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祥
[摘 要]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在高校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对于提升学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视资源的利用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作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世界古代史;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2-0071-03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正式提出,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就讲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世界史课程教学中如何渗入课程思政元素。
世界古代史是历史学培育人才的核心课程,课程要求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站位,让学生能够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高度来学习和研究世界古代文明。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古代文明在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思想文化发展方面的成果以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本门课程既重视西方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努力辨析相关学术问题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文明历史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古代民主共和政治的局限性,希腊罗马社会对奴隶的压迫和镇压、希腊殖民运动和罗马对外扩张给原住地人民带来的各種负面和消极影响,新航路开辟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等;引导学生了解并批判近现代西方人通过追溯西方文明的古代希腊罗马源头,在资产阶级革命、殖民运动、对外扩张等近现代政治思想领域表现出来的“文明优越论”“西方中心论”等错误倾向。
下面通过对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的一些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对历史学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有所启迪。
一、课内教学的延伸
(一)从人物入手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分析历史人物形象时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育人。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教育,以历史人物的卓越品质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既符合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当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全面深入地开展历史人物研究,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求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做到既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防止个人崇拜,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资源进行宣传教育,提升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世界古代史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课程中会通过对他们的生平大事、历史活动与功过进行评价等,引导学生感悟如何为人处世,体会付出与奉献,学会克制与自律等,这些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元素的有效体现。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幼年口吃,为了成为杰出的演说家,锻炼自己的口才,把小石头含在口里进行演说训练,终于练就了杰出的口才,在雅典民主政治晚期成为希腊世界的风云人物。还有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叙述的很多人物,如梭伦、克洛伊索斯等,通过对他们的个人发展进行阐述,分析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在希罗多德笔下,克洛伊索斯是一个从高峰走向低谷的典型人物,从自以为是走向几乎失去性命的命运,但是他并没有绝望,在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之后,他反而成为和梭伦一样的智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事业的沉浮,才最终理解了命运的无奈和人世的凄凉,这也在告诉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不屈不挠,勇于突破自我,才会有美好的未来。由人物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理想信念,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课程育人的魅力所在。
(二)通过古今民主政体的比较进行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建设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体到世界古代史,可以通过中西比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民主与专制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从初中开始,学生就接触了不同的政体制度,如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罗马的混合政体制度,东方的君主专制政体。因此,学习古代埃及一课时,就引入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从治水社会与专制主义入手,对学术问题进行学术史引导分析,然后就古代东西方文明治水社会、农耕文明、古希腊蓝色海洋文明进行系统分析。再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著作,全面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就民主政治的产生、具体行政机构的职能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同时古今结合,通过《关键投票》等电影资源让学生对今天的西式民主形成大体认识,课下再通过阅读学者的学术文章,结合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古今民主政治,实事求是地指出古代民主共和政治的局限性,雅典民主只能是小国寡民,只能在成年男性公民中实行,外邦人、女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和东方一样,希腊罗马社会对奴隶的压迫和镇压也是非常残酷的,双方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区别。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引入、原始史料的运用,同时要发挥历史故事的辅助作用。如雅典民主政治教学就要使用原始史料,尤其是伯利克里的演说词:“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数人手中。”通过修昔底德著作,全面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权在民、轮番执政、抽签选举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课堂上通过引用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正进入一个非常矛盾的现实世界。一方面,政治共同体之间生存发展的激烈竞争驱动了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现实呼唤所有政治共同体乃至所有政治组织之间的合作。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原则,并矢志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所以代表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潮流。
(三)注意历史事件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
冷战结束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反而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晦,更加激烈。从长历史来看,仔细检讨自由民主的规范原理,西方意识形态体系中从来都有“国家”,也从来都有“敌人”,更是从来都有“专政”“霸权”,中世纪历史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典型例子就是新航路开辟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宣传。传统历史学认为,欧洲开辟新航路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促使欧洲开辟新航路的正是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这样宣传是因为新航路和后来的殖民主义、黑奴贸易是紧密相关的,如果能够把新航路开辟原因推卸到奥斯曼阻塞东西方交通上来,就实现了为西方后来的殖民运动进行无形的开脱。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那时的埃及,包括叙利亚地区还被马木鲁克王朝控制。马木鲁克王朝在经济贸易方面和欧洲列国保持频繁的来往,赚取了大笔财富。意大利商人以中间商的身份把东方的香料、瓷器、丝绸等稀有货物高价售卖给西欧列国,积累了大量财富。直到奥斯曼帝国在1517年灭亡马木鲁克王朝后,才把波斯湾和东非地区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当奥斯曼帝国在1517年封锁“海上丝绸之路”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把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连接在一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奥斯曼帝国即使阻断传统“丝绸之路”,也对欧洲列国的全球贸易没有任何影响了。由此可见,欧洲开辟新航路是一种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才导致新航路开辟的说法,欧洲列国和奥斯曼帝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因素。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列国一直视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为自己必须战胜的敌人,那时的欧洲列国在精神上鄙视奥斯曼帝国,认为奥斯曼帝国是落后保守和野蛮愚昧的,在贸易方面也是如此。故而欧洲列国选择性地忽视了一个历史事实:奥斯曼帝国对贸易同样也十分重视,当他们控制“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后,采取各种措施维护贸易路线的通畅,鼓励东西方进行贸易,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列国现实的威胁,欧洲人提出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的说法,正好为自己进攻奥斯曼帝国提供了借口。自1453年以后,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列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奥斯曼军队在1529年和1683年两次围攻维也纳,也给当时的欧洲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再加上欧洲列国控制东地中海的愿望长期难以实现,当欧洲列国通过海外贸易富裕起来,有能力争夺近东地区的霸权时,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殖民者发动进攻的借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地图的运用、原始文献资料的穿插使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奥斯曼土耳其领土的变迁与新航路之间的关系。
二、课外教学手段的扩展
电影电视剧是学生课后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商业化大片内容既有年轻人喜欢的紧张激烈的娱乐元素,同时也伴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宣传。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电影内容也是高校教师要注意的一個迫切问题。世界古代史整体课程学时并不多,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与这一时代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如通过电影《勇敢的心》,引导学生了解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让学生学习他是如何带领民众抗击英格兰侵略者的,学习他为了追求独立自由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电影《圣女贞德》,和学生一起就民族主义问题进行探讨。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拼凑出贞德的完整形象:她对上帝充满热爱,她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变故,她以无与伦比的激情唤醒了法国民众抵抗英军的斗志。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经受着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灵魂却坚强无比,在她的眼里见到了上帝的光芒。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分居多,导演吕克·贝松完成了贞德形象的还原。贞德成为法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而且还是巾帼女英雄。至今,法国的政治人物都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
除了电影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旁听各类学术会议、开展课外阅读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尤其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抖音、微信公众号、B站等。这方面教师要加以引导,如推介比较优秀的历史学公众号、推荐合适的腾讯视频学术会议中关于历史类的讲座等。
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终极目的是了解西方,关怀中国。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传统,辩证地看待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思潮,提升学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课程思政正式融入专业课程时间还比较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门课程更容易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当然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中,每个课时、每个教学环节之中都需要体现课程思政。当然,具体到不同的专业课程,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老师在各个方面会有所取舍,不同的教学章节也可以渗透不同的课程思政内容,但是切忌生硬渗透,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培养要求来下功夫,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学习通网络课程、qq或者微信群里与学生进行交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合理加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尤其是国家的兴衰、文明的发展与灭亡、大国崛起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受益终身。因此,不能把世界古代史课程当作一门简单的史学通史课程,而是要尽量把课程设计成一门授人以渔的历史通识课,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学有所得。世界史教学中的思政内容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还应当实现学生对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弘扬与认同,爱好和平、百折不挠、团队意识、自我使命等精神的培育都应当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注意分清是非、弘扬正义,不能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20年质量工程项目: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开发与探寻路径——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
作者简介:周洪祥( 197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