00”后,绝大多数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长大,没吃过苦、受过累,受社会上存在的轻视职业技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加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导致部分学生感觉低人一等,成才观、择业观和价值观扭曲,不注重日常的技能训练,一些学生宁愿去送外卖和快递,也不想去企业做一个技能型劳动者,如果这种情况任其泛滥,技能型社会建设将后继乏人。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顺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通过校政社企各主体共同发力,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载体共同赋能,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传 “大国工匠”、青年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积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脚踏实地钻研技能、苦练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推进路径

如上所述,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独特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不可估量。在建设技能型社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若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充分彰显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职业教育类型特点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从体系构建、平台和载体的搭建以及活动创新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建立健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本质特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2014年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先后重申和强调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新职教法”更是确立了企业办学主体的法律地位[4]。要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首先要做到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素、结构与功能)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为此,要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家校共育、社会同行,尤其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育人资源,建立健全全面开放、企业深度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基于共同的思政目标、共同的文化认同以及共同的治理规范,协同建立“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亦可称“校企德育共同体”)。“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其价值共识的目标导向功能,超越校企原有的狭隘的群体意识,激活校企“协同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使校企双方价值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德技分离”的思政教育困境得以破解,从而促进高职“德技并修”的思政教育目标实现[7]。另外,“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还以其情感共融的文化传承功能,促进校企深耕技能文化(匠心文化)的土壤,挖掘、传承与发展技能文化(匠心文化),促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更进一步贴近企业、贴近学生的实际。总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其协同共生的治理“叠加”功能,促进了校企创新“协同思政教育”新机制,探索思政教育治理新模式、新方式和新路径,共同推进了校企“协同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

(二)搭建类型多样的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构建开放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只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前提和基础,若要使其落到实处,还必须搭建类型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同时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要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必须按照“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打造彰显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多样化工作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平台。依托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和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校企协同思政的工作任务;成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校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激活校企“协同思政”新动能,共同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设立工匠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室,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骨干任兼职教师,让其走进教室、走进实训室,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实习实践,让广大学生亲身感受工匠大师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找到学习的标杆和努力前行的方向,以此厚植“技能报国”的信念和“技能成才”的信心。再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设立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重点围绕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教育、实习监管、实习考核与评价等主体功能,构建网络体系、内容体系、运维体系,加强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校企顶岗实习思想教政治教育数据的实时传递,推进校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适时化、规范化与科学化。

(三)举办形式活泼的校企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

构建校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不仅要做到平台共享、体系机制共创,还要科学地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以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育人载体,凸显实践育人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首先,校企合作推进技能成才教育。依托工匠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现代学徒制项目等,突破教育教学空间限制,校企合作开展“大国工匠同上一堂课”“技术能手面对面”“校企移动课堂”“技能人才成长之路”“优秀校友案例展示”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教室延伸至车间,将车间作为讲坛,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质量标准和员工职业规范,增强学生诚信爱岗、敬业奉献、崇尚劳动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学校要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将不同类型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企业规范和企业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合作开展以企业命名和支持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技能文化三者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开展“匠心文化”浸润活动。以技能文化的典型代表“匠心文化”为主题,整合校企资源,打造工匠文化场馆、设计工匠主题雕塑、建设工匠文化长廊、命名匠心石或匠心亭,厚植工匠文化,彰显以文化人的功能;组建工匠科普宣传队伍,建设工匠科普活动站,举办系列工匠科普讲座,围绕工匠认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培养等开展大国工匠的人物展示、工匠传承的故事传播、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展示等,构筑独具韵味的工匠文化校园新生态。最后,让“匠心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走心、走实。

猜你喜欢
技能型适应性校企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