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青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实践中,德育的渗透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要求之一。德育的渗透,指的是将道德价值观和法治思维渗透到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討其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进而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小学道德;法治教学;和谐社会
文章探讨道德与法治如何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以及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效实施德育。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正确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作为小学生行为选择的指导原则。当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时,可以在面对各种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使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并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当小学生普遍具备正直、诚实、善良和公平等价值观时,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人们彼此尊重、互助合作,社会公正也更有保障。此外,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持久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如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与友善等价值观会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心,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进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二)塑造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是良好品德的基石。通过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小学生能够建立起可信赖的形象,树立良好的信誉,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诚实的态度也能够帮助学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培养友善宽容的品德也能够帮助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友善的态度可以创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宽容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宽阔胸怀,增强包容力,使社会更加和谐与融洽。勤奋努力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通过培养勤奋努力的品德,学生能够形成坚韧的意志力和辛勤的工作习惯,勤奋努力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正直是坚守良好原则和伦理规范的品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义感和道德勇气,正确评判和行动。
(三)培养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准则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如公平、正义、友善等,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有益成员。而且道德行为准则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通过教导小学生遵循道德行为准则,可以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直、诚实、宽容和关爱他人的品德特质,进而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并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道德行为准则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交技能,使其能够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遵循道德规范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促进友谊的形成,使小学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通过培养道德行为,可以使小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制订适当的行为规范,并尽力遵守,进而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在未来面对困难时具备坚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小学生形成积极的公民意识,使将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将学会同情他人,理解和关心他人的需求,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助和友爱。社会责任感也包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通过教育引导,小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节约能源、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小学生正确环保意识,并激发小学生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行动。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小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项目,了解并解决社区问题,与社区其他成员合作,为社区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德育教学中,学校只关注道德教育或法治教育的某一方面,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零散和碎片化,同时也缺乏整体性的德育教学体系,无法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路径。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无法明确学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目标,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框架和纲要,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大幅度降低课堂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缺乏师资和教材支持
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培训,无法有效地传授道德和法治知识,教师也不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部分教师也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难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无法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和引路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缺乏具备科学性和适宜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现有的教材可能过于简单或过于抽象,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缺乏适用的教辅资料来辅助教学。部分学校可能由于财力或地域原因,缺乏课堂设备、图书馆、实践机会等资源,限制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知识与实践脱节
部分学校在教学中过于注重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与法治的机会。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学习相关的道德故事或法律条文,但缺乏实际应用和实践的机会。而且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没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相结合。学生难以将所学的道德和法治原则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缺乏对具体行为的指导和引导。此外,知识与实践脱节还体现在只重视道德和法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仅仅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缺乏生活化和趣味化
教学中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案例,教材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条例过于抽象或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和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传统的讲解和背诵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并未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游戏、小组讨论等,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而且教材中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内容过于严肃,给学生的感觉是学习道德與法治是一种严厉的规定和约束,而不是一种积极向上、有趣有益的生活素养。
(五)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频繁和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传递不畅,家庭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举措也了解不多,往往无法有效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部分家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中。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对道德与法治的指导和培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产生影响。
此外,学校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合作不足,限制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也无法与社会机构、专业人士等形成合作关系,难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进而导致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接受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差异,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一致的影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措施
(一)提供专业培训
学校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可以包括德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等,从而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德育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技巧。而且也可以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德育教师进行示范课程,展示优秀的德育教学案例和实施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和反思,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学校也需要组织定期的教研讨论活动,让教师分享彼此的德育教学心得和问题解决方案。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促进共同成长。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培训,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如在线培训、视频课程等,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使培训内容更广泛地覆盖到各地区和学校。
(二)更新与丰富教材
学校需要对现有的小学德育教材进行全面评估和更新,确保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并加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故事和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也需要拓宽德育教材的主题范围,涵盖更多层面的道德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培养,主要包括公民责任、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素养。而且也应当在教材中增加互动式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实践道德与法治的原则。
(三)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评价的目标和指标,清晰界定学生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表现等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其中道德品质可以包括诚实守信、友善乐于助人等方面;法治意识可以包括遵纪守法、尊重规则等方面;行为表现可以包括团结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德育发展。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还可以引入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课堂表现、个人陈述、小组活动评价等方式。如学校可以设立德育评价表,列出学生在待人接物、家庭责任、学校纪律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并设定评价等级。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班级活动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强化学校文化建设
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明确、宣传和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核心价值观可以涵盖诚信、团结、奉献等方面,并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和日常教育实践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还需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奖励和表彰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例如学校可以设立每周的文化主题日活动,每周的“德育之星”日、艺术展示日、社团展示日等。在上述特定的日子里,学校可以举办德育优秀学生的分享会、艺术展示和社团演出等,上述活动有助于展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和感受学校文化,并促进全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增加德育时间
学校应当营造一个鼓励和支持德育发展的学校环境,积极设立德育角落或德育展示区,展示学生的优秀德育作品和成果,提醒学生时刻关注道德行为。此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针对部分学生或特定情况,制订个别德育计划,为其提供额外的德育教育时间,针对一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德育辅导员或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学校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长达1小时的德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涵盖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互动活动等形式进行。在课程中,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互动和交流,并展示和分享自己在德育方面的成长和体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只有将德育融入法治教育中,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能够更加注重德育的渗透,为培养优秀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锡蹄.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名师在线,2023(16):61-63.
[2] 张霞蕾.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读写算,2022(06):19-21.
[3] 孙淼. 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J]. 吉林教育,2022(01):23-24.
[4] 赵美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J]. 知识窗:教师版,2022(0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