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丽 瞿 芳 樊 倩 马 丽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南通 226002
胰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系统疾病,临床以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1-3]。据统计,我国近20 年来胰腺炎发病率由0.19%增长至0.71%,其中约20%的患者可恶化成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7 d 内,死亡率高达67%[4]。临床常采用胃肠减压、禁食等手段,有效减轻胃胀等临床症状,促进胃肠道的正常蠕动,但由于长期禁食可导致肠黏膜及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内部菌群失衡等,进而增加患者继发感染及营养摄入失衡等[5]。因此,为实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均衡、预后恢复较好等目的,需采取高质量、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干预。随着现代化医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发展,传统刻板、单一化护理干预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预后机体营养摄入均衡与风险防控的需求[6]。而规范化营养流程护理是基于结构化思维启发下的护理模式,将Kanterl 提出的“结构流程性授权理论”融入进护理管理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安全有效、合理全面的干预措施,在维持脑卒中术后患者营养均衡,降低营养不耐受等情况发生中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7]。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胰腺炎患者,实施规范营养流程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与价值进行深入探究。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2020 年1 月至2022 年4 月接收的胰腺炎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 例。研究经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N2019012)。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 年,沈阳)》[8]中胰腺炎诊断。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标准:①经由肝胆胰腺B 超、X 线、血尿淀粉酶等检查,符合胰腺炎诊断标准;②首次入院确诊;③血钙测定>8.5 mg/dl;④年龄>18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脑、肺等多脏器器官功能不全;②合并食管活动性出血无法自行经口进食;③合并凝血机制障碍系统疾病;④近3 个月有糖皮质激素药物服用史、骨质疏松。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钙、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成立营养护理干预小组。主要包括消化内科总住院医师1 名、护士长1 名、科室责任护士3 名、营养咨询师1 名等。在开展护理干预前,护士担任组织者,集中小组内护理人员进行胰腺炎发生、发展,营养护理必要性与注意事项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护理人员全程监督,住院医师适当给予专业性意见或建议,护理周期为5~7 d,培训结束后考核,成绩达标者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1.2.1 参照组 实施常规营养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观察周期为14 d。无菌操作下进行鼻胃空肠管的植入,确认导管置于胃底后,输入适量生理盐水,观察患者无不适反应后,在营养液体输注前,对导管置管日期、名称、深度等进行观察核对,于导管固定处加以标记,每日交接班时对其固定位置进行确认核对,并检查鼻部固定处是否有压疮或导管移位。患者在进行营养液体输注前,护理人员将床头抬高30°~45°,协助患者取端坐或半坐卧位,输注开始后30 min 尽量暂停吸痰、翻身等操作。输注时需遵循由慢至快、浓度由稀到稠、总量由少到多、由糖盐水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制剂的原则。输注前,应用20~25 ℃的30~50 ml 温开水,进行管道冲洗,对于持续营养输注患者,每隔4 h 进行1次温开水冲管,若出现导管不通畅淤堵现象,借助开水进行交替压力冲洗及抽吸操作的同时,协助患者进行调整体位,若仍无法恢复导管的畅通度,需更换鼻肠管。护理人员将营养输注液体配置完好后,于室温下储存≤4h,冰箱内部≤24h。输注液加热至37~40℃,冬天行肠内营养输注液时,可借助恒温加热器。待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后,护理人员约48 h 后,遵循医嘱给予其脂肪含量1.3 g、蛋白质5 g、碳水化合物17 g,每100 ml 营养液内含100 kcal 的短肽型肠内营养输注液,初始输注速度为25 ml/h,动态关注患者对于营养输注液的耐受情况,24 h 后,将输注速度增加至80~100 ml/h,输注量维持在1 100~1 800 ml/h。护理人员在输注过程中,若发生误吸,需立即停止输注,且将患者摆放成右侧头低位,并进行胃肠减压,将误吸入气道内的食物尽量完全吸出,早晚各1 次口腔清洁护理。
1.2.2 干预组 实施规范化营养流程护理干预措施。基于常规营养护理措施联合实施规范化营养流程护理干预,护理观察周期为14 d。
营养支持标准:以欧洲危重病医学会制定的临床指南[9]作为营养支持依据,每隔6 h 对患者胃潴留情况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如下:①胃潴留<200 ml 时,说明患者存在胃肠道功能不全,需24 h 内给予营养支持,输注速度增加20 ml/h,最大速度控制在120 ml/h;②200 ml≤胃潴留<350 ml,说明患者胃肠功能存在障碍,需经由鼻肠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降速至原先输注速度的50%,喂养速度为10~20 ml/h;③350 ml≤胃潴留<500 ml,并排除可能存在其他胃肠道疾病,提示患者存在胃肠功能衰竭,降速25%,喂养速度控制在10 ml/h,遵医嘱给予肌内注射10 mg 甲氧氯普胺促进胃动力药;④胃潴留≥500 ml 时,提示存在其他器官衰竭,在给予营养支持前先给予其胃肠减压处理,必要时停止输注,遵医嘱给予患者外科紧急治疗及肠外营养支持。
注意事项:每日对患者进行胃潴留监测,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营养支持方案的及时调整,并核实患者实际喂养量,确保患者每日热量摄入量充足。
1.3.1 康复指标 责任护士观察患者腹胀缓解、体温恢复正常、血淀粉酶恢复、尿淀粉酶恢复等时间情况。
1.3.2 营养指数 责任护士于入院1 d、干预14 d 后,空腹静脉采血、测量,对两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等进行观察。
1.3.3 营养不耐受 对患者呕吐、腹胀、便秘、胃潴留等营养不耐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腹胀缓解、体温恢复正常、血淀粉酶恢复、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康复水平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康复水平比较(d,±s)
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 后,两组BMI、ALB、TP 水平高于入院1 d,且干预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入院1 d、干预14 d 后营养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入院1 d、干预14 d 后营养水平比较(±s)
注t1、P1 为两组入院1 d 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14 d 后比较。BMI:体重指数;ALB:血浆白蛋白;TP:总蛋白。
干预组呕吐、腹胀、便秘、胃潴留等营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营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采取规范化营养流程化护理措施的干预组临床各项指标恢复情况,与常规营养干预的参照组比较(P<0.05),与冯秀蓉等[10]研究中给予胰腺炎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利于改善血清淀粉酶等临床症状的结果相同。可见,通过增加护理人员对于规范化营养流程支持的重视与临床应用的熟练程度,确保临床护理开展的专业性与针对性[11-14]。在输注前做好充足准备,输注中动态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机体情况,适当调节液体输注速度,确保患者胃肠营养液早期安全输入,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使患者胃肠整肠蠕动与功能恢复,加速患者腹胀、血尿淀粉酶指标的恢复与改善[15-18]。
研究显示,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营养分级状态提升状态较为显著(P<0.05)。分析原因,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鼻肠管道内部营养液输注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保证患者机体营养的合理摄入与均衡吸收,维持患者机体营养处于良好状态[19-22]。此外,本研究还显示,干预组患者营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降低(P<0.05)[23]。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动态监测患者营养液体输注时机体症状表现与情况,结合患者自身耐受情况,对输注速度与输注量进行合理调节,缓解或预防输注期间呕吐、胃潴留等情况的发生[24-27]。
综上所述,对胰腺炎患者采取规范化营养流程护理干预,利于患者临床康复指标的改善,营养状态的加强,不耐受情况发生的减少,在推动医院及科室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