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也让人满是疑惑:“思维”是各门课程都强调的核心素养,但语文课程培育的“思维”与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课程一样吗?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华平教授在我刊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数篇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全文复印转载。李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常见犯错误是“用一般思维顶替学科思维”。他从理论上阐明,语文课程主要应该培育语文思维,并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来体现“在语文情境中培育语文思维”的理念。此处发表其《六国论》课堂教学实录,以飨读者。这篇教学实录呈现了一种学科认知情境,以表现性任务驱动学生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维。欢迎广大读者就此展开讨论。
主题:学科认知情境与学科思维
学生:四川省双流中学高2001级(高一)3班
一、预习交流
1.交流预习情况
师:我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课前都读过了几遍?
生1:三遍以上吧。
师:三遍以上,不错。你呢?
生2:我也是。
生3:也是。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很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课前预习到底做得怎么样,都做了什么,都懂得了什么。
生4:我先看了自己不会的字词,然后把字词大概捋了一下,把不会的圈了出来,再去了解了作者苏洵的情况。
师:看来这位同学做了不少,查了字词,还查了作者的情况。那你都懂得了什么呢?
生4:我觉得这篇文章其实是在讽刺当时的掌权者,因为当时的朝廷也和六国时一样,给其他国家送过东西。他这是在警告掌权者不要重蹈覆辙。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4:课文第一段就说“弊在赂秦”,后面又说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警告掌权者不要像六国那样。
师:警告当权者,非常好。这位同学花的功夫不少,懂得了不少。还有没有同学分享?
生5:我是先读了一遍,把读音不会的字词勾了,然后了解了一下苏洵。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知道当时的北宋也是在贿赂其他国家。苏洵因为看到百姓受苦,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让当时的君主醒悟。
师:能不能把你的话理一下?用第一、第二、第三的方式说一下,你都做了什么,懂了什么。好不好?
生5:第一,了解作者蘇洵;第二,了解当时背景;第三,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
师:你都是到哪里去了解的呢?
生5:通过跟同学讨论和上网查询资料了解的。
师:你的学习习惯很好,跟同学讨论以及上网查阅资料。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
(学生鼓掌)
2.检查预习效果
师:同学们都做了这么多努力,非常好。看来我们班同学的语文学习习惯都挺好的,那我们相互检查一下预习效果,请找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或者句式,给画上圈。
(生画圈,教师巡视)
师:好,基本上画完了。(看向一生)你来提问,旁边两位同学回答。(看向旁边两位同学)
生1:第一个是“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的“其实”。
生2:“其实”和现代汉语不同,这里不是一个词。“其”指“那”,“实”指“实际上”。
师:(微笑)看来你这个没找准,她答得上。再找一个。
生1:第二个是“理固宜然”。
生3:这大概是这个样子吧。
生1:应该是“理所当然是这样子”。
师:你这个就找准了,找到了同桌忽略的问题。好,还有一个呢?
生1:还有一个是“为国者”的“为”。
生2:“为”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师:你找了三个,有两个都被她解决了。有没有更厉害的同学?你找三个,两个同桌都忽略了的,哪位同学有信心?
生4:第一个是“苟以天下之大”的“苟”。
生5:如果。
生4:“率赂秦耶”的“率”。
生6:全,都。
师:都答出来了。还有最后一个机会了。
生4:“洎牧以谗诛”,翻译这个句子。
生5:有点困难。
生7:我也不行。
生8:有点困难。
生9:等到李牧被杀害。
师:你觉得说得对不对?
生4:我觉得她说得很对。
师:同学们对照教材注释看看,这位同学解释得对不对?
生:(部分齐)等到李牧因受到谗言而被杀害。
师:非常好。注意,刚才同学的回答漏掉了什么?
生:(齐)以谗。
师:看来这个句子是全班都会忽略的句子,请大家做上记号,这位同学找的这个句子是全班都要注意的。我们再看一下,找出全班同学都可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文言词语或者句式,全班同学都忽略的,就我没忽略,多有自豪感,有没有?
生10:“始速祸焉”的“速”。
生11:招致。
生10:同桌不给我面子。
(众生大笑)
师:有没有全班都忽略掉的?就我知道,同学都忽略的。提醒同学忽略的,那可是智慧啊!那也是能干的!那也是热心的!
生12:我找的是“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灭”。
生13:不知道。
生14:灭亡。
师:看来这个词有人可以做出来。再给你一个机会,我们要考全班同学的,那可不能是那么简单的问题,有吗?
生15:最后一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的“而”。
生16:表转折。
师:你觉得对不对?
生15:因为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才问的。
(众生笑)
师:看来你是属于请教性质的,那好,你把它圈出来,做上符号,记下来。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修饰。“不赂而胜之”的意思是,不通过贿赂的方式战胜秦国。这个环节,同学们表現很好,要么找个问题,全班都答不来;要么自己答不来,请教大家,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课前我们读过,我们再来读一读,争取能够读得更好一点,节奏、停顿更恰当一点。《六国论》,苏洵,起——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整体上读得挺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注意这个字念“当”(倘),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音。非常好,同学们都下功夫很深。
师:同学们之前在预习中,都查阅了不少资料,对这一课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也都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接下来把课前所获得的信息,能够整合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
二、情境学习
1.进入情境
师:《六国论》是历史上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这样一篇好文章,其实也是改出来的。怎么改出来的呢?我们看一下。
【PPT展示】
关于《六国论》的家庭讨论会:
老苏《六国论》文成,踌躇满志,召子瞻、子由、小妹议辩,以补为文之失。
四人凝视秦灭六国形势图良久。
师:哪位同学能跟我们说一下第一段说了什么事情?
生1:苏洵在写好《六国论》之后,心中很高兴,把子瞻、子由和苏小妹叫来,召开一个家庭会议,来讨论这篇文章哪里好,哪里不好。
师:什么叫踌躇满志?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文章写好了之后特别高兴?
生2:我中考的时候写文章写得特别高兴,因为当时还没打十五分钟铃声,我觉得我能写得完,就非常高兴。
师:这里老苏写了《六国论》特别高兴,他想干什么?
生2:开家庭会议,分享给其他人。
师:分享给其他人。注意后面有个“以补为文之失”,什么意思?
生2:大概就是让大家来一起修改不符合事实的地方。
师:哦!就是让大家一起来帮忙修改文章。注意看,这里是不是有点矛盾?一边是踌躇满志,高兴地不得了;一边又说你们能不能给我提点意见,帮我修改修改?
生2:因为人要进步,再高兴也需要修改一下错误。
师:太有意思了,说得太好了。掌声送给我们这位同学。无论写得多么好的文章,我们都有修改的余地。
【PPT展示:秦统一六国形势图】(见图1)
师:那好,我们现在看看接下来干的事情。“四人凝视秦灭六国形势图良久”,这就是统一六国的形势图。秦首先灭的是哪一个国家?
生:(齐)韩。
师:韩国。紧接着灭的是哪个国家?
生:(齐)赵。
师:赵国。再接着灭哪个国家啊?
生:(齐)魏。
师:按照你们所看的地图的形势,为什么要先灭韩、赵、魏三国?
生:(齐)很近啊。
师:哦!很近是不是?紧接着灭哪个国家啊?
生:(齐)楚国。
师:然后呢?
生:(齐)燕国。
师:最后灭掉哪个国家?
生:(齐)齐国。
2.模拟苏轼
【PPT展示】
子瞻献疑曰: “汉人贾谊《过秦论》有言: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子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由此观之,诸侯并力西向,貌合神离,以致从散约败,不得已争割地而赂秦。六国破灭,何以 ?”
师:老苏和小苏们四个人看了这幅图很久之后,“子瞻献疑曰”,子瞻是谁呀?
生:(齐)苏轼。
师:好,你来读一下这段话。
(生3读这段话,像和尚念经)(众生笑)
师:你这是念经。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齐)不好。
师:不好,没读出苏轼的那种感觉来。哪位同学能读出苏轼的感觉来?苏轼的感觉,一代大文豪说话是什么感觉?虽然说是和自己的父亲交流,但文豪的感觉是掩饰不住的。
(生4读,很有感觉)(众生鼓掌)
师:有没有男同学愿意试试呢?(无人举手)没有?那我试一下。
(师以苏轼的口吻读)(众生鼓掌)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苏轼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他认为六国破灭是什么原因?
生5:貌合神离,从散约败,不得已才导致他们灭亡的。就是说,六国破灭不能说是“弊在赂秦”。
师:后面的空格该填什么进去?
生5:弊在赂秦。
师:是的,从六国形势图来看,“何以弊在赂秦”?非常好,我们同学能够根据前后语境把课文里面的词句拈出来填在这里。
3.模拟苏辙
【PPT展示】
子由析之曰:“韩、魏、楚三国,与秦接地,赵稍远,而燕、齐犹远。以兵力较之皆弱于秦。迨合纵之约既散,而秦挟远交近攻之策,肆其蚕食,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割地所以求罢兵,所谓白刃在前不顾流矢。”
继而反问曰:“向使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师:子由是谁?
生:(齐)苏辙。
师:好,你来读一下苏辙的话。
(生6读)
师:这个空格处该填入什么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填入恰当的语句,写在草稿本上。
(生写作,师巡视)
生7:我写的是“则胜负存亡之理可易量乎?”
師:“则胜负存亡之理可易量乎?”什么意思?你给大家解释下。
生7:就是战胜和战败、生存和国家灭亡这种天数,难道是可以轻易就进行判断的吗?
师:那意思是不可判断?
生7:对,不能轻易判断。
师:不能轻易判断,是无法轻易判断。那有一些什么可能?
生7:说不定六国就赢了呢!
师:说不定六国就赢了,那你觉得这里子由的话是在说六国会赢吗?还是在说其他意思?
(生7默然)
师:“向使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原文怎么说的?请看原文怎么说的。
生8: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师:原文是“或未易量”,这里子由的意思还是未可易量吗?子由的意思是什么?
生9:子由的意思应该就是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易量哉!”
师:易量哉!对,很容易判断出来。我们齐读一下子由的话。
(生齐读)
师:我们再看一下子由的话,哪一句话是在集中表明他的观点?
(生思考,自由交流)
生10:白刃在前不顾流矢。
师:“白刃在前不顾流矢”,什么意思?
(生默然)
师:前面有刀子,后面有流箭,我们这个时候,首要的是挡前面还是挡后面?
生10:前面。
师:为什么挡前面不挡后面?
生10:因为前面更严重。
师:主要是前面看得见。请再看看,子由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在哪里?
(生沉默)
师:哪个地方是最核心的话?与同桌交流一下,苏辙的话,哪句最核心?要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要主动合作、主动交流。
(生交流讨论)
生11:我觉得是“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
师:什么意思呢?
生11:就是说六国被灭,并不是因为赂不赂秦,而是因为距离秦国的远近,远的就后面一些,近的就前面一些。
师:根据这个形势图,你觉得谁更有道理?
生11:苏辙说的更有道理。
师:“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从这个地图来看,秦国首先灭掉的是韩、赵、魏这三个靠秦国近的国家;然后,再灭掉远一点的楚国;几年后灭掉燕国,最后挥兵南下,灭掉齐国。确实如此。
我们看看,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苏轼、苏辙都认为不是弊在赂秦。你赞成谁?
(赞成苏辙的较多)
师:看来赞成苏辙的多一点。那我们看看老苏在听完两个儿子的观点后,是怎样反应的。
4.模拟老苏
【PPT展示】
老苏捋须徘徊,左右观之,连连摇头:“非也!非也!”
小妹略一沉吟,侃侃而谈:“(3) ”
老苏微笑默叹:“小妹深得我心,非但乃翁之小棉袄,实乃我国之心腹!”
师:老苏捋须徘徊,什么叫“捋须徘徊”?
生:(齐)摸着胡子走来走去。
师:摸着胡子走来走去,左右观之。“左右观之”什么意思?
生:(齐)看看这个儿子,又看看那个儿子。
师:连连摇头,他摇头干什么呢?什么“非也非也”?你们也摇摇头,说说“非也非也”。
生:(齐)非也非也。
师:我们一起读读,大家边读边摇头,老苏捋须徘徊,注意捋须啊,来大家一起,“老苏捋须徘徊”,起——
生:(齐读,不少同学摸摸下巴)老苏捋须徘徊,左右观之,连连摇头:“非也!非也!”
师:嗯,很好,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把老苏那种感觉读出来。
生12:(手捋下巴,有板有眼地读)老苏捋须徘徊,左右观之,连连摇头:“非也!非也!”
(众生鼓掌)
师:“小妹略一沉吟,侃侃而谈”。谁是小妹?
生:(齐)苏小妹。
师:什么叫“略一沉吟”呢?
生:(齐)想了一想。
师:对,然后呢,什么叫“侃侃而谈”呢?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上课发言算侃侃而谈吗?
生:(齐)不算。
师:对,不算。那要怎么样才算侃侃而谈呢?
生:(齐)说了一大堆话。
师:哦,小妹说了一大堆话。小妹说了什么话我们先不说,我们先来看看老苏的反应。老苏微笑后默叹:“小妹深得我心,非但乃翁之小棉袄,实乃我国之心腹。”这老苏的话怎么理解呢?
生:(齐)赞同。
师:他怎么评价小妹的?
生:(部分)小妹说到他心坎儿上了。
师:哦,说到他心坎儿上了,实乃翁之小棉袄,什么叫“乃翁之小棉袄”?
生:(部分)我的小棉袄。
师:对。“乃翁”这个词学过没有?
生:(部分)学过,“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就是你们的父亲。
师:“实乃我国之心腹”,她不仅是我的小棉袄,还是——
生:(齐)国家的小棉袄。
师:对,国家的小棉袄,对小妹的评价很高。这小妹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生沉默)
5.模拟小妹
师:小妹都说了什么?请在笔记本上写写。
(生写,师巡视,5分钟后)
生13:我觉得小妹会说这样一句话:“虽秦之胜不在赂秦,而家父之意不在此。”意思就是,苏洵跟他两个儿子的观点不一样,他们都觉得六国灭亡的原因不在贿赂秦国。但是,苏洵写这篇文章是想要讽刺当时的掌权者。
师:他的目的是讽刺当权者,那苏小妹会怎么说呢?你来模拟一下小妹儿怎么说。
生13:虽秦之胜不在赂秦,而家父之意不在此。
师:那家父之意在哪?哪位同学来完善?
生14:六国破灭之道不在赂秦,父亲之意在于用破亡之故事告诫国君,以地赂他国,必重蹈覆辙。
师:好!掌声送给這位同学,你有苏小妹一样的智慧。我们刚才那位同学也是一样,都很聪明。我也模拟着苏小妹的语气,写了一段话,大家看看写得像不像。
【PPT展示】
小妹侃侃而谈:
兄长奈何拘泥史实?大人之意不在六国,而在我大宋也。夫六国,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今者,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割地赔款以赂辽夏,岂非又在六国下矣。
历史事实,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作撰文,需以我眼裁剪素材,为我所用。此乃大人教我为文之法,空论六国破灭之道无益,讽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方见抱负。
师:哪位同学帮我读读?(生14举手)好!还是“小妹”来。
(生14读)
师:有一个词没有读准,“积威”。我们大家一起读读小妹的话,“兄长奈何拘泥史实?”,起——
(生齐读)
三、提炼写法
师:注意!小妹说,父亲今天开这个家庭讨论会压根就不是要我们修改文章的,他是要我们学习作文方法。那苏洵教给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看看是哪一个词或短语?
生:(部分)“为我所用”。
师:“为我所用”有道理。不过,还有没有更准确一点的词语?从写作的角度想想。
生:(部分)裁剪素材。
师:“裁剪素材”非常好。请同学们在标题旁边批注,“裁剪”,就是剪裁。同样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裁剪。相当于一块布料,我可以把它做成裙子,也可以把它做成窗帘。
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裁剪。对于六国破灭这件历史事实,苏洵是用来告诉当时的统治者不要用贿赂西夏、辽国的方式求得安宁,所以这样裁剪材料。史论文,不是学术论文,不是论证六国为什么灭亡的,而是借历史之事论当时之事,这就是写文章的高妙,解读文本也要解读到这一层。如果我们去讨论六国到底怎么灭亡的,就又是另外一种裁剪方式了。
其实,这也就是老师经常教的,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不能有什么写什么,不能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苏洵《六国论》就是围绕中心剪裁素材,他并不是不懂得历史事实,而是根据写作目的去裁剪材料。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这点。请在标题旁边做好笔记,“围绕中心剪裁素材”。
(生记笔记)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谢谢,下课!
(生起立,致礼)
(实录整理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曾 惠、夏新明)
[本教学实录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SC22A013)暨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重点课题(SCJG21A016)“深度学习视域的语文思维培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022YJSHK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