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华 邓明长 刘锋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这方面的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大都是以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开展,并且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以国营企业为主,比如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集团,有专门的部门对接高校的实习工作,有一套非常成熟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可以很好地保证实习学生的安全和实习质量。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大量的中小国营企业转制,转制后的企业不再设置专门对接高校学生实习培养的部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开始遇到了一些问题。冉云芳[1]对浙江省、上海市530 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指出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需求不足;2)参与合作的企业占比不高,且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浅层合作居多;3)少有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张瑶等[2]也在文中指出了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1)校企合作缺乏交流平台,方式传统;2)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法规,形式简单;3)校企合作范围有限,受众面小。还有许多高校工作者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讨[3-6],并给出了各自可取的解决方法,但这些方法,大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没有解决企业的痛点,造成合作长效机制很难建立。笔者结合长期的校企合作经验,探讨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途径,并对此进行了实践。
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在学生入校前已经修订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条件等内容,学生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习。课程开出的时间、数量、名称是固定的。而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其生产活动往往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往往会影响其与学校的合作方式与模式。
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希望有相应的收益,比如人才招聘优先、企业项目攻关等。人才招聘优先,学校可以优先安排合作企业进行校招,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能招到的学生不多,这往往给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带来很大的打击。企业项目攻关,由于本科生不能保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企业项目中,再加上专业知识有限,开展项目攻关的实际效果也较差。
学生在企业的安全问题,包括在工作时间内的安全问题和工作时间外的安全问题。学生在工作时,只要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是可以保证安全的,但也有意外,一旦出现意外,学校、企业将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也是影响学校、企业大规模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课程的开设及相关的教学组织,均需要与学校相关的学生管理、教学组织的管理规章制度相适应。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先从顶层设计开始,从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面设计相关的制度和实际细则,组建以学院领导为负责人的实施部门,把校企合作纳入学院、专业的日常管理中来。这样才能充分组织、发挥所有的资源和力量,为校企合作的长期化奠定基础。有的高校采用项目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如卓越工程师计划,由于领导参与程度不深,即使项目开展得很好,项目结题后,形成的可行做法和宝贵经验在推广上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同时,在顶层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安全管理的问题,给企业减轻安全管理的压力,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必要时要咨询相关律师,确保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合法,可实施。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双方应充分沟通,了解双方的需求和要求。学校应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帮助企业凝练、聚合相关的资源,形成有企业特色的课程,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总的原则是不给企业增加太多的工作,提太多新的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擅长教学组织的优势,顺势而为。
校企双方的教师各有优势,一般而言,学校的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理论水平也较高,知识面较宽,擅长教学组织,但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教师则刚好相反,互相交流学习,双方的水平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可达到双赢的效果。有的大企业,内部有专门负责职工能力提升的职工大学,在校企合作中,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职工大学开展合作,企业的合作意向会更强,更可持续。
保证双方在合作中有收益,是校企长期合作的关键保障。对学校而言,受益是明显的,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最大的收益。对企业而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是尽了社会责任,不过其通常也非常看重显性的、直接的收益。因此,在合作中,企业的收益问题,学校必须认真考虑。经调研,企业最看重的是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合作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保证合作的长期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能力是不同的,可在企业中胜任的岗位是不同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学生工作岗位,让企业充分利用好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一、二年级的大学生,专业知识偏少,在企业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知识、企业文化、工作纪律的认识和感受为主,因此,在企业中这些学生基本上被安排在生产一线,中间适当安排相关的理论课。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初步参与项目研发,在项目研发中从事一些辅助工作。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开展项目研发的能力,可安排学生参与或负责项目的研发。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岗位,既可让企业从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中获益,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对岗位的胜任。
合作的企业,应符合“上规模”“管理规范”“社会声誉好”“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可提供足够的岗位培养学生,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变化时,合作培养的计划一般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能保证教学计划按要求开展。管理规范,既可保证学生的工作安全,也可让学生学到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社会声誉好,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促使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去,提高合作培养质量。经济效益好,则学生的经济收益有保障,同时企业不会因效益问题中断校企双方的合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企业培养阶段安排在寒暑假。好处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受影响,但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有些学生希望在寒暑假期休息,或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而负责校企合作的教师也不希望在寒暑假上班,这样的安排反映出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转变观念,把能放在企业完成的课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全部安排在企业实施,学生不需要学校企业两边跑。
按照前面所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方法,以笔者负责的卓越机电工程师项目开展为抓手,进行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尝试。按遴选合作企业的原则,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了位于佛山市的某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以学生自愿为主,成立了实验班,由于没有进行顶层设计,企业培养我们只能安排在暑假。校企双方首先制定了培养方案,然后严格按培养方案实施。每次培养结束后,企业均对培养的学生按企业标准从培训学习、团队学习、岗位学习、培训出勤率、生产效率、品质、5S 管理、工作出勤率、上级交办其他工作完成情况9 个方面进行考核。
企业培养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培养的内容为企业认知和企业文化,共4 周时间,主要安排在学生大二暑假,学生主要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同时利用晚上时间,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课程安排见表1,表2 为企业考核指标表。第二阶段为生产实践,学生不再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是在整个企业轮岗,每个岗位工作见习1 个星期左右,时间为6 周,利用大三暑假完成。第三阶段为助理工程师实践,第四阶段为工程师实践,这两个阶段主要安排在学生大四校内完成理论课后,企业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在参与企业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表1 课程安排
表2 企业考核指标
1)第一阶段的培养,主要安排在生产线,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生产员工,企业明显受益。学生通过在生产线上的工作,对专业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这对其规划专业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企业理论课来源于企业自身实践,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纯理论课,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体会,效果非常好。第二阶段的学习可为学生走上研发岗、管理岗做准备,完成后,学生能对整个企业及生产流程有完整的认识。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基本可以在研发岗和管理岗工作,对企业而言,为这些岗位补充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将更为有利。企业参与各个阶段的学生培养,其本身也从中受益,因此,其长期合作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各阶段完成后,所有学生的考核成绩在95 分以上,说明学生对企业培养方式比较认同,也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另外,通过这次校企合作,企业也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可,每年在本专业招聘学生30 人左右,校企双方实现了双赢。
2)由于没有顶层设计,为不影响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企业培养只能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学习管理上,缺少制度上的保证,学生退出实验班比较随意,给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带来了压力。
3)遴选合适的企业非常重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的沟通。学校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保证完成这些工作的老师得到相应的利益,并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可能长期化。
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校企双方应保持经常的沟通,及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措施和方案,要及时采取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必要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加以确定,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实现长期合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