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2024-01-02 18:47:48赵姗姗
秀江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匠心工匠职业院校

赵姗姗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工匠”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并以此为生的手工艺人,如铁匠、木匠、鞋匠、裁缝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有鲁班、沈括、李冰这样的能工巧匠,又有庖丁、卖油翁那样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一些不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节奏的传统手工艺、老工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不论是孔子主张的“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还是老子所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认同并追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在迈向新征程时,我们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以上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对大力传承、弘扬、培育工匠精神,助力培养技能强、会钻研、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广大技术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热爱将全面推动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期,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我们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注入工匠精神,营造技能强国的社会氛围。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现代职业教育应紧跟产业发展,增强适应性,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传承和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种专注细节、追求精细和极致的职业态度,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不懈、精益专注。工匠精神并不害怕挑战传统,相反,它更积极进取、追求创新,善于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以创造出新的成果。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迎来新机遇、新挑战。

工匠精神是热爱劳动的精神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社會,人类在劳动中孕育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劳动、会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成就杰出劳动者的根源。弘扬工匠精神就是以劳动为荣、精业、敬业,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断激励和鼓舞广大劳动者不懈奋斗,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匠精神是职业劳动奉献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工匠精神是安于平凡、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敬业精神,是各行各业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从内部唤醒每一位劳动者不断成长的自觉。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求在工作中诚实守信、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精益专注。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立足岗位才能成长成才。全社会都要倡导劳动光荣、奉献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鼓励每一个劳动者坚守工作岗位,重细节、求品质,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奉献新时代。

工匠精神是开拓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从古至今,工匠精神都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使生产技艺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工匠们技艺高超、创新意识强,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革新生产工艺。工匠精神激励着劳动者永不满足、探新求异,用实干成就梦想。广大产业劳动者勇于开拓、创造创新、追求卓越,彰显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

总之,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精神风貌,同时强调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次强调各级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工匠精神高度契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发挥教育职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为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主阵地;要深挖工匠精神,强化对青年学生职业品格和匠心精神的培育,让广大学生能够从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职业意义。当代青年学生要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铸匠魂,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为目标,践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价值观念,将自身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尽快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设计融入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体系架构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是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职业教育如何以劳动教育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学者对此作了不同的探讨。参照韩娟、方楠设计的“高校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体系结构”,可以设计“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体系结构”,该结构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各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科学化、系统化构建“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位一体育人路径,达到“铸匠魂、树匠心、琢匠品、育匠人”的育人目的和功效。

现代职业教育劳动价值观主要以“劳动光荣,奉献社会”引领工匠精神培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其中,工匠精神是核心。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实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就必须不断传承、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劳动教育,有助于培育青年學生敬业、乐业的态度和品质,培养青年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使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职业院校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倡创新型劳动、创造型劳动,积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

职业院校通过图片展、专栏、校园App、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资源宣传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彰显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向往,培养青年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品格。学校还要夯实劳动教育主阵地环境建设,设置“劳动周”“学雷锋活动月”,发挥劳动教育辐射作用,提升劳动教育效能。在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义卖、环保清洁、知识推广宣传等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公益情怀,教育其用劳动回馈社会,同时积极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这样的活动既是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教育课,也是对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深入探索。学生要以劳模为引领,勇于创新创造、苦练过硬本领、厚植奋斗理念和劳模精神。职业院校要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校企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切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薪火相传,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和再感知,也是激发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的过程。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2022年6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九部委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鼓励非遗传承人健全非遗传承体系、维护非遗传承机制。

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时代进程中被肯定和褒扬。在纪录片《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传承者》《留住手艺》《良工妙品》《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中,光影诉说千年匠心,彰显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物修复师们在文物修复的世界里一生甘坐“冷板凳”,沉潜于大漠边疆的“樊锦诗们”在荒凉戈壁滩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敦煌壁画……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坚守初心、埋头苦干、自强不息、执着专注,他们耐得住寂寞,传承匠心、弘扬匠心、铸就匠心,创新实践,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代言人。

工匠精神为非遗的传承焕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非遗将千百年来中国工匠毕生追求的深厚扎实的技艺、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匠工蕴道”的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让工匠精神焕发新的活力。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各级学校要将非遗与美育、劳育相结合,建设校内外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工匠精神,从非遗文化中汲取营养,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传承人参与院校教学科研和相关企业技能培训,拓展非遗传承人群,带徒传技、推广技能,培育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全新的深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传承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德国大力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企业实训时间占总培训时间的70%,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学生毕业后零距离融入企业,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标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实践训练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差甚多。我国的职业院校要挖掘工匠精神内涵要素,大力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并让其创新性发展,通过师徒传帮带,传承“师徒制”教育传统,以“1+X”学徒制课程教学模式为主导,突出实践特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历练,实现铸匠魂、育匠能的目标。

赛教融合是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产生的,实施竞赛类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职业院校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开展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的行业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这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课证融通、以赛促学、以赛带训,青年学生勇当技能先锋,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增强本领,传承匠心、锤炼匠艺,提升劳动素养,涵养工匠精神,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从具象化体验转化为工匠培养的行动力量。

猜你喜欢
匠心工匠职业院校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现代装饰(2018年1期)2018-05-22 03:05:21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中国宝玉石(2017年4期)2017-09-12 05:25:41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