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灵君
【摘 要】钢琴曲《音诗》(又名《哈尼情歌》)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张朝的作品,在业界享盛誉。在其创作过程中,张朝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巧,又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是“中西融合”的典范之作。本文梳理了张朝的成长经历和《音诗》的创作背景,重点分析了《音诗》的艺术特色,并且从速度与力度、踏板的使用以及情绪与音色的把控三个方面,全面解析了《音诗》的演奏技巧,从而使大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该作品的内涵及其所具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张朝 钢琴曲 《音诗》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9-0116-06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重视与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钢琴在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青年钢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长涌现,创作出了许多优质、知名的钢琴曲目。张朝就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钢琴家之一,他在中国钢琴音乐界颇具影响力,其钢琴曲《音诗》在业界享有盛誉。《音诗》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民族音乐改钢琴曲”的做法,改用“中西融合”的方法进行创作,即采用西方成熟的作曲技巧,同时融入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得整首曲子既有鲜明的钢琴特征,又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
从小生活在云南的张朝,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创作阅历,他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与西方演奏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改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音诗》是张朝在其父亲张难创作的小提琴曲《哈尼情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其中表达了张朝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这也正是《音诗》富有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解读张朝《音诗》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以及创作技巧,来探究其所表现出来的超高艺术特征、分析其弹奏技巧。
一、《音诗》的创作背景
(一)张朝简介
张朝,云南彝族人,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其父张难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作曲家。张朝受父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5岁开始,张朝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各种乐器,并学会了作曲。特别是在他完成学业后,对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十分感兴趣,怀着一腔热血深入基层,一待就是数十年。当地丰富的民歌、淳朴的自然民族风情,给了张朝丰富的音乐养分,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张朝对作曲的研究更加深入,创作出许多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张朝的创作风格本真、淳朴、自然,富有个性。他善于观察世间万物,善于深度思考大自然,他的许多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张朝对民族音乐更是热衷,各地的民族音乐都十分了解,在许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张朝在探索民族音乐与西方钢琴创作融合时,通过钢琴将悠远古老的中华文化和丰富意趣的民族风情表现出来,将民族性与个性的结合发挥到极致。其作品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清新自然。不仅如此,张朝在其他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他在音乐剧、舞台剧、影视剧等领域,都展现了超高的音乐创作水准。可以说,张朝是一位十分优秀且涉猎广泛的作曲家。本文研究的《音诗》便是张朝的代表作之一。
(二)张朝钢琴曲《音诗》的创作背景
钢琴曲《音诗》收录于《中国旋律》,是张朝钢琴曲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钢琴音乐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音诗》是张朝改编其父亲的小提琴曲《哈尼情歌》而得来,是为了表达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父亲的追思与纪念,因此《音诗》又名《哈尼情歌》。张朝改编创作的这首曲子是对其父亲过往生活和个人经历的艺术化总结,其中倾注了他丰富且深刻的情感,里面所蕴含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国情怀让人感动。《音诗》这首曲子具有典型的哈尼族音乐特征,将哈尼族古朴纯真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音乐旋律融入其中,劳动、爱情、民族文化的主题被表现出来,张朝在此基础上结合钢琴的特征进行了改良创作。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少数民族趣味生活的场景图,音乐自然纯粹,展现了张朝对于家乡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父亲的敬意。
哈尼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人民性格豪爽、能歌善舞,这里民风淳朴、民歌丰富,是云南省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出生在云南的张朝,在这片土地上汲取了大量的音乐养料。云南生机勃勃、原生态情感表达的民族音乐不断洗礼着张朝,给了他许多创作的灵感,对其音乐启蒙和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诗》中所涉及的民歌便是来源于哈尼山歌中的一种,是一种在山野中即兴演唱的哈尼民歌,曲调优美、旋律动人。张朝创作的钢琴曲《音诗》在原小提琴曲《哈尼情歌》的基础上,融入了哈尼音乐的特点,展现了云南地区的风貌,刻画出诗的意境。不仅如此,在张朝所创作的诸多钢琴曲中,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创作背景奠定了张朝钢琴曲《音诗》的“底色”,而这也是探究《音诗》艺术特色的基础。
二、《音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西方作曲“搭台”,民族音调“唱戏”
在钢琴进入中国的早期,它只是作为一种“乐器”存在于中国,并没有达到“创作”的层面。一些钢琴作品也只是在原有的“音乐素材”上进行整编,将其他乐器的曲子变成钢琴的曲子,可以说只是简单的素材改编或者堆积。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钢琴才被重视起来并有了更好的发展。此时人们更加注重钢琴作曲、演奏的技巧,其内容也不再是简单地采用民歌加以创作,而是对“钢琴创作”有了更加深远的理解,其作品既能展现出西方作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和深刻内涵。张朝正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钢琴家,其创作的《音诗》便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这首曲子既有民族化风格,又在作曲技法上打破了传统的禁锢,达到了西方作曲“搭台”、民族音调“唱戏”的效果。
《音诗》的曲式结构呈现三段式,即A(呈示段)、B(中段)和C(再现段),共计57个小节。呈示段部分1~13小节,中段部分14~42小节,再现段部分43~57小节。曲式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奏曲特征,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许多差异。呈示段是曲子的开端,张朝在呈示段应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五声调式,主题旋律十分突出,悠扬动听,婉转优美。第1节A-E-C-D的四个短音,构成了整个乐曲的动机,贯穿整首曲子。第2小节,可以看作是第1小节的逆行,第3小节则是采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在后续的6小节、7小节均有体现,如此构成整个呈示段。呈示段的主题在中段得以保留,但调性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原有的降A羽调式变为降A徵调式,让曲子变得更加轻快明朗。整首钢琴曲,调式变化比较频繁,力度逐渐递增,旋律则是由单音、双音、和弦的模式进行变化。14~17小节是中段的开端,开端即进入曲子的高潮,直奔主题将曲子想要表达的场景给表现出来,将整首曲子的曲调推向高潮。18~22小节则是将呈示段进行了再现,4~5小节和6~7小节,在18~22小节里都有出现。中段31~42小节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这一段结构恢宏、气势磅礴、张弛有度。再现段43~57小节同样沿用了呈示段的主题,在这里音乐织体发生了改变,使用分解和弦声部保持的手法,让此段曲子能够呼应主题,并且具备较强的和声效果。速度由快逐渐减缓,力度由强逐渐减弱,所表达的情绪也由激动慢慢转为平静。43~47小节所采取的6连音模式,是歌曲高声部的集中展示。43~46小节的分解和弦形式颇具特色。48、49 小节是华彩乐章,将整个乐曲的丰富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让人感觉余味绵长、回味无穷。
在《音诗》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民歌线性律动、民歌音乐节奏和和声织体等,使得整个钢琴曲的民族色彩更加浓厚。云南音乐包容性强,有热烈奔放的一面,也有婉转柔情的一面。《音诗》这首钢琴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阿茨”的演唱形式,将民歌的线性旋律融入进去,借鉴了哈尼族民歌、舞蹈和乐曲,整个曲子音程音域跨度之大、表现力之强、情感之浓厚,总体都是比较罕见的。在曲调上,《音诗》应用了中国传统民族调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音乐节奏具有散、慢、快的特点。《音诗》以传统的五声调的A羽调为主,在演出时会发生多次变化,转为降A微调式和升G羽调式,且在不断的变化中会带有偏音,来装饰辅助曲子,整首曲子的音感更加自然流畅,叙述性和感染性较强,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声织体上采用了传统的“鱼咬尾”“同头换尾”和“同尾换头”,让《音诗》乐曲更加细腻顺滑并环环相扣更加紧密。
(二)寄情于曲回味悠长,地域民族风情浓厚
《音诗》是张朝改编父亲张难的《哈尼情歌》,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两代人的音乐传递”,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听众的喜爱,与张朝在曲子里寄托的情感有很大关系。聆听曲子,听众仿佛在听故事,仿佛置身于云南山寨之中,听着民歌看着风景,一幅幅画面在脑海里出现……张朝在《音诗》的创作上,寄托了很深的情感,融入了较为浓厚的民族风情,也是这首曲子艺术特征的重要表现。
无论是张朝还是张朝的父亲,都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着颇深的渊源。对《音诗》创作进行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首曲子的根在哈尼族的民族乐曲里。早年间张难移居云南,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对这一带的民族风土人情十分了解。《哈尼情歌》所表现的内容,是哈尼族青年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张难借用小提琴将哈尼族、彝族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创作而成。寄情于曲,整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深意长。张朝对父亲的小提琴曲《哈尼情歌》进行再创造,在原有情感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正如张朝所说的那样:“我改编父亲的这首作品,凝聚一个‘情字,里面融汇了亲情、友情、爱情和父辈们为理想而奋斗献身的家国情怀。云南地区风貌独特,遍布高山湖泊、气象变化万千,有‘音画之壮美。《诗画》采用了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彝族音乐的音调,以多种手法进行发挥,刻画了一种‘诗的情境,起伏跌宕的旋律如同在山间行走,站在高山之巅放声歌唱,在绚丽斑斓的色彩背后还有一种苍凉感,用‘音诗二字来表达曲中所含寓意最为恰当。”
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十分热爱音乐和唱歌。民族音乐主要分三类,即民歌、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民歌在哈尼族音乐中种类最多、地位最为重要,主要的种类有两种:“哈巴”和“阿茨”。“哈巴”是较为传统的歌曲,常出现在民族节日、喜庆祭祀、婚丧嫁娶等场合,其歌曲的形式比較固定,多由村寨里的年龄较大的老人来演唱,曲调庄严肃穆、低沉委婉,十分动听。“哈巴”在演唱时,需要先由一个人来唱引子,唱完引子之后转入主调,再唱一小段之后,周围的群众开始接副歌唱。“哈巴”的曲子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各种事物各种题材应有尽有,曲子内容的自由度比较高。“阿茨”则主要由青年人来演唱,是哈尼族的“情歌”总称,由青年男女在山野之间以对答的方式进行歌唱,以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感,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情”“玩耍”等。“阿茨”的声调十分粗犷豪放、嘹亮高亢,在山谷之间反复回响。或者,在情人聚会时也会唱“阿茨”,但是这时候的曲调会变得轻柔婉转、娓娓动听,以此来表达青年人之间含羞的情感。
(三)风格多变的和声技法,诠释音画性与意境美
《音诗》这首曲子里除了有丰富的情感,还有云南的高山、湖泊和梯田这样的大美秀丽风光。响亮丰富的钢琴音让这些风景变得更加宽广壮丽,让人听了仿佛置身其中,山川风光尽收眼底。而这种效果的出现,与其风格多变的和声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得整个曲子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音诗》的旋律丰富、变化频繁,整首曲子起伏跌宕,不同段落织体特征不同,创作手法有差异。这首曲子的感情是饱满丰富的,因为其在创作的时候加入了较多的和声变化。为了将情感表达得更加饱满,在曲子渐缓的过程中,分解和弦织体重新组合,其他声部也有相应配合,共同烘托情绪表达情感。基于哈尼民歌的基调,《音诗》的高声部旋律明朗,需要和弦来保障其曲子声调清晰明亮。二声部音色宽厚,在弹奏时要保障曲子的流畅度,需要控制好手腕平移。低声部是曲子的伴奏,稳定性强,织体音色比较饱满。中低音在曲子的旋律中属于烘托角色,需要控制好力度,让高声部有更好的音色。
如此丰富的和声技法,是为了带领听众走进故事里,走进山水画里。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如果能够达到“通感”则表示作品上了意境。对于《音诗》这首钢琴曲来说,作者通过“声音”让听众的脑海里有了“画面”,让“声音”给听众讲故事,这些就体现出作品的“音画性”与“意境美”。张朝的《音诗》创作抓住融情入景、以景传情、借物抒情、托物抒情的特点,试图用音乐描绘诗境一般的画面和情感,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画面感,那种“听曲现画”的中国式意境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首尾两段旋律属于阴柔意境,意蕴悠长、格调高远,中段部分属于阳刚意境,具有气势雄浑、空间广阔的审美特征。
三、张朝钢琴曲《音诗》的演奏技巧分析
张朝钢琴作品《音诗》在创作上独具匠心、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利用成熟的西方作曲技法,结合中国传统民歌调式,民族韵味鲜明。除此之外,在演奏技法上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演奏丰富多变、富有创造。演奏者必须拥有出色的音色处理能力、音乐感知力与审美创造力,才能够将这首曲子完美地演绎出来。对演奏技巧分析,有利于人们对曲子了解和学习,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在演奏技巧上,这首曲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速度与力度、踏板的使用和情绪与音色的把控,下文将一一解析。
(一)速度与力度
《音诗》的节奏变化丰富,旋律起伏跌宕,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很好地控制演奏的速度与力度,才能够将整首曲子的表现力发挥出来。在演奏技巧上,速度与力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弹奏这首曲子的基础。
速度:首先,整首曲子在速度上有两种形式:行板和慢板。呈示段部分属于曲子的开端,层层推进,慢慢起高,曲子呈现缓慢向上的趋势。这部分通常用来讲述故事,用于凸显整首曲子的主题,这部分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于散漫,要足够有活力和足够灵活,因此,在这部分需要使用行板。其次,在中段部分速度会发生多次变化。在中段的开头部分,保持曲子原有的速度,随后需要逐渐加快。在中段第28小节之后,曲子的速度逐渐发生变化,曲子调性逐步升高、速度也逐步加快。27~30小节渐快转渐慢,31~37小节速度转为原速,紧接着又逐步加速。在38~42小节中,曲子结构会变得较为复杂,节奏自由装饰音较多。在42小节之后,曲子速度再次转入渐慢,与下段进行衔接。最后,再现段部分,慢板开端逐渐进入平静,最后落在和弦中。在49小节的位置,需要加速,经过华彩乐句之后,逐渐恢复至慢板,后速度自由并且逐步放缓减慢。
力度:力度与速度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变化的时段大致相同。首先,在呈示段部分其曲子的速度是一个渐强的过程,缓慢向上逐渐升高。第1小节在力度上需要弱处理,直至第3小节进行短暂的停顿,之后力度逐渐加强,从而推动曲子的发展。在此变化过程中,力度的强弱要依据曲子的速度、起伏进行调整。曲子的27~30小节属于曲子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曲子速度逐步升高,弹奏的力度也逐步加强,同时还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在34小节之后,曲子进入高潮,气势磅礴,此时要使用较强力度的三连音来凸显表现。37小节在曲子里起到一个纽带作用,连接乐句推动曲子发展。39~42小节之间,是一个力度渐强的过程,和弦随之也渐强,将曲子逐步推向第二次高潮。42小节正式进入曲子的第二次高潮,这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高潮的重复,力度与34小节后的高潮力度一样。高潮过后,逐渐减缓力度,直至与下一小节相连接。再现部分,曲子的力度变化整体趋势是由弱变强,利用弱音踏板进行渐弱处理,曲子逐渐趋于宁静直至结束。
(二)踏板的使用
踏板是钢琴演奏的重要部分,演奏者通过灵活使用踏板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塑造鲜活的音乐形象,突出和声的色彩变化。在钢琴弹奏中,踏板又分左踏板与右踏板,它们有着各自的功能。左踏板减弱音量,修饰音色;右踏板增强节奏,加强连贯性。《音诗》在演奏中,踏板在不同阶段起到不同作用,用法也略有不同。下面将从呈示段、中段和再现段这三个部分来讲述踏板的使用技巧。
呈示段部分,主题旋律在这里形成,因此正确地使用踏板十分重要。踏板并不做单独使用,并非全程都需要使用踏板,它的出现主要用于辅助琴键的弹奏,通过弱音强音来修饰润色琴音,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当和弦出现时,需要使用踏板进行音节转换。在呈示段第1小节第4拍的部分出现了第一个和弦,用踏板来辅助音节进行快速转换。除此之外,在分解和弦时踏板的作用也比较重要,在演奏时一些关键位置必须有踏板的存在。
在中段部分的第14小节,出现了“pp”,这时候就需要弱音踏板的出现来润色这一小段的音色,使得曲子变得更加悠扬绵长,表达哈尼族山间民歌的特征。在17小节,需要配合模拟复调使用弱音踏板,以达到保障弹奏空间及音色的把控。
再现段部分,乐曲中所表达的情绪也由高昂逐渐转为平静,这时使用踏板需要轻踏,以免影响曲子的音色。在51小节的位置,可以使用左踏板。踏板虽然是一个辅助性的存在,但是对于踏板的使用其实比较严格,使用不当会影响整首曲子的调性与节奏。
(三)情绪与音色的把控
张朝在《音诗》里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和声色彩和音乐织体来表达这些情感。传统民歌曲调悠长,而钢琴这种乐器缺乏这种声音的延续性,因此在“中西合璧”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恰当的方式进行弹奏,准确地把控钢琴曲的情绪音色,从而展现出作品的正确情绪,弹奏出准确的音色。
呈示段第1小节是整个乐曲的开端,要呈现出整首曲子的主题和基调,在弹奏时要慢下键,通过手臂力量带动指尖进行弹奏,并且紧随旋律变化移动手腕,并且力度不宜过大。在第4小节之后,力度需要逐步加强,注意和声表现,要用三指或四指演奏的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在第8小节结束之后,此时的情感饱满流畅,需要演奏者左右手交替进行,手腕力量要更加自然。在第14小节以后,乐曲色彩更加明朗,需要手腕松弛、旋律声部清晰明朗。曲子在27小节之后进入第一次高潮,此时氛围的渲染与情绪的表达极为重要,这部分应当加强主题旋律为高潮的来临奠定基础。在31小节之后,和弦的气势逐步凸显出来,这时需要把曲子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豪爽气势表现出来,需要注意弹奏琴音的音色丰满度与节奏的连贯性。43小节之后,曲子的主题旋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需要表现出一种神秘感,需要弹奏者通过八度滑音的方式来体现节奏的神秘性。在50小节之后,曲子的声音需要更加有灵气和空间感,需要弹奏者足够放松,让乐曲的弹奏更加轻快有灵性。在这一时段,需要演奏者双手交叉演奏,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熟练程度,必须有很好的连贯性,才能够把曲子里的情感情绪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结语
钢琴作为一个舶来品,若要在中国发光,就必须“生根发芽”——要有中华民族元素,才是它的灵魂所在。而中国民族音乐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张朝恰恰具备这两个特征。他对发扬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极大热忱,一直希望能够创作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得益于父亲张难的熏陶,张朝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學习各种乐器,有着十分扎实的西方钢琴创作功底。张朝在钢琴创作民族音乐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将民族音乐和西方钢琴作曲巧妙融合,将民族音乐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创作出有民族灵魂的中国钢琴音乐;其作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中国特色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余雪儿.以中国钢琴作品《音诗》为例分析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评鉴,2021(13):75-77.
[2]董尔鹏.钢琴曲《音诗》的演奏风格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7年.
[3]李欣.张朝钢琴曲《音诗》的演奏技巧探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20年.
[4]王欢.张朝钢琴曲《哈尼情歌》演奏要点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年.
[5]赵莹.张朝钢琴曲《音诗》的作品分析及演奏处理[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