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无鹜,随遇而安

2024-01-02 13:04:07詹迪
秀江南 2023年11期
关键词:煤城爱华美术

詹迪

《白貘夜行》系杂志《十月》第二期女性作家专题下江苏作家孙频的一篇中篇小说。文章立意新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出心裁,通过褒贬结合的手法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擅长刻画细节、设置情节,尤其善用心理描写和隐喻、白描等修辞手法,写作功底可谓炉火纯青。文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个四十岁中年妇女的卖饼生活打破了小煤城的平静,昔日故友纷至沓来,或怀轻蔑、或怀同情、或怀敬畏,但未有人想到其生活是一种令人艳羡的幸福状态。小说结构不卑不亢,通过对最平静的生活的描写呼出主题。主人公康西琳作为一个“吃”掉了自己梦的人,生活窘迫、居无定所,何以比她们所有人都过得更加心安?继而引发了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再定位及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当代女性主义追求和企及?同时,小说成功地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具有更加普遍和深刻的意义,而不仅限于将女性作为受众,提出了一个不区分男性、女性的问题—何为人生价值?

写作手法的娴熟决定了小说在阅读上吸引读者,结构的设置使文章脉络清晰有層次。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主人公康西琳同事的视角,无疑增加了小说的客观性与可信力。作者以第三人称对康西琳进行侧面描写,讲述小说中“我”与康西琳的故事,即以“我”的角度对康西琳的故事进行伪客观的叙述。小说结构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二十年前与现在,中间间隔的二十年是康西琳离开小城的二十年。对于这消失的二十年,作者与读者态度相同,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二十年前,“我”与康西琳、曲小红、梁爱华四人师专毕业分配到同一所中学当老师,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为二十年后的故事奠定了基础,现在四人的生活与二十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文中“我”与落魄的康西琳的对比,清晰地表达了文章所要探求的主要问题—比一比同宿舍的四个人谁过得更好?

作者极擅细节描写,通过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说第二节这样写道:“不管美术老师画得好不好,他毕竟人高马大,毕竟是个年轻男人,还是学美术的,但他敲门从来只找康西琳。片刻之后,她忽然又伸手在我肩膀上打了一下,我一扭头,她正笑嘻嘻地看着我,见我看她,忙又在我胳膊上捏了一把,说‘你就是骨头架子小,我真羡慕你这样的,永远都不会长胖。我心里忽然一阵厌恶,继续低头备课,视角里恍惚看见她抓起一支笔。”“我”与康西琳的关系素来不错,却因这个美术老师的叨扰打翻了友谊的小船。此处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因果照应将“我”作为一个小女人的形象成功塑造起来。“胡乱备了一会儿课,心里愈加不舒服,就那个美术老师,一个从来不画画的美术老师,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做好吃的。就这样一个男人。我不该这样对她,我为自己感到羞耻。正在这时,她忽然把一张钢笔速写伸到了我眼前,是她刚才画的,画中的我正伏案备课,看起来有些驼背。谈不上多喜欢,但我还是把这张钢笔速写挂在了床头。后来发现曲小红和梁爱华也各有一张的时候,我就悄悄把它撕了下来,藏在了抽屉的最里面。”“我”想了想那个男人,发现其一无是处,所以为自己方才对康西琳的恶心而羞愧,可这时康西琳送了张速写给“我”,却让“我”发现曲小红和梁爱华也有,于是我将其撕了下来。作者巧妙地设置情节,简短的两个段落内容上却是一波三折,“我”表面平静如水,实则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了好几回。在文章结尾,留守小煤城的“我”与曲小红、梁爱华三人对康西琳生活状态的怀疑终于促使“我们”在冬夜里去往汾河水库,去见证康西琳是否每天都去冰河里游泳。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康西琳比喻为水中非人非鱼的黑影,康西琳的行动已然证实了她口中的一切,抽象的表达给予小说一个绚烂多彩、令人遐想的结局。

小说体量虽小,人物设置却是精妙,每个人的身份都成功树立了“典型”。文中的主要人物即二十年前同一宿舍的四人—“我”、康西琳、曲小红、梁爱华,其中,“我”是一个没有远大抱负、安于现状的普通人,曲小红则是一个为了金钱嫁给煤老板儿子的虚荣之人,梁爱华是一个既没什么性格也没什么追求的“大傻个儿”,康西琳则完全是一个“另类”,她有理想、追求自由,总想着走出小煤城,也在一天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出去。同时,四人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勾心斗角,表面上又能亲如一家地去逛商场,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二十年后,康西琳回到小煤城卖烙饼,生活窘迫却活得很开心。康西琳的生活状态令留在小煤城的三人不解,曲小红一口认定康西琳是装的,“我”则因为多次去五一大楼观察康西琳而确认她是真的过得好。曲小红一直对康西琳持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从前文看源于校长办公室的争执,曲小红与康西琳在那句“傻X”上结下了梁子。可细思康、曲二人的角色,其实二人都属于不甘于平庸生活的人,不过一个生机盎然、追逐理想,另一个期盼捷径、屈于现实。曲小红对康西琳的偏见与敌视似乎是一种现实对理想的恐惧,而“我”的角色更倾向康西琳,带着尊重与崇敬,甚至夹杂着羡慕,因为此刻的康西琳虽然落魄却享有所有的自由,而“我”只能在丈夫、女儿睡后的深夜倒上一杯酒爬上窗台。

小说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过对康西琳与“我”的生活进行潜在的比较以及我对康西琳的“幸福生活”透露出的一种隐约的羡慕,将康西琳式的自由呼出。康西琳怀揣着理想与抱负毅然走出了小煤城,却在二十年后落魄不堪、居无定所,回到小煤城。相比留在煤城的“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她是潦倒的,可即使她在卖烙饼,她的生活依然精致、丰富,同时她有一个令“我”艳羡的自由的灵魂。康西琳的人生重新树立了一个新女性的典型,虽然物质生活贫瘠,但是以富裕的精神实现了生命的自由。作者从女性角度出发却成功打破了女性写作的壁垒,以个性展现共性—康西琳是否是一个活得好的女人倒是其次,其对于生命的诠释值得所有读者深思。

猜你喜欢
煤城爱华美术
煤城的夜与昼
海绵之路绽放 煤城涅“美城” 鹤壁市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
中州建设(2020年5期)2020-12-02 02:20:44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 15:15:48
煤城汉子(外一章)
散文诗世界(2014年5期)2014-11-23 06:30:33
李爱华:我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