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殿如 王 薇 李由之
2023 年10 月31 日,清晨,朝阳洒满辽阔大漠。东风着陆场,迎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回家的医疗救护队早已在戈壁深处整装待命……
人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飞船返回时刻的到来。突然,“嘭”一声巨响在高空响起,震荡着整个戈壁。紧接着,广播里传来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的消息。8 时11 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医疗救护队迅速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展开各种应急救护准备。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乘组身体状态良好,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掌声和欢呼声中,这群身穿灰蓝色制服的医疗救护队队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视一笑,默默转身。
为了守护“神十六”航天员平安回家,救护队已在这里等待了20 多个日夜;为保障每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默默坚守了20 个春秋……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最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点小小的差池、失误,都可能对航天员造成巨大伤害。
作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一支队伍,神舟医疗救护队责任重大。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至今,医疗救护队圆满完成12 次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和11 次返回舱回收医疗保障任务。
每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医疗救护队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互补全覆盖、老中青搭配成梯次、名医专家领衔”的医疗救护团队,奔赴大漠深处。他们把“着陆场就是战场、救得好就是打胜仗”当成使命,精心组织实战演练。
2023 年国庆假期第3 天,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一场持续10 小时的搜救演练已在东风着陆场悄然展开。
演练开始,一架直升机直抵搜救现场。医疗救护队队员立即携带急救设备和药品,到达演练现场。针对航天员“被动出舱”后可能出现的冲击、碰撞、高温、燃烧等物理性损伤,他们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治演练,提升快速判断伤情和开展紧急施救的能力。
从“神五”任务开始,神舟医疗救护队千方百计提升实战化救治能力,由过去单一负责主着陆场的医疗救护保障,调整为飞船待发段、上升段、在轨飞行段和返回搜救段的全过程医疗救护保障。
每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医疗救护队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互补全覆盖、老中青搭配成梯次、名医专家领衔”的医疗救护团队,奔赴大漠深处。
↑撑起航天英雄生命保障伞
神舟医疗救护队最希望“没有用武之地、没有上场之时、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救治能力”。然而,这样的底气要建立在严苛的训练之上。
在对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结束后,分别对两组产妇的会阴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对照组会阴完好人数为31人,会阴损伤者为31人,其中轻度损伤为20人,严重损伤为11人,完好率为50.00%;观察组会阴完好人数为52人,会阴损伤者为10人,其中轻度损伤为6人,严重损伤为4人,完好率为83.87%。(P<0.05)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练体能。返回舱一旦偏离落点,落在复杂地形,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车辆无法进入,医疗救护队必须随身携带急救设备,负重奔跑,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展开紧急救治。于是,队员们练体力、练耐力。夏日戈壁滩骄阳似火,训练一天下来,队员们汗流浃背,耳朵眼里都是沙土,一个个成了泥人。
——练技能。虽然队员们来自不同科室,但他们不分专业互相学习,只要有益于救护就主动练习。用于病重或战场急救中的某项技能,队员们平时很少接触。为了补齐这块短板,他们进行专项练习,边操作边体会,很快掌握了技巧。
——练战术。直升机索降训练,是医疗救护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望着悬垂在直升机舱口随风摇摆的绳索,有的队员忍不住腿发抖。队员朱明第一个从高处成功索降,11 名队员紧随其后,左手控制平衡,右手控制速度,轻盈垂直降落,顺利安全完成索降训练。
“神十七”和“神十六”,“一上一下”间隔时间较短。面对任务转换快、准备时间紧、保障要求高、救治难度大的实际,队员们迎难而上,争分夺秒练流程、强技能,圆满完成所有综合演练任务。
“尽管希望备而不用,但仍然要常备不懈。我们必须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应对万分之一的可能。”队员们说。
提起20 年前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时任医疗救护队专家岳茂兴至今记忆犹新。
2003 年10 月15 日上午9 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这是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我国首次航天救护任务。
任务前,医疗队进行过多次演练,构建了一整套医疗救护程序。一架特种救护直升机和两台特种车辆随时待命,直升机和车上装配着数百件便携式特种急救器材。
随后,医监医保人员检查后宣布:航天员安全!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布消息: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各项生理指标完全正常!
“神舟医疗救护队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而生。20 年来,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航天医疗救护领域闯出了一条条新路。”神舟医疗救护队负责人说,20 年来,他们先后派出40 多个医疗救护队坚守大漠,守望苍穹,只为守护飞天英雄平安归来。
首次医疗救护任务结束后,岳茂兴仍无法平静。他深知,着陆场天气、飞船姿态等情况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航天员发生不可预测的疾病。航天救护的前提是找到航天疾病的致伤机理,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做实验,探索研究治疗途径。经过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医疗救护系统设置机载和车载两个平台,一旦发生意外,这两个平台都会以最快速度到达返回舱落点执行抢救任务。”队员孙培鸣介绍,救护平台上设备多达上百件,有几十种急救用药,相当于将设置齐全、装备精良的ICU 搬到了直升机上,可以第一时间展开手术。
20 年来,医疗救护队步履不停,把每次任务当成一个崭新的课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项创新成果——
“神五”任务,首次航天救护,他们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缜密的逻辑推论,形成并验证了一套完备的航天医疗救护程序。
“神七”任务,首次采取“一机盯一人”的办法展开施救,有效提升了夜间搜救保障能力。
“神十一”任务,首次冬季返回,他们开展野外低温微光条件模拟急救演练,探索出一整套极寒条件下增温保温办法和救治措施。
“神十二”任务,首次开展全过程医疗救护保障。针对航天员在轨时间长的实际,他们形成了“抗疲劳、防差错”医疗救治预案,为后续保障提供了有益经验。
“神十四”“神十五”首次“太空会师”,面对新挑战、新要求,他们制订多种典型应急处置原则和伤情救治方案,筑起了一道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防护线。
2023 年6 月4 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重返地球任务圆满完成,3 名航天员顺利出舱。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那天,目送航天员随直升机飞走后,我们悄然收起医疗急救设备,默默回到集结地域,待命返回。”执行任务的高晓佩说,医疗救护队队员个个都是科室骨干,职业生涯中总有不少“高光”时刻,然而,只要穿上那身属于救护队的灰蓝色制服,就会自动切换成那个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2022 年6 月,组派神舟医疗救护队时,即将迎来第二个孩子的医师宋小勇,第一个递交请战书;烧伤整容专家刘志国博士,不去地方医院,偏要当航天事业的“痴心汉”;从小在航天城长大的队员马慧珍,今年入选神舟医疗救护队后,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史铁钧在训练中扭伤,他强忍疼痛,一瘸一拐地坚守在保障一线。那天,他正在演训场上训练,突然收到一条微信:“爸爸,如果你正在忙碌,请忽略这条信息;如果你正好空闲,请对自己说生日快乐。”那一刻,史铁钧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不求高光,不争彩头,只想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一次任务,队员彭星发现,直升机噪声大,执行任务时无法听清医嘱指令。为了不耽误救治,彭星与同事一起发明了一套“医嘱手语”,确保指令准确传达。她撰写的《野战医疗救护手册》记录了多个野战技术参数、动作指令和救治流程,成为每位队员的必备书之一。
20 年来,医疗救护队在草原大漠枕戈待旦,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状态,默默守护着航天员生命安全。队员孔祥锴笑着说:“虽然没看过神舟飞船发射,但我很自豪,因为每次发射成功,贺电都提到‘有关人员’,这‘有关人员’里面,就有我们。这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