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 喻燕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更充分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基。为了高质量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引导全区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紧扣育人目标,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全面、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24-05
【作者简介】1.徐爽,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000)小学道德与法治研训员,一级教师;2.喻燕,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二级教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党的二十大精神也是很好的思政课教材,向广大青少年展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能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自信自豪的情感,激励他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找准其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之间的联结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区域内的思政学科中心组成员,依照“實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原则,综合考虑情境体验、项目研究、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形成初步框架(见下页表1)。
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1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一课时,教师先跟学生聊熟悉的国货品牌,巧妙引入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华为是如何逐步做大做强的,也让学生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最初的梦想“心系中华,有所作为”有了深刻理解。学生受到了触动,不仅因为“中国制造”在科技创新驱动中正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品质”和“中国力量”,更因为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有了梦想,便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创造的源泉。
又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14讲《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时,教师以一段《塞尔维亚人民永远和中国兄弟在一起》的视频导入。视频展现了疫情防控期间中塞共同抗疫,守望相助,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诸多感人瞬间。每一声感谢、每一次互助,都在生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学生在捕捉暖心瞬间的同时,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进一步增强立足全球视野、厚植天下情怀、担当大国责任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
二、紧扣时代之问,厚植家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这一系列时代之问。每个人都应该以踔厉奋发、昂扬自信的姿态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浇花浇根,育人育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根铸魂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应依托课程,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讲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讲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稳思想之舵,厚植家国情怀。
如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穿越”主题情境,发布“穿越”任务单,学生作为“当事人”卷入情境,教师以情境对话的形式探问人物追求,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革命本质、体认革命精神。如在学生介绍《新青年》杂志后,教师与《新青年》的“编辑”们展开对话:“你们为什么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编辑”们表示:“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想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当时麻木的人民群众”“引导人们共同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学生交流对话时,教师适时补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将距离学生较远的抽象知识变为自主探究习得的思想观点,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学生入情入境、深度思考、热烈讨论,道德情感不断生长,家国情怀根植心中,自然而然地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中国好少年。这样的家国情怀教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研习精神谱系,坚定理想信念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的青少年应以典型人物为榜样,从中获取强大的动力,不断补足精神之钙,让信仰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如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代入邓稼先的角色进行深度思辨,在“是否愿意参与祖国建设”“是否愿意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去往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是否愿意隐姓埋名28年”“是否愿意冒生命危险”的层层追问下,学生经历艰难抉择,更深刻地体悟英雄人物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又如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一座城——深圳,通过展示深圳不同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在资料阅读、数据对比中自主发现,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接着,教师聚焦深圳的“拓荒牛”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其价值意蕴。学生在探究深圳变化、感受深圳精神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精神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思政课教师应该通过挖掘先锋模范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特质,用鲜活的故事诠释坚定不移的信仰,展现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学生对标对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寻脉中华传统,根植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这明确指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依托课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觉、弘扬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土壤铸就的新的“赶考之路”。
如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游览“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主题大情境:游览“文字百花厅”,感受我国文字的丰富多样;游览“甲骨纪事厅”,感受汉字的形象写意;游览“书法展览厅”,感受汉字的古老优美。课末,教师将中国的甲骨文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南美洲的玛雅文字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汉字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至今。整节课,师生共赴一场奇妙的文化探索之旅。
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课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学习、积极探索,进一步擦亮育人底色,增强文化自信,不断积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五、豐富实践体验,强化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号召广大青年朋友“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起步、梦想起航的关键期,思政课教师要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如在《读本》(小学低年级)第6讲第1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贵宾室”的主题大情境,充分关注学生体验,用“蒙眼系扣子”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第一粒纽扣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现场连线、链接生活等方式感受人物精神,在思考与交流中共情悟道。
又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第1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时,教师设计了“模拟体验航天员的日常训练”环节。通过模拟体验,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的话语有了深切认同。
高质量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紧扣育人目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深入挖掘学科体系中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育人元素,找到融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全面、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使命任务,敢于担当时代之责,并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