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进路的图谱及其启示

2024-01-04 11:48卢浩宇
关键词:中国式发文议题

卢浩宇 李 强

[提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推进国际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以数据库收录的篇名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期刊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趋势在学科广度与理论深度需进一步强化,研究力量上需在热点问题研究上要加大合作力度,研究视域上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未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应从构建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推动高校协同共治,治理能力与体系建设相联结;强化人的全面发展,启智润心与培根铸魂相契合等方面予以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我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需要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现代化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更深刻地领悟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着眼2035迈入教育强国的目标,势必带来高等教育领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印发,是贯彻落实“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2],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在面对世界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时,要尽快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以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

高等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对该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每年都有高水平学术会议对该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还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发展脉络的有效梳理,故文章拟对该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梳理研究发展现状,廓清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变动趋势,为后续研究及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探讨提供可借鉴的信息支撑,以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寻求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总库检索,为了更精准地查找到研究议题,将检索项按篇名定为“高等教育”并含“现代化”,时间范围选定为1981-2022年,检索时间为2023年1月5日,共检索到612篇论文。根据研究需要对初步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剔除英文文献、会议综述、书评等无效文献,获得500篇具有研究价值的样本文献。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选取的知识图谱研究工具为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陈超美博士和上海海事大学的李杰博士团队开发研制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基于JAVA平台的引文可视化分析应用软件[3]。

(三)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采用知识图谱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主要通过对核心期刊高产作者概述、期刊研究力量合作情况、载文关键词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等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情况进行探讨。

二、数据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趋势:快速增长且保持较高水平

为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年载文量趋势变动情况,运用Excel软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年载文量趋势变动情况进行统计。

由图1可知,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发文量呈递增趋势,尤其是2015年之后增幅显著,根据年发文走势图可将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99年,这一阶段发文量偏低,甚至有的年份没有相关议题论文发表;第二阶段为2000-2014年,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前一阶段增多,是前一阶段发文量的1.89倍;第三阶段为2015-2022年,从2015年开始发文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推进。如2015年1月,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与多部门联合印发《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其目的之一就在于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4]。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探索面向2035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行动方案与发展图景的研究也将受到学术界持续关注。

图1 期刊论文年发文量走势图

(二)期刊高产作者概述:团队协作与高质量并进

为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期刊论文高产作者构成情况,运用Excel软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期刊论文高产作者进行统计。

表1中的发文篇数阈值都大于3,基于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的界定,可以认定以上七位作者为高产作者。作者单位有高校和相关学会,说明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议题研究在各科研机构中都有持续关注。表1中文章发表时间集中在2017年前后,与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有密切关系。同时,发文期刊都是高水平的核心及以上期刊,该议题符合当前学界对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受到学界关注。

表1 高等教育现代化议题期刊高产作者情况

(三)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学者众多但合作较疏散

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论文研究作者整体情况,将从知网获取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网络类型功能区选择作者,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期刊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图2),包含各个作者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指标及网络属性等信息。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作者共现分析可以反映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情况。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合作情况,节点表示作者发文量情况[5],越大的节点对应发文量越多的作者。图2中有五个较大节点,分别对应杨小峻、瞿振元、刘凯、张继明、眭依凡五位作者,表明他们的发文量最高,属于核心作者,也是高产作者。图中有部分作者节点之间有连线,连线的粗细程度表明各节点作者之间合作的密切关系,连线越粗表明相互之间的合作越频繁。杨小峻、瞿振元、潘懋元等作者节点周边的连线较多,他们形成了核心作者群。特别是瞿振元,与11位来自全国科研院所的学者一起在中国高教研究杂志发表题为《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一文,其知网下载量已经高达7800多次。史静寰为论文的主要执笔者,瞿振元全程指导、参与文章的讨论和审定。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的连线(E)383条,节点(N)606个,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21,这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领域虽然作者数量很多但合作关系松散[6],大量研究者是独立发文且团体间网络离散,该议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即使有连线也更多的是两人合作,且合作者之间多以同事、导生关系为主。

(四)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研究力量相互独立偏多

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论文研究机构合作情况,将从知网获取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网络类型功能区选择机构,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期刊发文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图3)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图3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发文机构,圆圈大小表示对应机构发文量的多少[7],图中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机构对应的节点圆圈较大,表明发文量多。节点字体大小表示该节点在所有发文机构中的中心性,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等机构的中心性较大。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与疏密程度表示对应机构间的合作数量与紧密关系,图中机构之间合作最紧密的机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该机构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有紧密合作。同时,网络属性信息显示图中的网络密度(Density)仅为0.003,密度不高表明研究机构之间网络离散,该议题研究力量各自为阵较多。图中还有很多节点无任何连线,说明对应机构无任何合作关系,可能导致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议题的研究出现重复现象,分散了研究发展的合力。

(五)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维度和趋势比较聚焦

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论文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将从知网获取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网络类型功能区选择关键词。同时,鉴于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文献始于1981年,故设置时间跨度从1981至2022年,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图4)

图4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发文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利用期刊发文中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每篇期刊发文的关键词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该图谱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关键词为核心,全景式再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面貌,图中高等教育、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等词对应的圆圈较大,说明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中的关联性较大。同时,这些词中心性较强、对应的连线多且线条较粗,说明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中热点、前沿、焦点性的议题,逐渐成为该领域学者共识性术语和学术聚焦点,学术界对其长期关注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六)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主题与模式相对综合

为清晰的反映发文关键词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与研究领域的热点,需要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联系紧密的关键词会相对形成一个个小的团体,将小团体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出的每个主题进行详细论述,其团体的主题聚类就是团体中的关键词归纳总结的提炼。在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期刊发文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聚类后,生成了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图5)

图5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

图5为关键词聚类图谱,Modularity为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当Q>0.3时聚类显著。Mean Silhouette参数是用来评估网络同质性效果的,当Mean Silhouette>0.7时,聚类信度高。图5中的Q=0.8887,Q>0.3趋近于1,聚类显著。Mean Silhouette=0.8355,Mean Silhouette>0.7,聚类信度高[8]。图中有十八个聚类,分别用聚类标签#0、#1等表示,研究热点覆盖多个主题,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朝着维度交叉、领域扩展和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不仅有对发展理念的概述,如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对发展目标的定位,如教育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不仅有对国际经验的介绍,如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有对某些领域的思考,如成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信息技术、在校大学生等。不仅有对目标任务的阐述,如高等教育改革、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治理等,也有对发展路径的探索,如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人才培养等。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从被动到追赶,学科内涵不断丰富,为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七)前沿演进分析:随着政策调整不断递进变更

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论文研究关键词主题研究时间始末变动情况,具备突发性的节点通常会变成红色[9]。鉴于是突发性检测分析,一般年限越短热点越明晰,加之2023年的文献还较少,故设置时间跨度从2012至2022,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利用软件中Burstness功能来实现。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Top 28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关键词突发强度前28名概况)(图6)。

图6 关键词突显概况

从图6中看出,突显值(strength)最高的前五位关键词分别为治理体系(4.6234)、治理现代化(2.4722)、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2.3703)、“双一流”建设(1.911)和指标体系(1.8483),说明被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最高。同时,图中红色突显词的变动随着年代的变迁呈现阶梯式过渡下滑的趋势,且词与词之间的衔接有递进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布,认为我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10]。2018年“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2020年“治理现代化”两词开始突显,其突发强度排名前三位且延续至今,与《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后的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实施密切相关。伴随着2017年“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化国际化、中国特色背景下的治理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治理现代化相关议题成为了现今研究的重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夯实教育法治基石,以激发各方活力[11]。研究的内容随着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在强调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制度创新水平建设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研究结论

(一)研究趋势:学科广度与理论深度需进一步强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论文发文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向高等教育强国、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的有效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这凸显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凸显了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先导性作用。该议题涵盖了包括高等教育的机构、政策、课程设计、评估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在实践高等教育时,需要综合运用诸如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体系帮助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学科广度提供了多个角度和视角来理解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问题,而理论深度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概念工具来分析和解释这些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更加深入和有效地进行。

(二)研究力量:在热点问题研究上要加大合作力度

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议题期刊论文研究力量主要覆盖期刊、作者和研究机构等核心指标,它们能够反映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程度。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可以发现期刊论文发文作者众多,有一定的群体规模,作者来源超越了高等院校,且有部分学术机构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广大学者们积极倡导对该议题的长期持续关注。检索中,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议题的高产期刊排名靠前的是专门以研究高等教育为主的核心期刊,且期刊类别主要是以教育学类为主。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大部分期刊对国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引介较少,国际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发现学者之间的合作比较匮乏,即使有合作也多半局限在同事、导生关系之间,可能导致同一研究议题重复众多,没有结合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来看,单位覆盖面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有利于该议题的实践探索,提升研究水平。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各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相类似,分散了研究的合力。基于此,需要打通各研究力量合作交流的主渠道,各研究机构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视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通过期刊发文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朝着维度交叉、领域扩展和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研究者需要在不同维度上进行交叉研究,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融合。同时,研究者也需要深入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以全面了解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当前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热点不断出现,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教育现代化2035、治理范式转型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概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发展路径的探索等方面,旨在发挥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高位引领作用。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既要立足新起点,又要从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提质赋能;既要彰显新担当,又要从依赖人口红利转为依靠人才红利;既要探索新路子,又要从基础性点面布局转向综合化全域提升。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从被动到追赶,学科内涵不断丰富,为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四、研究启示

(一)构建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合

通过研究趋势分析发现,随着相关文件颁布,在高等教育结构和高等教育布局优化上、在高等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上、在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需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方案予以支撑。政策的陆续出台,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在学科广度和理论深度上将进一步强化,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旨归为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在增强制度自信上提供了引领。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保障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并且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也需要有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学科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学科建设和制度自信也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也需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坚定自身发展的制度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3]。高校的核心组织结构是以学科建制为基础的,要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其学科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以一流学科涵育一流人才。同时,高等教育研究强化学科综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系列政策的研究,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合理的学科组织,高校学科建设要主动顺应国家战略和地方行业发展要求,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高校专业布局,从学科知识逻辑和政府主导的政治逻辑转向学科和市场的双轨逻辑[14]。将基础学科做强,以此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协同发展,强化学科高点;将新兴学科做精,以此辐射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扶持学科增长点;将交叉学科做实,以此激发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的综合创新动能,培育学科重点。针对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问题以推进学科发展,开辟学科发展新赛道,以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结合为突破口,将院校科研布局、人才队伍流动与优势学科引领之间的关系整合起来,形成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跨区域学科组织命运共同体。此外,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其建设的周期和难度势必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他们需要长期致力于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议题的专注。当前,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师科研项目团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加强科研课题研究对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观照,强化“产学研”融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和地区经济社会建设需求,鼓励结合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现实性问题积极大胆探索。将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与学术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组建项目团队共同研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议题,促使教师个体丰富知识体系、更新知识结构,教师团队调动群体活力、创新策略方案。

(二)推动高校协同共治,治理能力与体系建设相联结

通过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分析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在强调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制度创新水平建设的同时,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化使得研究热点不断转换,顺应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不断加剧教育和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需要中国自主培养更高素质的卓越创新人才[15]。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指向为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高校协同共治提出了要求。当前,群众对享有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凸显,治理发展性贫困需要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来实现,管理机构通过提升治理能力、加强民主参与、完善监督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治理环境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个体发展能力,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16]。坚持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理念现代化是前提,内容现代化是核心,手段现代化是载体,治理现代化是支撑[17]。将高等教育现代化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理念、内容、手段、治理为总抓手,立足于人的发展的现代化以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取决于政治的现代化以强化教育治理现代化。而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理想是构建中国模式,将研究重心下移到实践层面,关注到大学战略规划、高校绩效管理、教师专业素养、学生主体地位、协同治理等高等教育基础层面的现代化问题上。通过探索实践其结果可以反映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理念的修正,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模式化、程序化的执行规范。与此同时,可能带来工具理性支配下的高等教育过程变成了通过冰冷的模具铸造工具的过程[18],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进程中应尊重个体人的发展规律,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将“工具价值”与“人文情怀”整合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在实践探索中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诸多评价子系统,涉及的面很广泛,只有将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构建能够反映各省、各类型高校,甚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标体系将是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新取向,也是强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但要避免数据中心,事实边缘;格式中心,思想边缘的“统计主义”倾向[19]。反倒没有实现其为高等教育提供科学“证据”、帮助科学决策的理想,冲击了原来理论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0]。基于此,从宏大的思辨性理论阐述到微观的调查性实证研究,其研究方法的迁移与丰富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范式转型的现实需求。

(三)强化人的全面发展,启智润心与培根铸魂相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指向表明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在为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导向。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支撑。物质文明提供了保障,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则是推动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使人们更加关注道德、文化和人性价值,促进个体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1],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彰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系列务实举措相继印发出台,将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学科研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强化立德树人指标和制度建设,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22]。尤其是增设了审核立德树人的负面清单,重点核查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责任是否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是否达标等。将立德树人的成效这项软指标变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情况的硬标准[23]。审核评估很大的一部分就是立德树人的指标,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严守师德底线与坚持思想引领并重,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环境。政策宗旨围绕“两个一百年”与“两个大计”奋斗目标,凸显“人民至上”与“立德树人”理念追求,体现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政治维度与经济维度的根本任务,以人的现代化反哺支撑政治和经济维度[24]。在价值维度上的创新着眼于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维理念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现代化人才。

猜你喜欢
中国式发文议题
中国式民主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中国式失败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