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薇
【摘 要】壮族扁担舞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內涵,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和关注。本文综合了国内和国外关于壮族扁担舞传承、创编与研究成果,以此推动对壮族扁担舞的全面理解,促进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社会和谐的实现。而在全球化时代,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创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经验。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扁担舞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促进文化创新与保护的平衡,从而推动这一珍贵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壮族 扁担舞 传承与创编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9-0098-06
在漫长的岁月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化石”,被认为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多年以来,国内兴起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潮,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以确保这一珍贵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广西是全球水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当地人称其“那”文化(“那”为壮语,汉语意为“田、水稻”),有关“那”文化劳动的“挑扁担”,在2008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桂中和桂西一带很受欢迎。本文主要对壮族扁担舞进行研究,并对其传承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壮族扁担舞的起源和发展
(一)壮族扁担舞的起源
扁担舞是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的一种民间舞蹈,被称为“挑担”,这是由于其用扁担当工具,也是用来打拍子的。扁担舞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相传源于唐朝的“舂堂舞”,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中说:“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成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粮稻,敲嗑槽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试把古代的迎春舞和现在的扁担舞进行比较,即可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表现劳动生产的,除了手中的工具不同以外,形态大致相同,那就是用“杵”(舂米木)敲打木制的罐子。而后期的挑杆舞则改为挑杆捶打木凳,不过,音响效果也很强,不管是鼓声还是鼓槌,都能“闻于数里”。由此可以推断,“扁担舞”极有可能是源于远古的“舂堂舞”,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扁担舞的演出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地点设在村口的晒谷场。表演者有4人、6人、10人、20人,多数为女性,且呈双数表演。在登台演出时,每个人都手持一条扁担,面对面站立,围绕一条一丈多长、一尺宽的木槽或凳子,他们一边哼唱,一边不断击打,并模仿农业动作等各种姿态,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舞蹈演员有时是二人一组,有时是四人交错,扁担舞的多样性和韵律性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它不仅仅是日常劳作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音乐性和舞蹈性的表演形式。有时,多人一组的协同表演让观众沉浸于动作的轻重、强弱、快慢之中。在这个表演中,动作错落有致,轻重分明,刚劲有力,这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使扁担舞独具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方,扁担不再仅仅作为工具使用,也不再需要杵,已经演变为一种具有音乐和节奏特点的表演艺术,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着地方文化的精髓。
(二)壮族扁担舞的发展
壮族扁担舞作为中国壮族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发展脉络清晰,也反映了壮族社会的演变和文化传承。这一舞蹈形式自古以来一直扎根于壮族社区,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迎接重要节庆,以及表达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扁担舞在壮族社区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深远影响。扁担舞起源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的土地耕作和庆祝仪式,这种舞蹈通常以农耕文化为基础,通过模拟种植、耕作、收获等农事活动的舞蹈动作,表达人们对自然丰收和生活幸福的向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扁担舞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多样的形式,且在其中融入不同地区和社群的特色。在现代社会中,扁担舞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冲击。然而,壮族社区对扁担舞的传承和弘扬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许多壮族青年和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扁担舞的学习和传承,通过舞蹈比赛、文化节庆、演出等方式,将这一传统文化传递给新一代。扁担舞的发展不仅是舞蹈形式的传承,而且涵盖了文化的传承和社区凝聚力,不仅在庆典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壮族人民文化认同的象征之一。因此,扁担舞的发展对于壮族社会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同时也给外界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欣赏壮族文化的窗口。在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发展扁担舞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更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二、壮族扁担舞的特征
(一)地域性
壮族山高路陡,路难走,因此,扁担就成为壮族男女老幼都要用来挑东西、打猎用的用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产、生活用品。而扁担舞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也是壮族的一种民俗舞蹈。因其所需器械较少,运动形式多样,同时具有刚柔结合的特点,因此,可大可小,易于开展,也能有效锻炼身体。在山中赶圩的道路上,乡亲们走得累了,就把身上的担子放下来,互相挑着,这样的挑担都是临时起意,玩得尽兴才会散开。
(二)群众性
由于没有场地设备限制,加上壮族家庭家家户户都有挑杆,因此,扁担舞在当地非常流行,从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到六七岁的少女,无一不会跳。由于这项运动技术简便、容易掌握、人人都可参与,所以在壮族农村,从初一到元宵节,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或是村口的晒谷场上,放上板凳,扛着扁担,三五成群地跳着欢快的舞蹈,响亮的扁担声响彻整个村子。
(三)主题性
壮族“扁担舞”起源于舂米的生产生活,由“舂米舞”演变成以挑担打板凳、边唱边跳的形式,挑杆舞的传统程序按照壮族的生产流程进行编排,其形式包括“打春堂”“全家乐”“大团圆”“庆丰收”等。从挑担的整个过程来看,其行事线可以划分为“分假”,也就是“插秧”;之后是“分水”,也就是上田,取水灌溉;再进行“拙厚”,也就是收割、打谷;最后,“敦厚”者,即纳谷之春。同时用美术的方式,展示从播种到收获舂米的全过程。扁担舞的舞蹈词汇蕴含着浓郁的农业文化气息,其舞蹈形态和当地农业的生产劳动有紧密联系,用一种非常富有艺术感的劳动化和生活化的动作表现出来,将欢庆过去一年的丰收,以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多样性
壮族扁担舞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多彩多姿的舞蹈形式,主要以生动展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为特点,同时巧妙地融入许多幽默元素。而在这一舞蹈中,动作的表现主要侧重于双手和腕部的动态,舞者需要握住鲜艳多彩的挑杆,通过上下翻飞、左右摇摆等各种巧妙的动作,在锣鼓的音乐声中,展现栩栩如生的劳动场景。另外,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女舞者舞姿轻盈,身段婀娜,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生活画面,给观众带来生动、有趣的表演。
(五)非遗性
壮族扁担舞是一种传承于口头文化的民族舞蹈,凸显了无形文化遗产的鲜明特色。在这一舞蹈形式中,挑杆的节奏和拍子传承自壮族的祖辈和前辈,代代相传。壮族中的有些孩子在年幼时,就开始跟随成年人欣赏壮族的扁担舞,而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熏陶,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接受过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从而将其传承给后代。这种传承方式代代相传,也成为壮族文化宝贵的口头遗产。
(六)原生态性
壮族的扁担舞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民族舞蹈,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性。壮族扁担舞所用的道具是壮族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所用的扁担、板凳等,而在壮族扁担舞中,人们穿的服装多为壮族的传统服装,也就是蓝边开襟式唐服、蓝唐氏裤子、黑挂颈围兜、五颜六色的花巾、黑布鞋等,极具壮族文化特色。
三、扁担舞的演出表现
(一)舞蹈动作
壮族扁担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舞蹈动作,这些动作能生动地反映出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舞者手持扁担,以一系列饱含生气的动作来模仿农耕过程,包括模拟犁地、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这些动作通常伴随着起伏、旋转、跳跃等富有节奏感的动作。而舞者的身体语言充分传达了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呈现出一种与大自然和土地之间和谐互动的精妙表达,这种舞蹈形式会通过生动的动作,深刻诠释壮族文化中对土地和自然界的尊重,以及人与环境之间亲密的关系。
(二)舞蹈编排
扁担舞的舞蹈编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通过舞蹈来传达独特的情感或讲述特定的故事情节,通常涵盖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这些动作有机组合在一起,能呈现出连贯且有力的表演。舞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在编排中非常关键,有助于创造出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舞蹈。同时扁担舞的编排不仅仅是技巧和节奏的呈现,还是文化传统的生动展示,常常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因此,每个舞蹈编排都具有独有的特征,能突出文化元素,传递故事情节或强调特定主题,从而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扁担舞所代表的文化世界。这种深刻的舞蹈编排是扁担舞的关键组成部分,也赋予这一表演形式深层意义和吸引力。
(三)服饰道具
扁担舞的演出场面总是随着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道具,这些元素共同展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效果,同时深刻传达着文化的精髓。舞者通常身着传统的壮族服装,以鲜艳的色彩和精心绣制的花纹而闻名,能充分反映出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这些服饰随着舞者的身体翩翩起舞,为观众带来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同时凸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扁担舞中的扁担本身也经过精心的装饰,上面常常悬挂着鲜花、多彩的彩带、灯笼等装饰物,使得扁担成为舞台上的闪闪发光之物。这些道具不仅为舞蹈增色添彩,而且可以创造出具有浓厚文化传统和节庆氛围的表演场景。通过这些服饰和道具的精心设计和使用,扁担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大展示,能引导观众深入探索壮族文化的多彩和丰富内涵。
(四)幽默元素
在扁担舞中,幽默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元素,能给观众带来欢乐。这种幽默的表现方式包括令人捧腹大笑的互动情节、夸张而滑稽的面部表情,以及满场飞舞的夸张动作。将这些元素融入表演中,不仅能为扁担舞增色不少,而且可以让观众陶醉其中,笑声连连。通过这些幽默元素,扁担舞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也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享受其中的欢乐。
(五)音乐伴奏和歌曲
扁担舞的表演往往会伴随着精心挑选的音乐伴奏和歌曲,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舞蹈的情感表达,也深刻地传递了文化内涵。音乐通常由传统乐器演奏,包括悠扬的笛子、充满情感的二胡、鼓点的锣鼓等。这些乐器的和谐演奏与舞者的舞蹈动作密切配合,创造出令人陶醉的整体节奏感。音乐通过独特的旋律和韵律,与舞蹈动作相互交织,有助于加强舞蹈表演的情感共鸣。同时,歌曲的歌词也非常重要,常常反映了农耕生活、自然景观、壮族文化等主题,这些歌词也为观众提供一个更深入理解扁担舞代表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机会。该歌曲不仅是音乐伴奏的补充,而且是文化内涵的丰富表现,为扁担舞的演出注入情感和文化的深度。因此,音乐伴奏和歌曲的和谐配合能让扁担舞成为一次既感性又文化丰富的表演体验。
四、扁担舞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地区差异
地区差异是扁担舞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差异包括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音乐伴奏、服饰等方面的变化,这给传统扁担舞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在尊重和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确保整体文化传统的连贯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精心衡和协调,确保不同地区的扁担舞都能在传承过程中保持其文化传统的根本性,同时允许地方差异存在。
(二)文化传承比较困难
传承扁担舞的传统方式,如,口头传授和师徒制度,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威胁着扁担舞传承的连贯性。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传承制度,吸引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关键的任务。而保护和传承扁担舞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创新方法,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保持传统的核心价值。
(三)缺乏资源和资金
扁担舞的传承和演出的成功依赖于充足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包括场地租赁、音乐伴奏的准备、精美的服饰和道具等。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传统文化表演项目在获得经济支持方面面临困难。这种资源和资金的短缺对扁担舞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限制,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流失和衰退。因此,需要解决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确保传统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而维持和支持扁担舞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文化机构的共同努力,从而确保其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五、扁担舞传承和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只要保存好自己的文化,就有了自己的“根”,这个国家就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的劳动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劳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而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舞蹈,其形态观念也在不断发展,这和民间扁担队的年龄分层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新一代青年缺乏传统的工作经验,很难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简单的挑担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娱乐需求,村子里的挑担队伍很少有青壮年。中年人要么在外面工作,要么就是打牌、下棋,只有很少的中年人,老年人最多。特别是白山老年扁担队,大多以45—68岁为主,很多年轻人只有在表演和节日时,他们才会参加扁担舞训练。
而扁担舞是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从扁担舞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可以看到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坚韧精神;从多人打击扁担舞时发出的清脆悦耳声音,强劲明快的节奏感,直接反映了壮族人的和谐精神,以及各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同时壮族世代以挑担为载体,在特殊的生活条件下,将自己的精神和智慧传承下来。在新世纪的浪潮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日益淡薄,而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日渐淡薄。在这样的前提下,都需要政府加强對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民众对文化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保存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二)重视民间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家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最直接传承者,作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在维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承担了直接的责任,也对非遗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国家应该制定政策,并提供更多的支持,以鼓励和帮助这些传承人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广西壮族扁担舞的发展状况有所改善,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政府对传承人的相关政策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马山县的扁担团,由于长时间挑担,其舞具常有破损,演员本身的收入也不高,因此,需要更换道具,这也是一件很大的事。在此背景下,政府能否考虑加大对民间艺术家的财政资助,或者视演出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从义务的角度来说,政府还应该时常组织民间艺术人进行演出,邀请传承者定期开展相关文化教育活动。另外,还可以强化制度保障,以此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举办跨地区的扁担舞文化交流活动,将不同地区的扁担舞团体汇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各自的经验、艺术、文化传统,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能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而且能有效扩大扁担舞的传承网络,让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保留。在这些文化交流中,不同地区的扁担舞形式有机会相互交流和影响,从而丰富其表现形式。这种互相学习和互动为扁担舞注入新的创意和元素,有助于促使其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另外,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传承多样性,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强调文化的共通之处,同时又能尊重各自的独特性。通过这种方式,扁担舞能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壮族文化的全面传承和发展。
(四)进行数字化资源保护
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将扁担舞的舞蹈动作、音乐、歌曲等要素进行记录和储存,并建立一个在线资源库,让这一文化遗产能被更多人所学习和研究。这一数字化方式有助于提高扁担舞的普及性,同时让更多人远程学习、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同时,数字化资源的保存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价值,可以有效应对传统知识的流失,确保扁担舞的关键元素被记录下来,也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失传。这种数字化档案不仅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而且有助于将扁担舞的文化传统传承给下一代,从而保护和传承壮族文化的丰富遗产。
(五)提供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热爱者、企业的赞助和资金支持,这是确保扁担舞的表演和传承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些资金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购置舞台道具、制作精美的服装和道具、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以及支持文化交流活动等多方面。资金支持不仅能提高扁担舞表演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助于确保传承的连贯性,通过吸引资金赞助,扁担舞团体还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展示其表演,从而吸引更多观众,为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这种合作形式能让资金支持者与扁担舞传承者共同努力,为扁担舞的未来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
(六)创新传承和发展模式
目前壮族扁担舞尚无固定的传承与发展方式,导致壮族扁担舞无法形成规模性的继承与发展。壮族的扁担舞主要有多种形式,第一,校园的传承模式。即培养好教师,把“三宝进校园”的工作计划贯彻落实到学校,将壮族的扁担舞这一民族文化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第二,以基地为基础的继承方式。目前已经建成的壮族扁担舞的传承基地存在着传承基地较少、传承与教育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应该建立更多的壮族扁担舞传承基地,将其打造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第三,采用“家族传承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以家族为传承单元,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要想继承与发展壮族的扁担舞,就必须加强县级文艺团体的建设,以壮族扁担舞为主要表演内容,并通过创新,打造扁担舞品牌,从而扩大其影响范围,让壮族扁担舞能永存下去。
六、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见证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传统的劳动模式,如,过去常见的扁担扛运物,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出现,渐渐越来越少见。扁担舞作为壮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当下与过去相连,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在学校,扁担舞可以作为一门地方特色课程来推广,这将有助于直接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另外,借助互联网媒介的力量,可以广泛传播扁担舞,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教育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壮族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冯琳浩.展现壮族扁担舞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记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作品《田埂上的歌》[J].戏剧之家,2023(09):121-123.
[2]韦金玲,蒋李卉.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J].歌海,2019(02):71-74.
[3]潘聚仟.红水河流域壮族扁担舞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探析[J].贵州体育科技,2014(01):15-17.
[4]张婷.广西壮族“非遗”民族民间舞元素再创编研究——以壮族扁担舞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35-136.
[5]蒙春花.壮族扁担舞在小学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03):25-26.
[6]张承伟.广西壮族“扁担舞”探析[J].歌海,2012(05):27-30.
[7]韦丽春.壮族扁担舞的发展及其价值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3(0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