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瑜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全球交往中既有文化的碰撞,又有文化的融合;既达成了共同目标,又强化了自己的身份意识;既想要在开放中寻求进步,又想要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色。在巍巍世界民族之林中,众多文化主体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特质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而明确的认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湍急奔涌的世界文化浪潮中,我们应以何种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呢?说到中国,人们会想到北京;说到北京,人们会想到天安门、故宫、长城。每个城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说起中国文化,人们通常会想到“孔子”“儒家文化”“儒家思想”。
为何孔子和儒家思想能历经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呢?在新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呢?
孔子在中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开始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既是一种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一种思想上的教育。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孔子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这种能对认识起到指导作用的文化和思想是孔子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和传承。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回京的途中路过曲阜,亲自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成为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帝王,自此拉开了封建帝王祭孔的序幕。汉元史元年(1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加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到了清朝,孔子的地位被推上顶峰,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对孔子的尊崇从古代延续到今天。在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儒家思想逐渐显示出稳定作用。实际上,尊孔敬孔不只是一種中国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尊崇教育的一种表现。对历代帝王来说,孔子发挥着稳定政治的作用;对平民百姓来说,孔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中国古代重视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倡全社会尊师,另一方面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唯有读书才能报效国家、出人头地。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被众人捧至高处。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人们正在逐渐弱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老旧思想。“读书”依然十分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人们可以寻找多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但是,“尊师重教”的观念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思想和品质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重道,敬学守礼”等名言警句,一直在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强调教育是重中之重。影响中国教育千年的孔子也作为教书育人的代表被中国人深深认同。
时至今日,“尊孔重教”的观念仍然在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尊孔、敬孔、信孔”的现象随处可见。如各地孔庙香火旺盛,考生络绎不绝;高校会在校园内为孔子塑像,每到考试前,孔像前便放满了祈求考得好成绩的考生的贡品;名人教育文化长廊必定会挂孔子像;学生考试用具上也常常印有“孔庙祈福”的字样。
这些现象恰恰证明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文圣孔子”早已成为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与教育密不可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随着孔子的游历讲学、遣隋使和遣唐使的交流宣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日、韩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共同文化财富。过去,孔子和儒家文化起到了教化国民、治国安邦的作用;在现今乃至将来,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仍是我们价值观的重要基因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孔子在人们心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儒家思想经久不衰的重要前提。
孔子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孔子在东亚学界地位极高,朝鲜学者曾推崇孔子为“东洋学问与哲学思想的元祖”,甚至称孔子为“万古圣人”。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将孔子誉为思想上的“无冕之皇”。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更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甚至将孔子比作“哲学上的华盛顿”。在如此影响力之下,孔子也被世界人民推举上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名单,并位居榜首。
孔子及其思想不论是对日、朝、韩等汉字文化圈国家,还是对西方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自秦汉至唐宋,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随着中外通商、教育、战争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一说‘汉字文化圈)”,而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传播不仅启蒙了许多国家的哲学文化,还推动了各国社会体制、思想政治、经济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高丽、东瀛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更广泛、思想更深刻、影响更深远。时至今日,韩国、日本仍然保留着许多儒家文化传统。
2005年,北京邀请各国研究孔子及儒学的学者齐聚一堂,召开了国际儒学研讨会,参与会议的学者广泛讨论了流传于世界范围内的儒学思想及其影响与意义,并交流了关于东西方儒学研究现状的看法。自此,学界更加深刻明晰地认识到了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发展传播中的普世意义—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又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化解人类所面临困境的良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亚洲共同价值观、推动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除了亚洲以外,西方对孔子及其思想也非常重视。许鸾在《美国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美国学者研究儒家文化的代表及学派:以顾立雅为代表的“传统派”,以本杰明·史华兹为代表的“对话派”,以郝大维、安乐哲为代表的“诠释派”及特立独行的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这些学者分别对儒家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哲学思想、道德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也备受关注,而《牛津词典》也将“孔子”收录为专有名词—Confucius。
由此可见,孔子及其思想在当今世界也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也被催化出了当代价值。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教育价值,二是战略价值。
早在千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要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实施,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以偏概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普及化、教育专业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基于孔子“仁”的思想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质,希望孩子通过积累、磨炼逐渐成长为正人君子,而不要被社会不良风气带偏,成为急功近利、妄图走捷径的投机者。
人才的培養对国家的稳定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向的品格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同时凸显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当代儒家思想为教育准则,是社会稳定发展的良策。
儒家思想具有典型的中国哲学特征,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突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彰显文化软实力。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乃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内在源动力。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国家间矛盾甚至战争危机四伏、人与人价值认同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思想难以解决这些矛盾,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和”等元素为寻求世界不同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
孔子及儒家思想实际上也传递了安全友好的信号和中国尊重他国主权、追求“和而不同”的不称霸理念。从孔子时代开始,爱好和平、推己及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以儒家“仁”者思想思考问题,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优良的国家风范,向世界各国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
孔子作为教育界的标志性人物、中国形象的代表之一,被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熟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式、方法,也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触手可及的文化窗口,是增强各国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有力中介。同时,孔子及儒家思想在社会和国际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变化,推陈出新,能为新时代的尖锐问题找到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