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儿童绘本批判性阅读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究

2024-01-04 16:58沈梦莹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批判性跨文化绘本

沈梦莹

导读: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文化启蒙教育一直是重点部分。其中,跨文化批判性阅读和文化认同是两个具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区分、相互促进,构成文化传输的枢纽。本文探讨跨文化儿童绘本批判性阅读与文化认同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跨文化儿童绘本批判性阅读的内涵分析

(一)跨文化教育

随着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幼儿教育也强调与国际接轨,实现创新、进步与发展。幼儿不仅可以接触到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会通过音乐、舞蹈、书籍、影像等方式学习国外文化习俗、背景、内涵等知识,更能明白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相同、不同和联系,从小养成辩证思维。除了一些双语幼儿园、国际教育机构的兴起和早期教育中跨文化课程的普及,重要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综上所述,跨文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幼儿需求、促进幼儿成长的启蒙教育形式。

(二)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指以内省、辩证、理性的眼光审视一部阅读作品,强调技术层面的阅读分析和情感层面的阅读感悟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启蒙阅读教育中,它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幼儿出于理解能力较弱、认知能力浅、知识储备不足等典型特征,批判性阅读思维较难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直接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越复杂、深刻、立体的思考模式越需要在早期构建思维萌芽,形成思维意识。现如今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循循善诱地设置一些具备思辨性、启发性、多义性的阅读问题,激发幼儿自主思维能力,如针对《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询问“小猪和大灰狼谁在说谎”;针对《光》询问“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谁先对待对方”;针对《猜猜我有多爱你》询问“两只兔子之间谁更爱对方”;针对《大卫,不可以》询问“大卫的母亲真的什么事情都不让大卫做吗”;针对《我妈妈》询问“故事中的妈妈生下来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母親吗”等。

(三)绘本阅读教学

绘本是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早期教学的新颖工具,从国外引进,具有几百年文化历史。在本土化过程中,绘本因符合广大幼儿年龄特征、思维特性、性格和爱好特点等,在大方向上没有出现明显水土不服的现象,融合度和实践效果都不错。绘本阅读教学,指从主客观两个维度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绘本,并在适当时机解答幼儿的疑问,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对主题、情节、画面、角色等做出自己的理解。它对幼儿阅读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都是一种有力考验和提升手段,具有多样性、可行性、形象性、典型性、生活性特点。

(四)跨文化儿童绘本批判性阅读

将上述三点有机结合,便是最适应幼儿阅读启蒙的策略之一。教师在跨文化主题背景下引导幼儿浏览特定的绘本,或在不指定绘本的情况下挖掘相关文化交流内涵,鼓励幼儿秉持批判的眼光进行分析,结合师幼问答、亲子活动、延伸游戏、情境表演、生活联系、艺术表征、同伴对谈等多种方式,实现培养幼儿跨文化意识、批判阅读思维、良好阅读习惯、良好修养与情操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与价值探讨

(一)文化认同的科学内涵

文化认同,指的是对本国历史、人文、地理、精神、观念等层面进行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幼儿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民间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互动阅读、文化班本课程、绘本主题活动、文化知识培训等都是对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普遍、典型、恰当的形式。但在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显著误区。教师对文化认同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或过于狭隘,完全不考虑国际化视野的客观前提,不让幼儿接触外国优秀的文化,而对本土文化的理念采用一种机械的、不加择取的、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和价值观的形式加以传授,导致幼儿接受的文化内涵较为浅薄和片面,不利于全面成长,适应社会生活。基于此,文化认同具备多样性、国际性、融合性、独立性等内涵。它既是民族自信、身份认同、艺术认知的体现,又是文化与文化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不同人文理念、历史条件、哲学思想、意识思维的良性碰撞与理智内省。一个新时代的幼儿,既需要对本国文化有基本了解,接受基础爱国教育,产生自我认同和国家认同,又需要与国际教育接轨,知晓其他民族的文化概念,丰富知识储备,从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为接下来形成更大的格局和世界观作铺垫。

例如,在阅读《白雪公主》《灰姑娘》《兔子和刺猬赛跑》《莴苣姑娘》《青蛙王子》《睡美人》《七只乌鸦》《猫和老鼠做朋友》《三个幸运儿》《万事通大夫》等经典格林童话故事的同时,接触《梁山伯与祝英台》《女娲造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花木兰》《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神笔马良》《司马光砸缸》《田螺姑娘》等中华传统民间故事,保证在吸收古往今来的中华文化作品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更完整、更科学、更辩证、更具体、更现代的文化认同体系。

(二)文化认同的教育价值

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教育的意识领域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也是幼儿情感和思想家园的大门。幼儿首先得知道“我是谁”“我到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几类哲学基本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乃至世界。文化认同正是从自我和集体的角度,引领幼儿认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了解人性、知晓民族精神和自我情感之间不可割断的关系,从而实现更好的美育和德育效果。对幼儿而言,以上概念较为深刻,他们不能完全习得内涵,但潜移默化的思想雏形根植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在幼儿时期塑造幼儿独立、健全的人格以及灌输全面、专业的文化知识,他们便不能夯实基础,走向更深层次的小学教育,养成基本人格。所以,文化认同具备塑人格、悟人性、感精神、触情感、体世界、传知识等不可或缺的教育内涵。例如,朱成梁经典绘本《团圆》讲述外出务工父亲和女儿短暂的春节相聚,既包含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知识,还表现浓浓的亲情,更具有中华文化含蓄蕴藉、深沉动人、象征隐喻、以静制动等典型特点,能让幼儿不知不觉学习文化精髓,在懵懂的潜意识中从哲学角度思考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对一些深层次命题产生认知和理解雏形。这种雏形的形成正是文化认同非常本真、纯粹、直接的教育目标。

三、跨文化儿童绘本批判性阅读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

(一)允许批判和“误读”,尊重幼儿个人见解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在面对复杂的跨文化问题上,他们的思维储备和认知能力不足以支撑这个层级的阅读。教师要懂得尊重客观事实,允许幼儿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表现出个人理解,哪怕有一些错误,也要以适当指正为基础、不打击幼儿思考独立性为原则进行教育。

例如,《田鼠阿佛》主题是对精神教育的呼吁和对情感、物质二者价值的辩证思考和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相对而言侧重独立性和个体性精神的引导,但在中国教育集体主义环境中会出现一些理念冲突。有的幼儿认为阿佛收集诗歌的行为影响了周围人准备粮食和干草;有的幼儿认为阿佛并没有对过冬做出实际贡献,阳光、色彩和文字不具备抗冷作用。在严格的阅读理解层面,这些都是对作者本意的“误读”,然而也彰显幼儿理智、真诚的思考。教师应遵循幼儿本位,在理解幼儿对文化差异的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效果。在被教師认同后,幼儿一般愿意听取教师不同的意见,从而反思自己想法中不全面之处。经过这一过程,幼儿既坚持阿佛在物质层面对过冬没有帮助,又能理解情感对物质的反作用,尤其在读到我国红军系列绘本《帽子上戴星的人》《倔强的小红军》《长征路上红小丫》《王小二》时,知晓了红军战士艰难的环境条件中革命精神、爱国意志、家庭情感对抵御严寒的重要性,进而对阿佛鼓舞精神、重视情感、珍视思想的行为逻辑产生共情和共鸣。通过中西相应情境的引申,他们在文化列举和对比中同时保障了个体思维和集体思维的确立和融合。

(二)在恰当的时机延伸阅读,深化幼儿文化认知

中西方文化并非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跨文化阅读会消解本国文化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再加上批判阅读对阅读边界的混淆和模糊,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会陷入混乱、无序的思维窠臼。这是非常典型的认知谬误。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相依相生、同时存在,一如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时甚至在差异中会产生相似之处和理解的可能性。尤其在现代教育革新中,幼儿不再是被动呵护、没有自觉意识和思考能力的个体,教师有必要让他们接触社会的一些复杂面,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而不是把他们保护在襁褓中,堵塞他们探究不同文化的求知本性,文化认同教育向来是宜疏不宜堵的,因为文化认同的本性正是包容与理解、共生和关爱。

例如,绘本《光》是作者陈希在意大利修学时创作的,幼儿在阅读时明显感到一些技法(如表现派的抽象、面具的暗喻、线条和色彩的强烈和随性)和中国画(如齐白石的风景画)写实表意、遵照本体特性的风格有所不同,此时不应强调这种差异而应引导幼儿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艺术本质、文化交集。写作时陈希在异国他乡,思乡情结非常深刻和强烈,但她使用的是梵高的抽象表现风格,表达的情感内核却是东方含蓄深刻的风格。在介绍相应背景后,幼儿可以自行做出延伸阅读,如《乌鸦公主》《我说话像河流》《小岛》等融合东西方典型艺术技巧的绘本,或《石头汤》这种融合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三个和尚”文学叙事的作品。在反复对比中,他们能感受到《光》正展现了一个东方人在陌生西方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和精神渴望,明白融入集体、希望受到认同、呼唤爱与真知和东西方文化所共同希冀和企盼的,只是一个偏重集体角度,一个偏重个体角度,从而明白文化之间的“殊途同归”和“一体两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安静娴熟、简洁塑情、形象摹意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核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尊重多元视角,正视文化差异

好的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求同存异的,批判性阅读的“批判”并非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是一种理性、温和的立场,教师要做的正是培养幼儿懂得欣赏各国艺术的宽和眼光,将东方文化“仁”和“以柔克刚”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来。

例如,有的幼儿在欣赏《小蓝和小黄》时认为以颜色为主角,没有眼睛、鼻子,这种手法特别抽象,中国绘本多是很贴近真实人物的。此时就要适当引导幼儿尊重不同表现流派之间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即便不喜欢也尽量能赏析优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开始欣赏抽象主义流派的优势,甚至将拟人、象征、色块重叠等典型手法其运用到绘本创作中,给不同的色块加上五官,结合表意和写实两种不同文化的技巧,真正做到多元视角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自信。

(四)科普文化背景,提升文化认同的深刻性

一些教师在文化认同启蒙中容易停留在浅层,只感知幼儿我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好的,但对哪里好、为什么好、和其他国家相比的优势在哪儿并没有做出深入解读,这样幼儿在遇到新的作品时容易产生思维定式,不仅不利于真正科学、成熟的文化认同观念的养成,还可能陷入盲目的文化错觉,对艺术作品失去客观评判尺度和评价能力。这种思维会延伸到生活、学习领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兔儿爷》是本土著名作家熊亮的代表作,展现了兔儿爷回家的东方意蕴故事。因为故事较为简单,一些幼儿并没有体会到作品真正的优势,一味认为只要是“中国风”的作品就是好的。实质上,绘本是舶来品,起源于外国,我国绘本处于起步时期,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了解,只有在了解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步,这对文化创作、文化欣赏来说都是相同的道理。教师要告知幼儿作品线条优美、叙事流畅,对兔儿爷的神态和心理刻画运用了“白描”手法,简洁生动,故事具有东方的悲剧美,哀而不伤,可以和生活中和父母离别、和小伙伴告别等情境广泛联系。作品获得了认可,本质原因不是因为它是中国绘本,而是它运用了本土技巧表现出真挚质朴、普遍动人的情感,在艺术层面和情感层面得到了优秀的程度。幼儿只有在真正赏析故事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远离偏颇、盲目的文化自信,转变为理性、客观的文化认同。在教师的倡议下,班级阅读区建立了“东西方文化阅读区域”,幼儿寻找类似主题、风格、技巧的东西方绘本进行对比(如同样讲述母爱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和《妈妈的一碗汤》),每周展开汇总报告和讨论活动,通过网上查询、询问父母和教师、同伴交流、深入考察等细致行为,他们对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的理解更加深刻,跨文化批判性阅读实效得到了质的飞跃。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人文底蕴、行动指南和精神基础,相信通过跨文化批判性阅读和绘本艺术性、文学性、情感性的综合力量,幼儿对文化认同的认知会愈加清晰、辩证、全面。在欣赏、对比和评析本土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将成长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兼备的人。

猜你喜欢
批判性跨文化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