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鹏, 魏 旭
(1.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步需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步是“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步需要做到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通过上述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阶段性难题,这些难题是历史遗留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其中,在地域差异方面,存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导致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等问题(4)聂长飞.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2,(1).;在城乡差距方面,存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受限等问题(5)孙久文,周玉龙.城乡差距、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评论,2015,(2).;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6)桂河清,孙豪.城乡教育差距如何影响文化消费不平衡[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1,(5).未来,面对上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补齐后小康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才能够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因此,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强化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共同富裕展两个方面均展开了系统性研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学者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定位、困境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张双悦,刘明(7)张双悦,刘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定位、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3,(5).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并分析发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面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都市圈及城市群空间布局不均衡,“一带一路”国内段内部差距较大等问题。赵霄伟(8)赵霄伟.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框架体系与政策举措:基于国家发展规划演变的研究视角[J].经济问题,2021,(5).则指出可以从战略的精准落地、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环节联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张莹(9)张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化、影响因素、绩效评价与政策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22,(17).结合全球生产网络(GPN)框架的三大核心要素(价值、权力、嵌入)和两大维度(制度和网络),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化、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和政策设计进行梳理,认为未来应加强不同行为主体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力度。
在共同富裕方面,学者主要从概念内涵、实现路径、水平测度等方面对共同富裕展开了深入研究。如张来明,李建伟(10)张来明,李建伟.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J].改革,2021,(9).诠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认为推进收入分配公平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首要内涵。李楠,李昀励(11)李楠,李昀励.共同富裕实现的资本逻辑与路径探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是共同富裕的压舱基石;非公有资本作为以私有生产关系为本质的资本,既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重要驱动力,亦会在监督与引导不足的情况下无序扩张。代志新等(12)代志新,魏天骐,马睿文.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J].经济学家,2023,(5).认为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李超等(13)李超,赫宇昕,罗子健.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J].统计与决策,2023,(13).基于共享性、富裕性、可持续性3个维度对我国各省份2011—2020年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考察,并揭示了地区差异的来源,从地区、时空多维度刻画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及收敛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有学者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探索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杨明洪,袁子媚(14)杨明洪,袁子媚.区域发展新形态:探寻共同富裕的空间实现形式[J].财经科学,2023,(1).将共同富裕放置于空间视角下,构建共同富裕空间新形态,把握区域政策在横、纵方向的相互勾连,谋求群体间的最小差异,以此来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孙久文,胡俊彦(15)孙久文,胡俊彦.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J].改革,2022,(9).分析了新时代下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认为推进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应充分利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完善新型城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并不断强化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重大战略的经济带支撑。
综上,虽然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并且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多从政策落实角度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逻辑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尚未出现系统化梳理二者逻辑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理论、历史和实践3个方面梳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并对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议题进行展望,进一步丰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至党的二十大期间,我国恰好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需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需要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行。(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成了党在新征程中面临的又一个历史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7)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共同富裕的实现应表现为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而社会主义是允许一定贫富差距存在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18)韩文龙,祝顺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现实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可见,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消除阶级对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所有人的富裕”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的是共同富裕的根基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在后小康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将面临两项核心任务:一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提高小康社会的质量,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二是加快从相对富裕向全面富裕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19)冯育林,郭台辉.共同富裕战略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再建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解决消除绝对贫困后的基本均衡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南北差异、板块内部分化、收缩型城市发展困境、城市能级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共同富裕的进程。因此,我们需要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尊重地区发展差异的客观规律,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构建并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和联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20)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J].求是,2020,(11).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联。从长远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成为后小康时代的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将短板和弱项作为关注焦点,采用精准攻坚的方式解决问题。尽管后小康时代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实际上,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给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挑战。(21)张东玲,王艳艳,焦宇新.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保障支出对多维城乡差距的减缓效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12).因此,有必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短板,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手段为“老少边穷”等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量提质,确保全国各地同步进入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治国理政的核心方针。在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以现代化为目标,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尽管中国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需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后小康时代背景下,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短板角度来看,都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可以通过理论、历史、实践等3个方面来进行阐释。理论、历史、实践3个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了战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理论逻辑为战略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历史逻辑则展示了战略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实践逻辑则反映了战略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成果,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1. 基于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视角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是后小康时代共同富裕步伐稳健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始终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类居住空间呈现的区域特征使得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22)陈健,郭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从经典理论到中国发展[J].经济纵横,2020,(6).恩格斯的生产力平衡布局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均衡分布大工业。(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7.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产业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确保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成果。这样一来,不仅能保障后富者“不掉队、赶上来”,还能使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人民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关乎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以及困难群众等后富者的权益和福祉。“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率先发展”旨在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共同富裕的稳步实现。这不仅关乎改革发展成果的实际共享,还涉及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生产力平衡布局的实现”应该以“总体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这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有助于防止后小康时代的平均主义现象。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正在补齐后小康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推动区域意义上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思想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不发达生产力的限制,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依赖生产力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出我国生产力相对发达,但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短板的存在,将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在面临后小康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挑战时,我们需充分把握区域优势,推动区域发展功能优化,“促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避免长的很长、短的很短。”(2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充分释放区域经济活力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明确区域协调发展路径、补齐当前小康社会短板的关键,同时体现了兼顾公平与效率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价值。(26)张首魁,赵宇.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演进逻辑与战略趋向[J].东岳论丛,2020,(10).
2. 基于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与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看,区域经济理论创新是区域协调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难点、堵点。尽管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构建了较为严谨的逻辑体系,试图通过“报酬递减”和“比较优势”解释经济发展动力,但由于技术进步和空间特征等要素未纳入分析框架,该理论在解决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上存在不足。(27)孙荣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基于新古典主义区域空间均衡理论[J].经济问题探索,2021,(7).为此,另外一批学者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无论是“增长极理论”(28)钟顺昌,王德起.产城分离视野下对增长极理论的重新审视[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9)陈宗胜,康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9,(1).还是“核心-边缘理论”(30)万红莲,赵亚伟,石雯洁,等.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圈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5).都反映出了非均衡发展相较于均衡发展理论的实践价值,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大多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然而,非均衡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距加大问题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阻碍。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核心难点。仅依靠西方理论无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理论层面来看,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倾向于“市场为主导核心,政府作用较弱”的观点,并不适用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强政府”特征。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需要通过政府构建起能够有效发挥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31)李兰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J].经济学动态,2020,(1).因此,摆脱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长期影响,成为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理论难题。从实际情况来看,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四大板块的划分仍存在空间尺度偏差。因此,有必要进行更细致、针对性的区域板块划分研究,以解决各地发展问题。其次,尽管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地区间的内部发展差距仍未缩小,甚至在某些关键方面扩大了。最后,由于责任分配、竞争机制等积极或消极因素的影响,行政区域板块的发展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生态补偿等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发展法制建设滞后。此外,区域规划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实施难度大,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难以突破行政制约。
3. 从空间正义理论出发,共同富裕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大卫·哈维认为,空间正义是一个通过正义方式实现公正地理分配的过程,他还指出,不平衡的空间发展是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和全球化的结果。(32)曾鹏,李洪涛.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时空修复与空间正义[J].社会科学,2018,(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先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后小康时代国内外资本开始逐渐向后富地区转移。后富地区在资本逻辑驱动下逐渐偏离空间正义,而实现空间正义转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缓解市场失灵引发的空间正义问题。从空间格局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所体现的空间正义转向,是由城市群、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同发展引发的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的协调,对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具有深远影响。大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接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承载区,未来将更多地承担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任务,并成为消费品生产基地;新农村则需要担负起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等任务。可见,区域产业布局及发展与稳定、促进就业密切相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1~102.因此,做好产业转移及承接工作,特别是长期坚持并加大东西部协作力度,缓解相对贫困,才能够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取得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
分析历史逻辑是为了梳理共产党人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和认识过程,在共同富裕的新视角下重新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史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历史支撑和学理视角。
1. 区域划分与优化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区域间发展差距的缩短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对我国区域划分不断地进行优化,按照区域板块划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区域划分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八大至党的十三大前(1956~1987年)。此阶段的工业布局注重沿海和内地的配合,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区域划分实际上已经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个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前(1987~2002年)。自党的十三大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出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的提法开始,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水平便逐渐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走出了共同富裕中“先富”的一步。第三个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前(2002~2012年)。此阶段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逐渐完善,区域板块的划分不断优化,表现在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将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对中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作出针对性战略部署,打破了此前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方法,确立起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区域划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确立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区域”或区域发展短板进行重点解决,要求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些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如果不能取得胜利,那么就无法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则无法踏出。可见,区域划分优化的历史演化过程,是共产党人奠定共同富裕区域板块的历史过程。
2. 城镇化演化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城市如今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十四五”规划确立了以“两横三纵”城市群网络为核心的城镇化格局,城市群主体形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群主体形态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八大至党的十二大前(1956~198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提出了城市建设问题,但此阶段并未将城市问题纳入区域发展的范畴内进行讨论。第二个阶段,从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六大前(1982~2002年)。此阶段提出了城市的作用,并且将大中城市的建设作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心着力点,迈出了共同富裕在城市层面的“先富”一步,明确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各级各类城市为载体,“经济中心”“经济区”等提法相继出现,体现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带动作用”(34)姜玮.城市经济崛起与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的观念。第三个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前(2002~2007年)。此阶段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明确,也为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城市群建设的基础,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第四个阶段,党的十七大至今(2007年至今)。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依托特大城市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经济增长极后,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如今中国的城市群规划已经覆盖至全国各大板块,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格局越发明显。可见,城市群建设承载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共同富裕空间载体的形成过程。
1. 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不仅仅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收入平衡,更关注较高收入、公共服务等能被更多人共享的程度,以及人民精神层面的富裕。这不仅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增长,也与公共收入的增长有关,还关乎公共收入在公共服务、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35)黄成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J].南宁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摆脱贫困的观念,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束缚发展的传统体制,中国需要让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国家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开始更加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克服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后小康时代,我们仍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采取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2. 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在后小康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成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措施。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科学理解新发展理念内涵,切实推进新发展格局建设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四大区域板块、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全面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保持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此外,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后富地区赶上先富地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3. 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补足后小康时代的各项短板,缩小地区、城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全面推进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该坚持时空观。在空间层面上,不仅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如发达地区、落后地区、革命老区等)间的发展差异,考虑其他重大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带动作用及影响机制,还需要重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群建设,以城市为主要空间主体,实现乡村赶上城市、西部赶上东部的协调。在时间层面上,需要长期服务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共同富裕作为未来指导方向,确立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由于共同富裕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因此通过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关注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问题,还要重视这些地区的文化建设问题,努力解决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问题。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均衡到均衡、低质量到高质量、局部到整体的演变过程。(36)吴文新,程恩富.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思维逻辑——确立“五种分配方式论”[J].上海经济研究,2021,(1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申了党的十九大作出的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和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战略安排,反映了我国缩小发展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3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56.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加强对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的系统研究、顶层谋划意义重大。以“老、少、边、穷”为突出代表的发展相对落后问题是后小康时代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体现,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各地区、群体间的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实践中,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无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长期性等问题导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容易被经验或者教条主义限制。因此,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议题,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空间的拓宽,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推动实践过程的创新。本文拟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3个角度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应重点研究讨论的理论议题。
为什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条件?为什么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若不能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并清晰界定二者间的关系,那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否能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究竟对各地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不同的区域协调发展子战略需要以什么样的不同方式展开才能达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否带来‘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质量的明显提升”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难以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体现,是后小康时代弥补短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显了区域协调发展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构建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不应将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这容易导致我们片面地看待区域间发展差距问题,忽略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长期存在。因此,与两者相关的重要理论议题应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中的定位,以及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存在怎样的关系?共同富裕导向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困境和战略理路是什么?
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中,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求与非需求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3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5.。所谓“社会有机体”,是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平衡原则处理各种关系。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不平衡问题,各种促进协调发展的方案和政策应运而生。基于矛盾分析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39)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目前,我国已经摆脱了发展水平低下的历史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4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虽然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共同富裕。国家治理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特征表明,不平衡、不充分是共同富裕现实的困境。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重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为导向,对新时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理论内涵进行准确把握,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因此,大国与强国的不平衡、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不平衡以及发展要素关系的不平衡等关键理论议题,是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的重点。
如何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提高实践水平,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推动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不断完善政府政策干预机制,平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先富与后富地区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
要解决这些“怎么办”的问题,离不开理论的不断创新。对此,我们需要深刻体会并准确把握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核心要义,(41)丁敏,李包庚.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率先发展、城市群以及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并从中提炼出关于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先进理论。同时,要以史为鉴,将中国共产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答好“如何理解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一个地域辽阔的超级人口大国中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以及探讨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创新机制等,都是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的关键议题。
在后小康时代,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通过梳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共同富裕中的定位,找准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从理论的角度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后小康时代共同富裕步伐稳健的必然要求,区域经济理论创新是区域协调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难点、堵点,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则是共同富裕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现实需求;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区域划分优化的历史演化过程,是共产党人奠定共同富裕区域板块的历史过程,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则反映了共同富裕空间载体的形成过程;从实践的角度上看,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高质量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相关理论议题研究有助于共同富裕的进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