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家 张春旺
什么是助读资源?王唐平教授认为是教材中围绕选文编写的阅读提示、随文注释、思考问题、知识短文等助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一系列材料。笔者认为,能够助力学生理解文本的教材之外的材料,也应属于助读资源的范畴。
“任务”是指对上述助读资源整合、加工、再创造,形成便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系列助读任务。“进阶”则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把助读任务由浅入深进行上升式排列,建构梯式任务群,由低阶思维到中阶思维再到高阶思维,逐阶启发和提升学生思维。“任务进阶”就是将二者融合,让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可视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当对教材助读资源整合,甚至再创造,形成助读任务。那么,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如何做的呢?笔者对江苏省某区两所农村中学、两所城区中学的七至九年级共100 位语文老师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
图1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教师都是直接使用教材中助读资源,没有对助读资源整合、加工的过程。任务进阶成了空中楼阁。因此,高效地再创造助读任务就是至关重要的支点。
(1)教材助读资源散乱,缺少思维梯度
尽管教材安排了许多助读资源,但是它们比较散乱,缺少统一的序列,而且比较强调知识化,过于静态化,缺少思维梯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用不大。以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助读资源如表1 所示。
表1
通过表1 不难发现,助读资源识记内容比较多,其中的“预习提示”“随文注释”“积累拓展”“读读写写”“阅读提示”大多是知识介绍,没有统一体制,几乎不体现思维,也就更谈不上思维进阶。要让以上助读资源高效发挥作用,就需要教师再创造形成助读任务。
(2)部分助读资源不合学情,缺少实用土壤
教材中有些助读资源不合学情,也不实用。比如,九上第五单元中每课的“读读写写”环节,只是罗列出相关词语,既没有注音也没有解释,更没有例句;“预习提示”环节提到驳论文,却没有具体阐述。统编教材中这样的助读资源比比皆是,所以教师需要开动脑筋再创造。
(1)教师过于依赖助读资源,缺乏再创造
教材助读资源散乱,不成体系,没有序列,没有思维梯度。多数教师图省事,直接使用教材助读资源,缺乏再创造的过程。这与教师教科研意愿淡薄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培训,提升教科研素养。
(2)学生过于依赖参考答案,缺乏独立性
在推行任务进阶实践的初始阶段,笔者针对助读任务使用情况,对上述中学的七至九年级共140 名学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使用助读任务情况调查
通过上面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在助读任务实践的初始阶段,学生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大多喜欢查阅资料,根据资料答题。在修正答案环节,学生大多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较少提出个人看法和观点。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助读资源,设计更加高效的助读任务,实现任务进阶,从而引导学生独立积极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新课标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思维能力的概念,介绍了思维能力的内容。但是对于如何发展思维能力,新课标没有具体做法。新课标也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主张构建任务群,但是构建什么样的任务群?如何构建任务群?任务群里的任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利用任务群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问题新课标都没有提供具体范式。笔者认为,构建助读任务,据此构建梯式任务群,是对新课标任务群的发展,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大多采用告知式教学,用个人体验代替学生体验,做知识的“搬运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不在于储存,而在于“周转”,在于思维的启发。课堂缺乏思维启发,思维品质提升就无法实现。构建助读任务,践行任务进阶策略,能够让思维可视化、梯式化,使学生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据上所述,我们把教材内外的助读资源整合加工,形成助读任务,在此基础上,把助读任务按照梯式递进进行组合,建构梯式任务群。梯式任务群可以针对一个教学环节、一节课、整个单元教学,是任务进阶的载体,也是任务进阶的前提条件。梯式任务群具有双线进阶模式,一方面任务由易到难,逐渐升级,另一方面由低阶思维进阶到高阶思维(见图2)。
图2
(1)坚持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梯式任务群,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随时关注学情。对于学生来说,有些知识点比较容易,很快就能掌握,没有必要设置梯式任务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痛点问题,有针对性设置梯式任务群。比如,在九上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会用例子证明观点,只会简单叙述例子,因此设置这样的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文本第六节要证明什么观点?
梯式任务2:第六节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梯式任务3:如果换一个例子,你打算用哪个例子?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通过解决梯式任务群,学生明确了议论文中例子的使用规则,也明确了用例子证明观点的意识,将证明过程的思维做到了可视化。
(2)依据学生认知
中学生的直观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逻辑和抽象思维比较淡薄。教师设置梯式任务群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用自己的逻辑思维代替学生的直观思维。比如,教学《登勃朗峰》一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探究写奇景之法,笔者设置如下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观看介绍勃朗峰的视频,再通读全文,画出作者的游踪。
梯式任务2:根据示例赏析勃朗峰奇景。示例:奇美在水流之多——“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梯式任务3:阅读文章,想一想作者如何把这些奇景写出来的?并探究这样写法的巧妙。
以上梯式任务群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认识规律:先播放视频,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标出游踪,再让学生说说勃朗峰景奇美在何处,最后进阶,探究写景手法的妙处。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3)整合课内资源
教材内助读资源虽然不成系统,但也比较丰富,教师在设置梯式任务群时,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和吸纳。整合梯式任务群一定要体现思维爬坡,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比如,教学《怀疑与学问》一课时,笔者对单元导语、预习提示、随文注释、课后练习等进行整合,再创造课前预习环节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查阅资料,简明概括作家作品常识。
梯式任务2:默读课文,读完后想想自己有什么阅读体验或疑惑,写下来。
梯式任务3:在文中把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标出来,并选用三个写一段话。
梯式任务4:标出自然段,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梯式任务5:你认为本文的论证思路有何特点?
以上梯式任务群能够步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过程完整呈现出来;能够促使学生从最近思维发展区,走进深度思维发展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4)拓展课外资源
教材外的助读资源,有教参、学术论文、网络资料等,可谓不胜枚举。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助读资源,整合梯式任务群。比如,教学《创造宣言》一课时,在学生充分学习议论文的基础上,为探究议论文的写法,笔者设置如下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阅读《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勇气》《敢于推翻自己》三篇文章,分别归纳论点。
梯式任务2:阅读《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勇气》《敢于推翻自己》三篇文章,分别归纳思路。
梯式任务3:阅读《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勇气》《敢于推翻自己》三篇文章,分别归纳论证方法。
梯式认为4:归纳议论文写作技巧,以“君子当奋进不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教师要整合课外助读资源,形成梯式任务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议论文写作技巧,强化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进而使其能够写出较好的议论文。
建构梯式任务群后,教师需要通过建构助导式样态帮助学生任务进阶,逐阶引导学生学习梯式任务群,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由被动变主动,由低阶向高阶提升,实现思维进阶。
(1)巧用分解,让任务进阶过程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引导学生靠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巧用分解法。比如教学《怀疑与学问》一课,上课伊始,笔者首先提出一个主任务:“请你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并说说你有什么启发?”为激活学生思维进阶,也为让任务进阶可视化,笔者将其分解成如下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题目如果换成文章中一个短语,你打算用哪个短语?
梯式任务2:同学们找了课文中不同的短语,如果去掉一个词语,你打算去掉哪个?说说理由。
梯式任务3:请同学们讨论,必须保留哪几个词语?说说理由。
梯式任务4:保留的词语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是文章的论题,还有分论点吗?大家可以找过渡句。
梯式任务5:刚才找到的过渡句如果分成两句话,分别可以放在文中哪两段开头?
梯式任务6:请你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并说说你有什么启发?
以上六个梯式任务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同时,学生思维过程也展现出来,思维由低阶到高阶逐层提升。
(2)妙设情境,让任务进阶形象化
新课标提出情境学习模式,提示教师要根据生活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通过巧设情境,设置梯式任务群,教师可以让学生有可感的形象为依托,在形象化中实现任务进阶,逐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比如,针对《登勃朗峰》一课,笔者设计如下情境。
“马克·吐温《登勃朗峰》后半部分写到的车夫,在驾车下山之前,有机会纵饮一番,略带醉意。接着带着我们驾车下山,车子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有时腾空而起,差点险遭不测,但车夫说就当时乐趣吧。”对此,两名学生进行了讨论。
学生1:车夫“纵饮”却“略带醉意”,可以看出车夫酒量大。
学生2:那不一定,你对“纵饮”理解有偏差吧?
学生1:车夫喝酒后仍然驾车下山,这种行为太危险,不能在课文里宣扬这些。
学生2:这种行为确实不能学,但是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
根据以上情境,笔者设置如下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关于“纵饮”一词的理解,你同意学生1 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梯式任务2:关于酒后驾车下山的情节,学生2 说作者有目的,你帮助说说什么目的?
梯式任务3:作者在文中宣扬酒后驾车的情节,你能看出美国人的文化心理吗?请结合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进行阐述。
基于教材设计两名学生对话的情境,由此设置梯式任务群,从词语理解到情节理解,再到美国人文化心理的探究,助读任务由浅入深,学生思维步步提升,任务进阶同步提升。
(3)精当拓展,让任务进阶纵深化
梯式任务群建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梯式学习进程时,要想让学生思维进阶,不断纵深化,教师还需要精用拓展,即以教材中某个点,根据某种需要,向外拓展,精当延伸,以此让材料纵深化,让学生理解和思维纵深化,此时切忌随意叠加材料。比如,在教学《怀疑与学问》一课第六节关于戴震的例子时,笔者设置如下梯式任务群。
梯式任务1:作者讲述戴震的事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梯式任务2:作者举戴震的例子,想证明什么观点?
梯式任务3:仔细思考,戴震的例子能证明本节观点吗?
梯式任务4:如果在戴震的例子后面加点说理内容,应该怎么说?
为了助导学生完成梯式任务4,笔者又拓展了关于戴震的介绍,同时对拓展内容进行优化,使拓展内容具有精当性。
戴震在天文、数学、历史、训诂等方面有所成就。他批判程朱理学,对后世学术思想有巨大影响。他创建的进步伦理思想对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有启蒙作用。后人把其著作编辑成《戴氏遗书》。
根据以上精当拓展戴震的例子,有的学生在段后加上这样的说理句子:“戴震正是靠着怀疑精神、不随便轻信的态度,终于创立了进步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这样的精用拓展,让学生对戴震的理解纵深化了,让学生的思辨表达也纵深化了。
(4)优化分类,让任务进阶个性化
首先,依据学情分类。教师在实施梯式任务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情。学生的知识构成、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不同,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班级内部学生等也客观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基于学情创造整梯式任务群。
其次,依据文体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不同,白话文与文言文不同,对应设置的梯式任务群应该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任务进阶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大胆探索不同的进阶方法,形成具有个性的实践探索方案。比如,在教学散文《登勃朗峰》时,笔者根据学情,针对一节课,探索出基于梯式任务群的散文阅读实践个案。本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部分内部有梯式任务群支撑,整体看三个部分,呈梯式上升,形成大梯式任务群。
①课前预习
梯式任务1:自主阅读课文,读完后想想自己有什么阅读体验或疑惑,写下来。
梯式任务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查清读音和意思,并用其中任意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梯式任务3:查阅资料,了解勃朗峰,了解作者。
梯式任务4: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②课中探究
梯式任务1:理清作者的游踪,注意地点的变换,绘制游踪路线图。
梯式任务2:运用批注法,根据示例赏析奇景。示例:奇美在山峰高大——“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移步换景)
梯式任务3:作者写勃朗峰奇美之景,有何意图呢?(根据学情拓展《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
梯式任务4;根据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③课后延伸
梯式任务1:阅读徐则臣《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
梯式任务2:假如你跟着作者游览完勃朗峰,想发朋友圈,晒晒自己登山的见闻和感受,你会选择哪些地方拍照?同时会写什么感受?(写感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以上散文阅读实践个案,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方面探索任务进阶,针对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对于优秀学生,要强化课后延伸,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注重课前预习和课中探究即可,课后延伸可以略去,由此实现阅读教学分层的理念。
任务进阶新课堂是一种动态的高效助学范式。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梯式任务群,给学生搭建助学梯子,让任务由浅入深进阶,让思维随着任务进阶而进阶。如此一来,学生思维进阶就会过程化、梯式化、可视化,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就会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