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伪海XIE Wei-hai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福州 300199)
产业园区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也是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孵化器。随着时代的演变,园区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园到产城融合创新综合园的多次转型,产业园区的模式、产业特点和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转型路径和未来趋势,关注智能化、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为中国的产业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本文从平面布局与空间设计、功能复合与产业融合、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未来产业园的设计策略,希望为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促使产业园区朝着更加智能、环保、高效的方向迈进。
在90 年代早期(1.0 时期),中国工业产业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园区的规模相对较小,功能需求单一,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工业园主要采用传统的厂房模式,企业需要自行负责生产设备、厂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图1)。
图1 中国第一个扩大开放的工业生产园区——蛇口工业园区(深圳建设网)
在2.0 时期(00 年代),传统工业园经历了变革,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规模化聚集。这种发展模式表现为政府在城市郊区或其他合适地段规划建设大规模的产业园区,提供现代化的厂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这些园区的规模相对较大,能够容纳大量的企业。企业在园区内共享园区资源与服务,包括物流、安全、通信等,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同时,园区内相似或互补性强的企业相互之间形成了产业链并产生规模化的产业聚集效应。
3.0 时期(10 年代),政府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创新孵化园区,为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创新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服务。同时,产业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也呈现初级形态,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聚集地,而是开始注重提供创新服务和资源。园区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鼓励企业在产业园内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在4.0 时期(20 年代),产业园迎来了土地集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园区模式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方面:智能制造园区和创新综合园区。智能制造园区强调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综合园区强调产业集聚、知识创新和城市共荣,吸引不同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驻扎,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1],在这个时期,“工业上楼”作为一种新的工业载体空间模式出现,它通过垂直建筑设计,将多个不同功能的厂房堆叠起来,解决了城市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短缺和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的问题(图2)。新的模式带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中国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赋能。
图2 新加坡兀兰飞腾工业大厦(新浪财经网)
在1.0 时期,中国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加工型和单一产品制造为主,产业功能相对孤立。这个时期的园区主要依赖轻工业、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园区内的企业主要以简单的加工和生产为主,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产业链连接,形成了相对孤立的产业格局。
在2.0 时期,园区产业以产业链配套为驱动,呈现出以核心企业为延伸的链式布局,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即传统制造业逐渐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包括电子、汽车、机械制造等。园区内的企业开始进行合作与协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及互相依赖的产业关系,从而提高了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进入3.0 时期,园区逐渐朝着技术升级和绿色产业转型方向发展。制造业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和绿色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此时,园区以服务平台为驱动,鼓励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型产业园区逐渐兴起。
在4.0 时期,中国的产业园区呈现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园区开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涵盖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园区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和环保,以创新为驱动,服务为引领,创新资源得以集聚,产业功能更加立体化[2]。同时,园区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1.0 时期的工业产业园空间布局呈现分散式布局,缺乏整体规划,使得园区内企业相对孤立。园区内的企业分布分散,导致空间利用较为低效。配套设施匮乏,宿舍等生活设施几乎不存在,园区内仅满足基本的“七通一平”要求。这种分散和低效的空间布局限制了园区的整体发展和企业间的合作。
在2.0 时期,工业产业园的空间布局规模扩大,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散现象。园区的规划开始有所改进,但缺乏整体的一体化规划。配套设施有所完善,但生产和生活功能割裂明显,企业间合作交流仍受限制。园区内部的布局虽然有所提高,但整体上仍然未能实现高效的空间利用和优化。
进入3.0 时期,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园区强调生态环保,绿化覆盖率高,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空间利用更为高效,园区内的资源得以充分共享,生产性服务业开始逐渐兴起,园区内有商业中心、文化娱乐设施、餐饮场所、医疗机构等,为企业员工提供便捷的购物和休闲场所,促进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发展。
4.0 时期的园区规划和建设强调生态和环保,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高,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值。园区内建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园区内部不仅有先进的生产设施,还设有生态湿地和绿色屋顶,改善水质、降低热岛效应。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逐渐融合,实现了产城互促、园城共融的目标[3]。
表1 是对不同时期产业园的特点的总结。
表1 不同时期产业园的特点
福建中能电气提升改造项目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金洲北路,作为金山工业园区首批企业自主提升改造项目之一,园区用地面积20694 平方米,项目提升改造前原为6栋传统单、多层生产工业厂房,容积率为1.15,总建筑面积2.49 万平方米,经提升改造后,容积率调整为2.5,现状全部拆除重建,总建筑面积6.20 万平方米,建设为3 栋高层丙类厂房及1 栋配套员工宿舍,建筑高度50 米。项目秉持“产城一体、生态园区”的设计理念,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属性,打造出更适应时代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端制造产业园,在空间布局上合理分区及串联生产、展示、管理、生活功能,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自由组合,在空间融合生产、研发、职工生活需要,形成共享庭院、屋面空间、屋顶花园等立体化的现代园区,成功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园1.0 模式向现代化高端制造产业园4.0 模式的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工业形象提升实现了价值赋能(图3、图4)。同时,项目通过全过程咨询服务及设计,达到建安造价约2200 元/平方米的成本控制目标,为园区的开发节约了投资成本,实现提质增效。
图3 中能电气提升改造项目-改造前1.0
图4 中能电气提升改造项目-改造后4.0
产业园的平面布局与空间设计将以绿色、节能、低碳为理念,旨在创造一个高度灵活、环保舒适的生产、研发和生活环境。在平面布局方面,根据产业需求合理地将园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如研发中心、生产车间、办公区和仓储区。设计要注重空间的便捷与人性化,强调平面布局的灵活分隔与自由组合,使各个区域既能独立运作又能互相配合;在绿色生态空间设计方面,将自然元素融入园区,包括绿化、景观带和花坛,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为员工提供宜人的工作环境。便捷的交通系统,包括内部道路、停车区和自行车道,以及公共交通的便利接入,为员工提供便利的通勤体验。园区内还应设有各类便民设施,如食堂、健身房和商店,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在建筑设计方面,力求体现企业的现代和可信赖形象,同时融入创造性元素。外观设计将注重简洁、现代的线条和结构,通过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创新性的立面设计,呈现出现代感与时尚感。在建筑材料上,选择高质量、环保的材料,既确保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又体现企业对品质的追求。
未来产业园的功能复合与产业融合策略旨在通过多元化功能组合和交叉融合的方式,促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的紧密互动与协同发展。首先,园区设计要将多种功能分区有机结合,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产品创意的萌芽,到研发、生产、销售,再到产品的仓储、物流和售后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其次,注重产业交叉融合和价值链整合,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交叉,形成创新激发的动力,同时促使园区内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相互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增强园区内部合作与竞争力。通过创新孵化中心的设立和政策引导,鼓励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企业进行跨界合作,推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共享[4]。
为降低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可采取综合性策略,通过对投资、开发、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进行成本管控,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在设计阶段,充分理解建设及投资意图,从成本策略、形象策略、空间策略等方面合理分配主次资源,加强全专业协同,规避重复建设成本,实现建安成本控制与项目品质之间的有效平衡。在建设阶段,可以通过招标采购、比价采购等方式获取最优惠的价格,确保建筑材料、设备和劳动力的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要合理评估项目规模,避免过度扩张。在运营阶段,制定详细的运营计划和费用预算,包括人力成本、能源费用、维护费用等各个方面的开支。在持续发展方面,积极引入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以替代传统能源,降低园区的能源消耗。采用节能设备,减少废料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园区内的绿化带和湿地,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韧性。鼓励员工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车上下班,降低园区的碳足迹。同时,园区可与周边社区合作,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项目,共同提高环境质量。
本文探讨了不同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转型路径和未来趋势,从传统工业园向产城融合创新综合园的发展演变展示了中国经济的脉络和产业园的发展动力。通过对各时期园区模式、产业特点和空间布局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园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关键特征,并提出了平面布局、功能复合、成本控制、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等设计策略。未来的产业园区应以绿色、智能、创新为核心,构建生态友好的多功能综合园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