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秋香,卢致婷,潘艳群,龚享文,万丽兰
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与功能科,江西赣州 34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1]。由于其疾病过程漫长,早期无症状,确诊时疾病已经发展至较晚阶段,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膈肌作为最主要的呼吸肌,是呼吸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吸气时承担60%~80%的通气需要。膈肌功能障碍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2-3]。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和活动耐力差关系密切,膈肌疲劳是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膈肌无力和收缩能力下降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要锻炼膈肌功能,而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能够引导患者正确锻炼膈肌功能,改善患者病情。因为膈肌功能无法从外观上进行判断,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分析,而超声是最有效的评估方法,通过超声评估,能够了解膈肌厚度、厚度变化及移动度,可间接反映膈肌收缩功能状态,便于医师把握患者病情改善情况[4]。为分析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对慢阻肺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探讨膈肌超声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4岁,平均(45.12±1.14)岁;病程1~8个月,平均(3.21±1.04)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3~70岁,平均(45.22±1.05)岁;病程2~9个月,平均(3.15±1.0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慢阻肺诊断标准:(1)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症状。(2)有慢阻肺危险因素的接触史。(3)进行肺功能检查确诊,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可以明确诊断。(4)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5]中的诊断标准。
纳入指标:(1)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2)年龄18~80岁。(3)文化程度为初中或初中以上。(4)自愿参与受试。(5)受试前1个月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排除指标:(1)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并发症者。(2)观察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退出者。(3)未按规定用药,不能坚持治疗者。(4)观察过程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者。(5)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包括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50微克/次,雾化吸入,每日2次;同时指导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适当运动、吹气球训练等。临床治疗15 d,每天1次。
观察组:在慢阻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进行训练:患者取舒适体位,将身体向前倾10°~15°,采取腹式呼吸模式,对呼吸状态进行调整,当呼吸平稳之后,采取K5测试程序对最大吸气压(MIP)进行检测,吸气阻力设定为30% MIP,每周最后一次训练完成后,展开MIP 测定,根据结果对下一周负荷阻力进行调整,临床治疗15 d,每天1次。
1.2.2膈肌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LOGIQ E9、Siemens ACUSON X600彩超仪器观察2组慢阻肺患者膈肌功能变化(厚度、移动度、厚度变化率),在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检查。
(1)膈肌厚度检查: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床头高30°~45°,指导患者进行潮式呼吸或深呼吸,选择高频探头(线阵),设置工作频率为6~15 MHz,于膈肌胸廓附着区、腋前线或腋中线以及7~8肋间、8~9肋间、肋膈角下方0.5~2.0 cm进行探测,探测深度达浅表3~4 cm,调整工作模式为B型和M型。静态图像显示两条平行的高回声线分别是壁层胸膜和腹膜,之间的低回声部分是膈肌;动态图像显示呼气末厚度。正常平均呼气末膈肌厚度是(2.7±0.5)mm,膈肌功能障碍时呼气末膈肌厚度<2 mm。(2)膈肌增厚分数:膈肌增厚分数=(吸气末厚度一呼气末厚度)/呼气末厚度×100%。(3)膈肌移动检查:取仰卧位,选择低频探头(凸阵),设置工作频率为2~5 MHz,探测深度较深,于前肋缘下方、右侧进行测量,探头指向头部、背侧,与膈肌运动方向垂直,静态图像呈现肝脏远处高回声线;采用M型超声获取平静呼吸移动范围及最大呼吸移动范围。
2.1两组干预前后膈肌厚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膈肌厚度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干预后,两组的膈肌厚度均较干预前有改善(P<0.001),且观察组的膈肌厚度比对照组更厚(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膈肌厚度比较
2.2两组干预前后膈肌增厚分数比较 在干预前,两组膈肌增厚分数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9);干预后,两组的膈肌增厚分数均较干预前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膈肌增厚分数比对照组更高(P<0.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膈肌增厚分数比较
2.3两组干预前后膈肌移动幅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在平静呼吸、吸气试验“嗅”和最大深呼吸3种状态下膈肌移动幅度相似(P>0.05);干预后,两组在3种状态下膈肌移动度均较干预前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膈肌移动度比对照组更大(P<0.001)。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膈肌移动幅度比较
2.4观察组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的膈肌超声、M型超声图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咳嗽10余年,气紧半年,加重5 d入院。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治疗方案:对症、抗炎、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的膈肌厚度结果见图1,膈肌M型超声的变化情况见图2。
注:A显示患者治疗前膈肌厚度1.3 mm;B显示治疗后膈肌厚度2.3 mm。图1 观察组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的膈肌厚度变化超声图像
注:A显示患者治疗前膈肌变化率20%以下;B显示治疗后膈肌变化率达45%。图2 观察组典型病例治疗前后膈肌厚度变化M型超声图
慢阻肺是患者的支气管壁、血管周围有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出现大量脱落,纤毛运动降低,致使患者的肺功能下降[5]。发生慢阻肺后,患者极易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致使患者死亡[6-7]。当前在治疗慢阻肺患者时,多用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9]。
呼吸康复是近些年新兴的治疗慢阻肺的手段之一,其中包括了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其作用机制是用PowerBreatheK5呼吸训练仪对患者展开吸气肌训练,其中吸气阻力的大小可根据患者呼吸肌的强度改变而发生改变,让患者在吸气过程中,吸气肌处于肌肉力量最佳的训练状态,从而促使吸气肌的肌肉力量量明显提升。将其与breathe-link软件联合应用,可促使训练过程、训练结果实现可视化,帮助患者掌握吸气技巧,提升患者训练效率[10-11]。在治疗慢阻肺的过程中,利用各类康复治疗措施,使患者的气道压力得到提升,避免出现并发症,使气体可以在患者肺部均匀分布[12-13]。另外利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集体交换功能,缓解患者呼吸疲劳问题,改善患者的肺功能[12,14]。
如今,PowerBreatheK5呼吸训练仪在腰背部疼痛、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邹建鹏[15]选取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以电脑中频治疗,试验组加入PowerBreatheK5呼吸训练仪治疗,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的吸气肌肌指数及吸气峰流速均优于对照组,提示PowerBreatheK5呼吸训练仪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李卫卫等[16]选取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试验组加入PowerBreatheK5呼吸训练仪,结果显示试验组呼吸肌肌肉力量情况、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这一干预方法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明显。不过目前在慢阻肺患者中,PowerBreatheK5呼吸训练仪的应用相对较少。
膈肌超声具有无创、价格优惠以及携带方便等优势,能够监测患者膈肌萎缩以及膈肌功能的恢复情况,特别是在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利用膈肌超声能够准确且快速对患者的膈肌功能展开评估[11,17]。另外,在利用膈肌超声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监测时,能够对其夜间机械通气以及自主呼吸的同步性进行分析,有效预测夜间患者氧饱和度,对危重患者或需床边检查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当前临床分析、诊断患者膈肌功能的一种可靠方法[18]。因此现阶段,临床常选择膈肌超声对患者膈肌功能进行评估,指导是否撤机等[19]。本研究应用膈肌超声观察了慢阻肺患者采取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以及膈肌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与宋学红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在超声监测下,通过对比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证实了对慢阻肺患者行呼吸肌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肺功能。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者采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治疗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膈肌功能;膈肌超声可以通过测量膈肌的厚度、增厚分数和移动度等指标来反映其膈肌功能改善情况,具有方便、快捷、准确、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