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礼 王盼
[摘 要]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由“灌输式”转为“启发式”教育,发挥美育的功能。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存在美育缺失、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和学校、教师、学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健全学校“美育+思政”育人体系、挖掘美育中的“思政资源”、提升教师队伍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路径,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美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2-0047-03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将美育内容、美育功能进行强化,改变传统的“宣教式”教育模式,高质量完成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美育的优势,将美术、戏剧、影视、文学等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素质与主题意蕴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大学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现实逻辑: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围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務,这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落实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学校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实现的基本路径,能以“美”促“德”、以“美”促“质”,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需要在美育上下足功夫,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结合,开辟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二)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自此,“三全育人”的理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学校将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教辅人员都纳入高校全员育人的过程,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理论+实践”“学校+社会”“专业+思想”等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实践融入全程育人中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中,将美育中的“思政元素”显现出来,发挥美育的培根铸魂作用,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新时代以来,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发展理念得到不断深化,从德智体美“四育”并进育人政策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我国的育人体系、育人环境、育人队伍等不断健全。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中还是十分薄弱的一环,存在美育体系不健全、教师队伍不强大、学生认识不到位等情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当下,高校为开展好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工作,需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理应成为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工具”,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四)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的教育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持续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教育理念的“指南针”,美育体系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新征程,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美育能不断辅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提高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法宝”。
二、路径创新: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高校美育工作普遍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不健全、学生接受不主动等问题,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入手,在制度、教学、实践等各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提升美育涵养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能力,进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构建高校美育体系,契合“美育+思政”要求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体系的创新,戏剧、影视、文学、摄影、美术等美育元素中涵盖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宝贵的“精神资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5]学校要重视“美育+思政”的价值,要从制度上构建“美育+思政”育人体系,不单单是开设好美育思政课程,而且要从学校、社会等各方主体下功夫,将美育融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格局中。为此,学校、部门、学院等要建立联动机制,各学院要根据学校的部署安排,找准与本院专业相关的思政契合点,发挥好学院专业优势,比如,传媒学院在思政教育中常用的“红色影视元素”、美术学院绘画比赛中的“英雄人物作品”。同时要统筹好社会“思政资源”为学校所用,将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优质作品融入美育中,使作品的深厚思想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之中。
(二)挖掘美育中的“思政资源”,创新“美育+思政”载体
美育具有形式丰富、生动形象等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会产生思想政治认同感,挖掘美育中的“思政资源”需要发挥美育的思想性、艺术性等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时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八个相统一。”[6]从狭义上来讲,高校美育是开展好艺术教育工作,从广义上来讲,在各学科教育中要蕴藏美育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精神力量。挖掘美育中的“思政资源”,不断创新美育载体,将各种形式的美育资源全方位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实践与理论、校内与校外等的结合,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出新的思路。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审美能力,打造“美育+思政”力量
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美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始终带有高度的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与思政教育能力。为此,学校要制定完整、详细的“美育+思政”的考评体系,多形式开足开好开齐美育课程,使学生在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的过程中领悟思政力量。同时,学校要构建“美育+思政”体系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师资的遴选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美学素养,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艺术作品的内涵传递好,发挥好应有的思政育人作用。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营造“美育+思政”氛围
美育是隐性教育,丰富完善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积极开展“美育+思政”相结合的艺术实践活动,能更好地营造“美育+思政”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体会进步思想。一是要开展好校园艺术实践活动,营造美育的思政育人氛围。在建党、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学校、学院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主题聚焦于革命历史故事、英雄模范人物等,调动学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学校或者校团委牵头,学院可以利用专业特点与优势组织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比如,音乐学院可以开展红色音乐朗诵比赛,传媒学院可以开展红色电影、新主流电影放映活动等,结合不同专业的属性丰富美育思政的艺术实践活动。二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社会“思政资源”融入学校的美育思政活动中。比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寻访红色遗迹等活动,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作品,作品还可参加电影节、摄影、征文等比赛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三、价值意义: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将两者融会贯通考验着高校智慧,完善的“美育+思政”体系建设方案能使美育全方位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端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端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美育+思政”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充分利用美育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低沉消极的问题,要充分结合美育,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朝着积极的方向發展,听一节美育思政课,观看一部兼具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等特征的主流电影,创作一些有思想价值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水平。
新时代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7]。当前,大学生容易受到“异化”的物欲横流社会的影响,要打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僵硬”的认识,需要发挥美育的功能优势,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比如,综合性非常强的影视艺术,其吸取了各个艺术门类精粹的元素,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观看《长津湖》《湄公河行动》《万里归途》等电影,会让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自觉地将自身的未来发展紧紧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健全自身人格的过程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学校美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构建“美育+思政”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美育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多层次需要,健全美育制度,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8]美育高度契合了大学生对“美的作品”的多元化需求,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美育课程、构建美育项目、抓实美育实践,全方位拓展“美育+思政”空间,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学生心中,成为当前高校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呈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人才、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的现实需要,是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为此,学校需要构建高校美育体系、挖掘美育中的“思政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审美能力、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高质量营造“美育+思政”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达成,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冯留建,刘国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4-8.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0).
[5]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8(2).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青觉,王敏.认知、情感与人格: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21(6):26-36.
[8]赵静,魏荣.美育视域下大学生全面发展多维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7-9.
(责任编辑:刘洁)
作者简介:李振礼(1990—),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盼(1989—),女,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