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林松华,许碧香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体受限和肺功能损伤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1]。经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即50 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50%,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该病与其他疾病不同,需要长期接受规范治疗和配合康复训练,来延缓病情进展。然而慢阻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高,治疗欠规范,可能是受病情、治疗周期长等因素影响,除能让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外,还可增加心理负担,影响治疗依从性。在此情况下,如何使该类患者能够长期接受规范诊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提出实施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来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颇少,据此,本研究方便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4 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诊治的132 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本院诊治的132 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女31 例;年龄62~75 岁,平均(68.45±2.65)岁;病程5~12 年,平均(8.12±2.52)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9~26 kg/m2,平均(23.11±2.85)kg/m2。对照组中,男36 例,女30 例;年龄62~76 岁,平均(68.51±2.71)岁;病程6~12 年,平均(8.19±2.47)年;BMI 20~26 kg/m2,平均(23.23±2.70)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慢阻肺,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中关于慢阻肺的诊断标准,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60%;②年龄≥60 岁;③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者;②患有支气管哮喘或心肌梗死者;③存在精神障碍类疾病者。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入院第二天介绍慢阻肺相关知识、药物治疗知识等;同时发放健康手册,并告知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禁止辛辣刺激食物等;另外,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根据医嘱为患者开展治疗措施,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类固醇和其他抗炎药物等药物来缓解症状、静脉输液、雾化治疗等。对于严重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氧疗。护理人员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氧气流量和浓度。
排痰困难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法或设备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排痰,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减轻呼吸困难。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1)成立赋能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 名、主治医师1 名、责任护士1 名、营养师1 名、心理医师1 名、康复治疗师1 名;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承担各层的协调工作,并组织组内成员学习赋能理论及慢阻肺相关知识;责任护士负责干预方案的准备和落实;主治医师负责专业知识指导和患者病情资料整理;心理医师负责患者心理疏导;康复治疗师负责康复训练;营养师负责饮食指导。(2)制订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方案:小组成员通过检索“赋能理论”“多维护理”“慢阻肺”等关键词,查阅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寻找有循证医学支持的证据,初步拟定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措施。(3)具体内容:①健康教育:入院后为患者发放慢阻肺相关知识手册,并通过讲座、视频等方式介绍慢阻肺相关知识来提高患者的认知度,讲座内容包括吸烟、不遵医嘱用药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②心理干预:受病情影响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责任护士需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对入院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其结果予以相应干预。如对于存在焦虑情绪者,可通过播放搞笑视频、舒缓音乐等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对于存在抑郁情绪者,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指导家属耐心陪伴、细心呵护及分享慢阻肺病情控制良好案例,激发其面对疾病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多参加放松的娱乐活动,如学画、习书法、种花养鸟、下棋、欣赏音乐等,调整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③饮食干预:发放健康饮食手册,并根据患者体型予以相应饮食指导,如肥胖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且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含胆固醇高食物;对于瘦弱者,则需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质、含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④康复训练:责任护士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胸腹肌肉训练、腹式呼吸训练、缩唇训练、自我呼吸控制等,并根据患者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环绕运动、举重等肢体外围肌肉训练。⑤出院随访:责任护士每隔1 个月对患者进行1 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目前身体恢复情况,并对患者饮食和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叮嘱患者按医嘱服药,戒烟酒,居家氧疗,氧流量1~2 L/min,吸氧时间10~15 h。
①肺通气功能指标:于入院时和出院后4 周采用美国森迪斯Vmax221V 型肺功能测试系统检测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volume,MVV)。
②主观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于入院时和出院后4 周采用GWB 评估两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评估内容包括对健康的担心(16 分)、精力(28 分)、松弛与紧张(26 分)、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17 分)、对生活满意与兴趣(11分)、忧郁或愉快心境(22 分)6 个维度,总分值为120 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
③自我管理行为:采用医院自制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调查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吸烟情况(现吸烟、已戒烟、从未吸烟)、呼吸功能锻炼[经常(≥4 d/周)、偶尔(1~3 d/周)、从不]、全身锻炼[经常(≥4 d/周)、偶尔(1~3 d/周)、从不]、家庭氧疗[经常(≥4 d/周)、偶尔(1~3 d/周)、从不]、用药依从性(遵医嘱、偶尔用、从不同)、吸入给药方法(正确、不正确)等。成功戒烟定义:干预结束后连续3 个月或以上未吸烟者。
④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 SPBS):于入院时和出院后4 周采用SPBS 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经济负担(5 分)、情感负担(15分)、照护负担(30 分)3 个维度,总分值为50 分,得分越高表示负担越重。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或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两组患者MV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 周,观察组的MVV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s),L/min]
表1 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s),L/min]
组别观察组(n=66)对照组(n=66)t 值P 值入院时50.25±6.9650.17±7.030.0660.948出院后4 周75.32±10.5270.14±9.113.0240.003
入院时,两组患者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松弛与紧张、对情感与行为控制、对生活满意与兴趣、忧郁快乐心境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 周,观察组上述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66)对照组(n=66)t出院后4 周值P出院后4 周值时间入院时出院后4 周入院时出院后4 周对健康的担心6.09±1.2411.53±2.536.19±1.1510.08±1.963.681<0.001精力11.33±1.5319.05±3.9811.21±1.4815.98±2.725.174<0.001松弛与紧张12.05±1.8517.45±3.6212.12±1.7915.03±1.994.759<0.001对情感与行为控制10.06±1.1613.28±2.4110.12±1.1312.06±1.453.524<0.001对生活满意与兴趣5.42±0.689.64±1.085.31±0.817.08±1.0713.68<0.001忧郁快乐心境9.22±1.1915.05±2.359.20±1.1912.67±1.486.962<0.001总分54.19±5.8685.98±7.6454.17±6.0472.89±5.7311.135<0.001
入院时,两组患者吸烟情况、呼吸功能锻炼、全身锻炼、家庭氧疗、用药依从性、吸入给药方法等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 周,除呼吸功能锻炼外,观察组上述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经济负担、情感负担、照护负担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 周,观察组的经济负担、情感负担、照护负担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66)对照组(n=66)t出院后4 周值P出院后4 周值时间入院时出院后4 周入院时出院后4 周经济负担3.36±0.691.77±0.423.32±0.682.52±0.509.331<0.001情感负担11.30±2.607.24±1.1011.24±2.449.92±1.6810.842<0.001照护负担21.08±3.5412.38±1.7221.14±3.4615.42±2.308.599<0.001总分35.55±5.8621.39±2.7735.47±5.5227.86±3.7611.255<0.001
目前临床上对于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可能与环境、气候、吸烟等因素有关[4]。据临床调查,慢阻肺发病初期无典型临床表现,较多患者通常是在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时就诊,而这时病情往往发展为中、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5-6]。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还可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据临床统计,每年因慢阻肺死亡人数超过100 万[7-8]。故而临床应提高重视。现阶段,临床通过采取β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茶碱类、祛痰类药物及长期氧疗等方法来控制慢阻肺的病情进展,但经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患者往往会在病情好转后自行停药,导致慢阻肺反复发作,加之该病病程较长,需长期接受治疗,也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并加重自我感受负担[9-10]。故而如何提高该类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使其能够长期接受规范诊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减轻自我感受负担已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临床护理是提高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促使其接受规范诊治的有效途径[11]。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为导向实施多维度护理,观察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吸烟情况、呼吸功能锻炼、全身锻炼、家庭氧疗、用药依从性、吸入给药方法等自我管理行为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但在组间比较中,发现实施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的观察组,其出院后4 周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优于对照组,这也表明了以赋能理论为框架进行多维护理有利于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究其原因分析,可能是赋能理论支撑下的多维护理更加侧重对患者自身健康意识和自护能力的塑造,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正确掌握自护技能,并通过引导患者每天自行观察自我管理行为是否改变,树立主动关心自我管理行为的意识,化被动护理转主动护理,进而提高患者自觉遵守医嘱行为[12-13]。而在积极遵守医嘱行为和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下也能进一步促进病情恢复,即在肺功能比较中可见,观察组出院后4 周的MVV、FEV1/FVC、FVC 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同时在肺功能改善明显的影响下也能进一步提升患者主观幸福感和减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14-15]。加之心理医师对患者心理疏导和树立克服疾病的勇气及信心,也能更好地对抗负面情绪,减轻自我感受负担[16-18]。
综上所述,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具有较为理想效果,不仅能促进肺功能恢复,也能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感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