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家族、家风的意义

2024-01-02 14:52吕东亮
南腔北调 2023年12期
关键词:血脉回族家族

吕东亮

胡亚才的主题散文集《水的血脉》写的是一个回民家族的衍传生息。家族,是传统中国典型的社群生存样态,在现代化进程高歌猛进的今天,关于家族的体验已经相当淡漠了。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对家族书写却较为热衷。这些家族书写多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其原因在于家族形态本身携带了丰厚的思想文化涵蘊和丰富的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故事。胡亚才的《水的血脉》也可以放在这个脉络中去考量,但《水的血脉》是一系列主题散文的结集,虽然散乱中有一以贯之的精神气韵,但毕竟不同于因环环相扣、密不透风而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也正是散文的“散乱”“散漫”,成全了《水的血脉》,使它不同于长篇小说的精心结构组织,从而远离了故弄玄虚的机巧和传奇,远离了出语惊人的夸张和藻饰,更贴近普通人、普通家族的历史本真,也使得读者怀着信任的心情从中收获一些生存的淡定。

《水的血脉》内容饱满,既书写了家族一代代血脉传续的源流,又写了自我在家族中的成长、感悟,还写了故园风物对家族生命的滋润,叙述从容裕如,有着内在的次第,对家族小历史的叙写中有着对家国民族大历史的呈现。其中值得讨论的话题很多,笔者所关注的是《水的血脉》的写作中压在纸背的东西。考诸文本内外,笔者觉得压在纸背的是作者在纷扰世事中对于生存确定性的寻求。在书的序言中,作者引述博尔赫斯的话,谈及自我与家族故事的相遇,谈及家族记忆的流失以及因此而来的自我以写作来抵抗遗忘的志业。作者说:“后来,我一直在想,有很多事物,我们之所以永远都无法看见,不是它们没有呈现,而是因为我们的疏忽、无意而没有和它们建立起可以看见的关系,进而没有使心灵与之连接和沟通。”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心灵中连接、沟通家族史里的生命和风物,进而获得一种生存的安稳、豁达、无惑或者说是确定性,是《水的血脉》写作旨趣所在。《水的血脉》中述及的家族人物颇多,《出逃南京》中太祖父艰苦卓绝的自南京到石佛的重建生活之路以及以举人锦为象征的自尊向上的生存精神,《古兰书屋》中曾祖父“自解身世重正信、践主命、不辞辛苦躬行”于教化薪传的行藏有道、当仁不让的处世原则,《信者》中大爷对于穆斯林信仰的虔诚追寻中显示的信者的光辉,都化为精神养分注入家族的血脉中,也成为作者的精神资源。《曾祖母的1958年冬天》《关于祖母的话题》《两棵柿子树》则写了家族中的女性的贡献以及她们留下的生存启迪,曾祖母的未雨绸缪,祖母的自尊顽强、睿智果决,母亲的仁爱热情,都为家族传递了不竭的生活信心。其中笔者所难以释怀的,是曾祖母面对儿孙由于担任公职而表现出的实出无奈的绝情时所产生的深深的愤怒和悲伤。相信这一公私悖论所产生的情感纠结会长存于作者的心头,也会在作者面临情感困境时与作者相遇。自太祖父以来的先人祖辈,是家族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悲欣人生以及纷纭时世中的决断应对,都是家族史的重要篇章。而这样一部家族史,对于作者而言,无疑是具有切身性的。这种切身性,除了指作者可以从家族中获得一个自我的定位、释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疑惑之外,还包括作者可以从中确认“我到哪里去”“我该做什么”的信念。作者在书中多次以感念的心情提到祖母“端公家碗、服公家管”的嘱托以及多次“讲话”,也写到父亲的“保持个性、体现共性”的提醒,如此等等,这些漫长岁月积淀而来的智慧,实实在在地参与了作者生命的塑造,为作者的为人行事增添了清气、静气和底气。

《水的血脉》所叙写的家族,是一个回回家族。回族这一民族身份赋予了这个家族以特殊性,即对于清洁的民族信仰的崇奉,这种崇奉在很多时候是以禁忌以及其他区别于汉族的差异性出现的。但《水的血脉》对于回族身份的书写,虽然也描述了回族特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凝聚其上的精神显现,但并不刻意强调这种差异性、独特性。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回族更多地保留了一些信仰的形式,但信念的坚定、灵魂的虔诚无疑是最重要的。比如《走年坟》中对于走年坟过程的描写,充满了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感更多的是作者及亲人对于祖先的感念所营造的,对于具体程序,作者却也平实地道出:“原则与灵活相结合。”“把该走的程序走到,该表达的心情表达到,该说的话说到。”《水的血脉》中也写到石佛镇回汉人民和谐相处的日常情景,其中《静静的胜湖》写祖父从小被曾祖父寄养在汉族的友人李家直到八岁,与李家姐姐结下深厚姊弟情谊;《古兰书屋》写回汉贤达敢于担当、同心兴学的故事,都令人感慨不已。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亦由此而鲜活地体现。

“灯烟日子主笃定,河流湖泊是家乡。”回族如此,汉族及其他民族也是如此,都对风调雨顺、安宁祥和的寻常日子感到充实而满足,因而也会守护、维系这种生活的恒常性。在《水的血脉》中,作者以舒缓的、充满耐性的笔触描述了家族生活内外的众多人物及风物,从石佛镇的两位老奶奶、老李及有故事的乡人,到石佛镇的寺庙街巷、金色池塘以及回族的美食小吃,再到史河两岸、固始大地的风云人物及丰饶物产,都在作者的笔下氤氲着温馨的气息,成为恒常生活的意象。作者描写这些人物风物时,完全将自我消融在对象中,沉醉在旧日的记忆中,这是一种归趋,是对存在洞明之后的陶然。

《水的血脉》中的文字,大多写于深夜里。在喧嚣褪去的深夜里展纸握笔,于一片虚静中返顾灵魂里的故园,作者的内心是充满喜悦的。这喜悦是平静的喜悦,来得却并不容易,必是费了一番心理的周折,或是自我诘辩,或是自我发泄,或是自我劝慰,才把从白日的纷扰局促中带来的浮躁凌厉、愤懑沉郁的心气祛除,方可开始有境界的写作。因为这有内涵的喜悦,作者写作的姿态才在谦卑中显得宠辱不惊,作者的文字才在灵动中显得肃然。《水的血脉》中有哲思、有史识、有诗意,这得益于作者文笔的全面锤炼,作者于散文写作之外,也善于写作诗、散文诗,对于小说的叙事也别有会心。难得的是,作者能够统驭这些不同质地的文字,使之相互调剂交融,化成一片浑然的意境。

在当下的后现代文化语境里阅读《水的血脉》,不禁有些慨然。后现代主义张扬的文化精神是无中心、无深度、无意义,它拥抱“一切艰苦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碎片化的感觉,拒绝总体性的探求,甚至认为总体性、有机性是一种人为建构的霸权。照后现代主义看来,“血脉”之类的隐喻本身就是可疑的,其中的安顿灵魂的确定性也是脆弱的。身处变动不居的现实,目睹种种亲情被撕裂的不堪情景,难免对血脉、对家族、对家风的意义有效性产生怀疑,从而也会部分认同后现代的貌似揭示残酷真相的某些表述。但转念一想,既然一切皆是建构,我们为何不去建构一些温暖的、向上的东西呢?历史的确是建构的,但也正是志士仁人,才建构出了今天我们所享用的美好的事物、我们所能依靠并且所能因之生发梦想的信念。胡亚才的《水的血脉》,事实上也在探讨家族的建构过程,如此地打捞家族记忆的写作,虽然所得的只是家族承续中的若干碎片,但足以抵抗遗忘、消解惶惑,给我们以踏实安稳地、有尊严地生活的信心,这信心是有确定性的。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血脉回族家族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HK家族崛起
血脉里的眷恋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血脉之恋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血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