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2024-01-04 12:25
黑龙江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格瑞洛稳定型氯吡

侯 宾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主要的症状表现均为胸部疼痛,且伴随着放射性疼痛传递,但从病情的轻重程度、发病的持续时间以及频率来看,前者明显重于后者。患者若在发病后未及时接受治疗,极有可能随着症状的持续引发多种不良心血管疾病,会对其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并增加生命健康和死亡风险。针对该病的治疗,多采取不同途径结合,即适当休息、药物治疗和造影介入。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患者可通过服用抗凝和缓解疼痛药物,来改善症状发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降低发作频率。在众多药物选择中,氯吡格雷有着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在抵抗凝聚的血小板,以及预防血栓出现方面可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但也有相关实验[1-2]报道指出,该药物很容易让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一样,属于抗凝抑制类药物,现阶段已有诸多实验研究[3-4]报道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也不容易导致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较大规模的不良事件。本着安全和快速的用药原则出发,本实验选择这两种治疗药物分别对2020年6 月—2021 年10 月到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干预,旨在进一步探究和分析这两种治疗药物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作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 年6 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受的药物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60~73 岁,平均年龄(65.50±4.61)岁。研究组患者年龄61~72 岁,平均年龄(64.50±4.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资料齐全,且年龄≥18岁,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5]。(2)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规范用药。(3)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服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

排除标准:(1)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无法沟通。(2)服药依从性较差或者在中途存在自主停药。(3)患者其他心脏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血液循环障碍[6]。(4)对治疗药物过敏。(5)合并严重恶性肿瘤、肝和肾功能障碍。(6)在服用其他药物且会对本次实验药物造成影响。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基础治疗,结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让其注意适当休息,同时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必要时给予其吸氧护理,指导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716),口服1 片/d,剂量为25 mg。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生产企业: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国药准字J20080090),口服75 mg/d,研究组患者服用替格瑞洛(生产企业: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效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77),口服180 mg,按平均剂量2 次/d。两组患者合计治疗6 周,并在治疗后6 个月选择对其安排电话或者登门随访。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4 mL,将其进行离心处理后,获得血清,然后用ELISA 检测其亲环素A、核因子kB和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采用全自动发光免疫检测法检查同型半胱氨酸,采用自动凝血分析仪器检查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心脏血流信号进行检查,并记录其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短轴缩短率,在检查的时候,来回检查3 次,取范围波动最小值。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 个月后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发生率为患者出现的不良事件数量/分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疾病因子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亲环素A、核因子kB和内皮细胞微粒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亲环素A、核因子kB和内皮细胞微粒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疾病因子改善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疾病因子改善情况(±s)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亲环素A(ng/mL)治疗前13.42±2.13 13.41±2.14 0.023 0.981治疗后7.52±1.02 9.34±2.10 5.512<0.001核因子kB(ng/L)治疗前291.53±85.31 290.53±85.41 0.059 0.953治疗后190.42±75.21 234.12±77.21 2.867 0.005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个/μL)治疗前1 340.34±230.23 1 341.45±231.65 0.024 0.981治疗后980.42±156.37 1 084.31±186.42 3.019 0.003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因子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因子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因子情况(±s)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肿瘤坏死因子-α(μg/L)治疗前432.24±33.16 431.43±34.12 0.120 0.904治疗后170.32±23.24 237.43±23.14 14.470<0.001同型半胱氨酸(μmol/L)治疗前15.42±3.21 15.40±3.14 0.031 0.975治疗后6.42±1.23 10.92±2.14 12.891<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短轴缩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短轴缩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s)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射血分数(%)治疗前44.23±3.14 44.24±3.23 0.016 0.987治疗后64.24±6.53 53.24±6.16 8.664<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治疗前64.12±6.43 65.13±6.31 0.793 0.430治疗后46.78±6.11 56.31±6.23 7.772<0.001短轴缩短率(%)治疗前19.45±1.63 19.34±1.52 0.349 0.728治疗后27.65±2.34 24.14±2.53 7.202<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s)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治疗前26.45±2.45 26.42±2.52 0.060 0.952治疗后36.42±3.42 32.53±3.41 5.595<0.001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4.17±0.43 4.16±0.45 0.114 0.910治疗后2.13±0.23 3.12±0.34 17.054<0.001

2.5 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的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其具体和确切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并非单个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混杂互相作用致使。一些基础的病因,主要有血管的血栓导致血液的输送发生阻滞,血管的病变以及收缩。其他的诱发因素大抵可总结为:心肌血氧的异常、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较低、贫血和动脉的过度痉挛、血脂的高升、体内炎性因子相关水平的异常、情绪的不适、体重超重和自身患有的诸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慢性疾病等[7]。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胸部疼痛,且大都发作在夜间和静息时间,会在反复发作的频率下,出现疼痛逐步放射的趋势。同时在发作时,还会伴随有其他呼吸困难和呕吐反胃等症状。由于患者大都接受药物治疗,且不同的药物都存在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若用药不善,不仅不能控制好疾病的发作,反而会导致疾病加重[8]。尤其是服药后的不良事件,对于年龄大或存在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故临床在给药时,都需要按照药物的适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的基础情况来选择治疗药物[9-10]。氯吡格雷是该病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其治疗机制为,该药物作为一种受体P2Y12 拮抗剂,属于前体药物,可在人体的肝脏内的细胞色素酶的基础上,经过转化形成活性代谢产物,与血小板进行结合,抑制二磷酸腺苷介质的糖蛋白以及相关复合物的运动,以此来减慢血小板的集聚,达到治疗目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氯吡格雷的发挥需要在人体的肝脏组织上进行,有可能会导致其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并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11]。替格瑞洛作为近些年新增的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同样产生于P2Y12 之上,但需要指出的是,替格瑞洛是直接作用于该受体上,无需经过肝脏,这就使得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较安全[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亲环素A、核因子kB 和内皮细胞微粒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短轴缩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也和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的亲环素A 过高可提示斑块的不稳定性,可导致炎性因子的大量释放,同时刺激内皮细胞微粒,导致斑块脱落致使血管堵塞。核因子kB 可反应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较好的评估预后的价值。肿瘤坏死因子-α可反应机体的炎性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会加重心血管内皮的损伤。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减低可反应人体的凝血功能较差,纤维蛋白原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导致血栓的形成,并致使动脉粥样硬化[14-17]。

综上所述,在探究和分析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的具体治疗效果中,两者均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一定的治疗干预,可降低导致其疾病发作的相关因子。但替格瑞洛的药效更快,且更安全,不会让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十分明显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有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格瑞洛稳定型氯吡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