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探析

2024-01-05 07:59郭宗萱金璐洁
职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大学生

□郭宗萱 金璐洁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问题频发,曾经的“象牙塔”高校逐渐由封闭式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开放型的“小社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进而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管理机制。近年来的女大学生安全事件骤然上升,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体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哪些特殊的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怎样制定符合男女学生性别特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度?本研究借助“社会性别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期为高校安全教育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社会性别理论视角: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别理论的概念是相对于生物性别而言的,是一种研究社会中性别现象的理论框架,旨在理解性别如何被社会构建和塑造,以及性别个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它强调性别不仅仅是生理特征,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角色和行为的构建,性别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和文化因素形成,该理论挑战了以往将性别视为生物差异的观点,强调了性别在社会中的可变性和塑造性。

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中首先强调了社会性别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的观点[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提出社会塑造妇女的论述,该论述被认定为社会性别概念的萌芽。1975年,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该概念被提出后,成为了女权运动的核心观念。斯科特对社会性别作了全面论述,将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引入历史研究,该理论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与阶级、种族并行的重要分析范畴[2]。通过社会性别理论,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性别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如何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如何应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刻板印象。这一理论框架为研究社会性别问题和制定性别平等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3]。

社会性别观念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的影响巨大,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与警惕性,易出现安全问题。她们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缺乏防御自救知识,也普遍缺乏维权意识和自救能力,因此女大学生常常面临更多的危险。第一,她们面临校园暴力和性骚扰的风险,性别不平等观念和性别歧视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由于大部分女学生没有接受专门的、系统的维护性别权利的教育以及防骚扰意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没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储备,导致她们往往无法正确合法处理相关问题[4]。第二,社会性别对高职院校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高达68%,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期望导致女学生内化性别角色的压力,增加对外貌、身体形象和社会评价的关注,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第三,社会性别影响了高职院校女学生获取支持和资源的能力。性别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和机会不均,缺乏专门针对女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社会支持,这极大限制了她们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和获得支持。第四,随着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女学生也面临数字安全问题,包括网络骚扰、网络欺凌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当下网络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与学习工具,但因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落后,网络安全问题比较严重,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因自己的疏忽或者没有采取相关网络安全措施而导致一些隐私信息泄漏的达到43.84%[5],在数字平台上,女学生面临网络性别歧视、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困扰,这对她们的心理和社交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性别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规定,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6]。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也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放在重要的位置。202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推动因地制宜开发性别平等课程,加强专题师资培训[7]。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关于社会性别方面的教育远远不够。很多大学因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也没有进行相关方面教育。

理解社会性别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的影响有助于高职院校制定针对性别不平等和安全问题的策略和措施,以确保她们能够在安全、公平的环境中学习。

二、社会性别构建: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问题分析

(一)性别规训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心理状况堪忧,这与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复杂、综合素质偏低密不可分。高职院校的女学生相对于男学生而言是更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女性往往被认为更软弱、更需要保护,而男性被视为更强壮、更能自保。这种刻板印象导致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是更容易攻击的目标。近年来很多媒体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进行刻意放大,这些负面报道导致她们被社会异化,从而形成不利于她们成长的环境,对于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这种问题的存在和女性从小接受和男性不同的社会性别规训密切相关,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性别间表现出的差异化气质特征大多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各性别群体在接受社会性别规训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行为模式和群体特征。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中,女性从早期阶段开始就被引导进入与男性不同的文化和知识领域,接受着与男性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观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影响下,这些观念逐渐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化[8]。

性别规训会促使女性形成独特的身心特点,如情感敏感、自我怀疑和身材焦虑等,在性关系中的权利被剥夺或忽视。有研究表明,在性别规训之下,女大学生接受工科教育的过程,很大程度就是复制性别弱势与不平等并为之背书的过程,甚至是被宰制、被排斥、被异化的过程,女大学生明显遭受着多重与性别相关的教育不利与挑战[9]。笔者认为性别规训与女性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密切的关联。一方面,性别规训的一个主要结果是创造了某种对于如何做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看待和处理性别间的动态关系。例如,当社会规训女性表现出被动、顺从的行为特征,这可能导致女性在面临潜在的危险时缺乏积极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对男性的社会规训往往强调他们的主导地位和权力,有时甚至包括对女性的支配,这可能导致部分男性行为过度,甚至走向暴力,从而增加了女性面临的安全风险。

(二)性别化空间的构建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

社会空间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还是一种被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所定义和塑造的概念。性别作为社会构建的一部分,会影响人们感知、使用社会空间。性别化空间理论强调了社会中的空间受到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在不同空间中的体验和行为。在大学校园中,性别化空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女大学生在某些地方和情境中更容易面临安全问题。在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中,特定的空间设计和社交互动可能导致女大学生更容易成为骚扰和侵害的目标。校园中的某些公共空间,如停车场、树林、草坪、湖边等,可能因为照明不足、人流稀少或安保不力等原因,成为女性学生容易遭遇骚扰和侵害的地方,这反映了一种社会认知,即女性在这些地方更容易成为弱势群体。在一些共享空间,如公共厕所、更衣室等,恶意偷拍、窥探等使女性可能面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问题。

女性安全问题的产生还可能与其他许多社会因素有关,例如,社会保护机制的缺失,在一些案例中,校园和社会对性骚扰、性侵等问题的应对不足,甚至可能存在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例如,有些受害者在报告侵犯行为时受到质疑,这使一些潜在的加害者认为他们可以逃避惩罚。还有公众性别平等观念的缺乏,虽然近年来性别平等观念在国内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在某些地方和群体中,男尊女卑和性别歧视仍然存在,这使一些人认为他们可以侵犯女性的权利,而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防范危险的教育和培训并没有系统性、针对性地向女性开展,导致她们在面对威胁时可能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此外,性教育的匮乏也加重了女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意识来识别和防止潜在的侵犯行为。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女性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努力,包括挑战和改变有害的性别规训,改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护机制,以及提升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

三、构建安全空间: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都制定了校园安全政策,其中包括对校园暴力、骚扰和其他安全问题的惩处措施。一些学校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认识,并提升自我保护技能和安全知识。如近两年江西的各大高职院校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联合派出所举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的讲座,让广大师生深入理解加强反诈骗工作的意义。此外,为了加强校园安全,一些学校增加了安全巡逻和校园监控设施,以加强校园的安全性和监管能力。除了关注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很多高职院校提供了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安全困扰。但目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仍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10]。

大多数学校管理偏向男性思维,高职院校尤其明显,注重整体而不关注细节。这在校园安全管理中表现为强调稳定大局,缺乏专门的机构或团队来处理女学生的安全问题,高职院校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和专业性。高职院校的安全管理者和安全教育者缺乏性别观念,安全制度和管理没有考虑性别差异,一些特殊群体,如女性或非二元性别的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护。例如,针对性骚扰的政策不够完善,或者校园环境未能给所有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此外,一些学校在女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综合性策略,安全管理往往更加侧重于应急处理和事件反应,忽视了预防、教育和综合性的安全管理措施。

笔者认为学校的安全管理应当纳入女性视角,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怀和保护,以构建一个有益于女学生健康成长的公共安全空间。详细来说就是将女性独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纳入大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框架中。针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性别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或者提供特别的安全保护措施,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安全环境。

(一)教育课程、宣传活动和社团组织多种形式培养性别平等意识

第一,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将性别平等和性别身份的教育纳入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性别平等原则、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影响、性别歧视的后果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女学生可以增强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并反思和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期望。第二,开展针对性别平等的宣传活动,如校园广播、海报、宣传册等。通过传播性别平等的信息、故事和案例,引发女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性别平等运动的意愿。第三,鼓励女学生参与性别平等相关的社团组织,如妇女权益组织、性别平等促进团体等。这些组织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女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并共同倡导性别平等。通过参与这些组织,女学生可以加深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理解。第四,学校和教职员工应该充当性别平等意识的倡导者和示范者。通过校园活动、讲座和演讲,向学生传达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以自身行为树立榜样。值得注意的是,教职员工应该加强性别认知,不能有性别歧视和偏见,公平和平等地对待学生,营造一个尊重和包容的校园环境。第五,鼓励学校与相关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如与妇女权益组织、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和宣传活动。此外,组织座谈会、讨论会和研讨会,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和教职员工能够进行开放和建设性的对话,分享经验和观点。

(二)改进女学生安全管理政策和措施,建立保护机制、完善投诉渠道

第一,高职院校尽快制定明确的保护机制,以确保女学生在校园中的安全和权益。包括建立具有机密性、及时性和专业性的保护机构或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与女学生安全相关的事务,提供安全支持和指导,以便受害者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透明、有效的投诉渠道,让女学生可以放心地报告安全问题和各种情况。投诉渠道应保护受害者的隐私,并确保他们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或恶意报复。同时对投诉进行及时、公正的调查和处理。第三,学校应该加强监督和执法,加强对校园安全管理政策和措施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加强与警方和执法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校园安全问题。

为了提高女学生的安全,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她们了解常见的安全问题、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自我防卫技巧、安全意识提高和紧急情况的处理等,使女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并在面对危险时正确防卫。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支持网络

第一,建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或部门,为女学生提供安全相关的咨询和支持。咨询师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和安全建议,帮助女学生应对各种安全问题和挑战,帮助女学生应对安全问题带来的压力和创伤。咨询服务应具有专业性和及时性,为女学生提供安全和受保护的环境。第二,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学生社团、校友组织、妇女权益组织等。这些组织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交流和资源分享的平台。女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支持网络,获得来自其他学生、校友和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第三,鼓励同伴之间的互助,可以组织同伴支持小组,让女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经验、困惑和问题。同伴支持可以帮助女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鼓励。第四,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提供家庭教育和支持计划,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女学生在校园安全方面的需求。第五,与当地社会组织和机构合作,如与妇女权益组织、儿童保护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女学生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咨询服务。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大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