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山海情》之“情”

2024-01-02 21:34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3年12期
关键词:山海情山海水花

陈清华

“你在看什么?”“看山。”“这山有啥不一样的?”“你要是见过这山原来的样子,就知道有啥不一样咧……”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不仅收获一片好评,而且得到青年观众的高度认可,成为“爆款”,网友们在豆瓣上打出9.4的高分,和《大宅门》《亮剑》等经典剧的豆瓣评分一样。此外,该剧还收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与认可,被评价为一部细节处见生活、温暖处见人心的主流题材电视剧。

对于《山海情》,观众敢这么给分数,至少也就证明这部剧真的好看,至于好看在哪里,则是看个人喜好。不过在前四集剧情中各类实力派演员的亮相毫无疑问是最大的看点:比如刁顺子(张嘉益在《装台》中饰演的角色),梦想当工头的他,换身衣服就成了《山海情》中的老农民马喊水,关键是还特别像。更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是“85后”演员热依扎塑造的李水花一角,这个人物也成了前四集中最强泪点。与李水花一起完成感人戏份的则是本剧男一号马得福(黄轩 饰),俩人在前四集中在不同背景环境下的四次相望,也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次相望:许你一辈子。第二次相望:抱歉,我不能陪你走。第三次相望:离别时,请你忘了我。第四次相望:5年后再见,你还好吗?

《山海情》根据真实扶贫事件改编,1996年,我国确定了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就此建立了对口脱贫的合作关系,至今已有24年,这项扶贫工作改善了宁夏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作为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主旋律剧,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我国30年來的扶贫历程,通过《山海情》中从涌泉村、金滩村、闽宁村到闽宁镇的衍变呈现出来。“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今昔之间的脱贫史也是我们党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矢志不移的奋斗史。

“山”指宁夏,“海”指福建,“山海情”这个名字正是来自此。

《山海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观众再次体会到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感受到主旋律作品是时代的最强音。《山海情》紧贴时代脉搏,把好故事讲进了人们的心坎儿里。

由孔笙、孙墨龙执导,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虹、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祖峰主演的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有着怎样的独特“秘方”,让青年观众越看越“上头”?

笔者觉得,其独特“秘方”就是:对“小人物”有共情,对“大时代”有共鸣。正如一位网民所说,这部剧很有意义,它告诉孩子们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一个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山海情》关注到微观的情感与人物的成长,细致到父子情、兄弟情、爱情、友情、师生情与村民乡情等,挖掘出了更多人性的共鸣,这也是《山海情》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追剧的观众中有很多青年人,他们喜欢这部剧的土味和质朴,喜欢大西北的苍凉与辽阔,喜欢那里朴实厚道的人民。不少90后、00后观众在网上留言说:“热依扎饰演的水花一秒钟就让我鼻酸想哭。”

《山海情》的创作者们用一颗颗赤诚之心和对这片土地的爱完成了这部作品。

——题记

作为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处处彰显博大的家国情怀,蕴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在电视剧《山海情》最后一集中,涌泉村终于全村搬迁到了闽宁镇。‘村儿里第一人精马喊水播送完最后一条广播后泣不成声,为这个百年村庄画上了句号。这部以20世纪90年代‘闽宁模式为主题创作的扶贫剧,播出后直戳观众泪点,圈粉无数。

“‘真实与‘土味成为观众评价最多的两个词,观众们爱剧中人‘从土里拔出来的真实感,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奋斗的力量、生命的蓬勃。没有水,没有电,连一棵树、一个纳凉的地方都没有。艰苦的拍摄环境,恰恰造就了《山海情》的真与实。在如此创作环境下,一个个故事仿佛是从这片黄土地上长出来的,观众瞬间被带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剧中的地窝子、土坯房、漫天黄沙等细节高度还原了当时的状况。演员和故事原型生活在一起,他们有年代感的衣着、灰头土脸的装扮,没有使用任何滤镜效果,再加上浓郁的方言、神似的举止,表演朴素自然真诚,塑造出的‘土味角色极为传神。”[1]

《山海情》制片人侯鸿亮介绍:“自2019年年底创作启动以来,团队就确立了坚持扎根大地,到人民中间寻找力量的宗旨。”导演孔笙表示,《山海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从创作原型到拍摄制作,到演员用方言投入表演,再到故事中不回避扶贫工作中的矛盾,都展现出了真实、现实、踏实。

热依扎饰演的“硬女子”李水花,不说教,不煽情,细节处见真功夫。

一个精彩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细节处见生活,温情中见人心。每个人在剧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内心的忧伤。剧里面让人感动的,不仅有喊水老爹与马德福、李大有与水旺的父子之情;更有水花与得福的心酸初恋之情。全剧没有出现过一句“我爱你”,观众却从中看到了最好的爱情……

情无大小,只有真伪。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曾经指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征。文学的精彩全在过程的褶皱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海菱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此看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萧红的描写,则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大笑时的忘情、忘形与忘我,令人深受感染,过目不忘。

“通常人们会认为,细节描写是小说、散文的专利,其实不然。诗神缪斯最是钟情细节,因为细节最能传神,宛若惊鸿一瞥,最是撩人心弦、引发联想、令人回味。如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杏花春雨的江南小镇,远行人多年未归,思妇终日困在思念愁城里。此刻,外面忽然传来‘达达的马蹄声,她倏然一惊,绽开莲花般的笑颜。然而,马蹄声兀自远去了,原来他不是归人,是个不相干的过客。失落里,她脸颊的光华瞬间凋谢。‘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麗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细节非常精彩,仿佛一颗石子投进不波古井,幽暗里绽开惊心动魄的水花,却又转瞬即逝,重归岑寂。这岑寂,远过于从前。读者不由得更加心疼起那个女子来。

“古人的诗词,常常将一个极具包孕性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打开无限的遐想空间,如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杜甫的《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张籍的《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

关于细节的重要性,赵海菱说得真好。中国经典文学之中,《红楼梦》之所以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盛的细节再现。否则,人们无法想象那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王熙凤、金鸳鸯的撺掇下,她充分发挥搞笑才能,把全场人逗得开怀大笑: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上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关于笑的细节,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读者不禁要问:‘宝钗呢?她没笑吗?在这样的场合,作者独独不写宝钗,不写也是一种写:宝钗大概依然保持着平时的端庄,顶多只是嘴角微翘而已。这非常耐人寻味。少年老成的她,或许早已看穿了凤姐儿让刘姥姥当众逗乐的小把戏,甚或在心头还掠过‘物伤其类的隐约悲哀,毕竟他们薛家多年赖在贾府不走,给她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心理压力。”[3]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看来,细节不仅仅是道具、符号和点缀,同时也是一个个活体和主体。正是因为它们存在,文学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常新长青。细节不仅有“术”的功能,也蕴含着“道”的指向,即细节往往指向一种价值判断。

在路遥的经典作品《人生》中,高加林进城后,他和刘巧珍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有一天刘巧珍进城探望高加林,他们之间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巧珍看见加林脸上不高兴,马上不说狗皮褥子了。但她一时又不知该说什么,就随口说:“三星已经开了拖拉机,巧玲教上书了,她没考上大学。”

“这些三星都给我说了,我已经知道了。”

“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

“嗯……”

“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

“哎呀,这还要往下说哩!不是剩下十一个了吗?你喝水!”

“是剩下十一个了。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个……”

“哎呀哎呀!你快别说了!”

路遥描写这一段细节的目的,也许是为了让高加林的背叛更有理由。刘巧珍还是那个朴素的刘巧珍,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高加林——是高加林的眼光。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黄土高原上一个县城二三月时候的环境,‘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儿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通过污水、破毡帽等细节,真实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并暗示了社会转型的必要性和曲折性——‘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同样是在小说的开篇,高中生孙少平因为家境贫寒,连学校提供的最便宜的‘丙菜——5分钱一份的清水煮白萝卜都吃不起!他等到同学们都散场了才偷偷过来拿他的两个黑高粱面馍。突然,他发现盛‘乙菜的菜盆里还剩下一点儿残汤剩水,‘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这是一个近镜头的细节特写,将孙少平的自卑和敏感描摹得淋漓尽致。

“作家孙犁就是描写细节的高手。他的名篇《荷花淀》中,有一处写‘话别的情节。水生嫂的丈夫接到上级通知第二天集合出发应战,当时她正在编芦苇,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手指震动‘吮都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但孙犁通过这两个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水生嫂关心丈夫、不舍得其离开,但又顾全大局、隐忍自己儿女情长的性情表达了出来。一位美丽贤惠同时又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形象顿时跃然纸上。”[4]

一个精彩细节胜过千言万语。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在一举手、一蹙眉、一投足中情感毕露,在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一个特写中个性彰显。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没有好的细节就没有杰出的文学。

在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南帆看来,细节会说话。文学细节隐含相对独立的观念。某些时候,文学细节的独特意味可能与主导叙事构成某种紧张关系,二者之间产生的交织与对话造就复杂的艺术张力。

“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或者带动一段完整的生活气氛。《三国演义》第五回‘关公温酒斩华雄堪称著名范例:‘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作者甚至不屑于正面叙述两将交手的激烈场面,把喧天的鼓声与呼号作为背景,“其酒尚温”的细节展示了关公的神勇。

“孙犁的《芦花荡》形容船上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矍铄的神态跃然纸上。贾宝玉从大观园的一个花花公子到斩断情丝毅然出家,人物命运的转折相当尖锐。可是,由于《红楼梦》的无数坚实细节,人们觉得这种转折恰恰是无法逆转的人生必然。《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荆轲动身刺杀秦王,作者仅仅从荆轲告别太子及宾客的盛大场面之中挑出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细节,再现的是荆轲昂然赴死的英雄侠气。至于何人驱车、路途几许、如何饮食起居等另一些事务则由于不足称道而一概隐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显示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大开大合的人生,那么,《金瓶梅》《红楼梦》转向了琐细的人情世故与家长里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概括后者‘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5]

“著名文艺批评家兰色姆曾提出,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不在于文学作品的框架结构、中心逻辑,而在于作品的细节描写,只有细节才属于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的确,艺术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再现生活场景,以及引导情节发展,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

电视剧《山海情》运神思之笔,不怠慢细节,每一个角色都是乡土中国真实的人。该剧以其细节处见生活,温情中见人心,奋斗中见斗志,平凡中见伟大。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的剧情是大开大合的,23集跨越25年岁月。但它毫不怠慢细节,用日常的、细腻的、观众可感可知的普通人的故事,塑造出一群乡土中国真实的人。

李水花与马得福是青梅竹马。女人的直觉很准,初恋时她就对马得福说:“跟着你受不了苦。”

情侣常有,青梅竹马却不多见。从小一起长大的他们,在最无忧无虑的年纪,享受了最美好的时光,萌生了最纯粹的感情。

那是个最美好的年龄段,自行车的后座,永远都只留给她一个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她的微笑弥足珍贵。想每时每刻都抓紧她的手,却在最后关头害了羞……虽然,童年的西海固黄沙遍野,生活窘迫;但是,哪怕是席地而坐,哪怕是看着光秃秃的山丘,他们都甜在心里。

感情这个东西很奇怪,注定是你的人,真是想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人,再怎么努力、强求,都是白费力气。

如果没有家庭因素影响,马得福和李水花大概会一起考上好的学校,真正走出大山。李水花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比他好,可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办法让她继续上学,李水花不得不在初中半途辍学回家务农。马得福运气好,有一个比较有担当的爹,所以才有机会继续上学、考上了农校,并且也因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李水花却没有那么幸运了,李水花的优秀都成了他父亲为她定亲的筹码,她的幸福,却被父亲换了水窖和驴。

李水花的一生的幸福就这样被葬送了。

1991年,宁夏西海固连续大旱5年,甚至连土豆都不能保证吃饱。正如本片编剧组成员未夕微博所说:“那些事都是真实的……垦荒是真的,那些沙石土是要经过一遍一遍过筛后才能种粮食的;没电是真的,没水是真的,为了取一桶水,要在机井排大半天的队;扒火车是真的,流民客死他乡是真的,移民与农场员工共同出资安葬死者是真的;种蘑菇是真的,菇棚里的温度高达50摄氏度,再加上培养基都是牛羊粪沤出来的那种味道,那不是一般人都能吃下的苦……我真的很难忘记看到这些材料时心里感受到的震撼。西海固人民真伟大!”

“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出门给谁穿”“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后一只”……这些细节,根源还是因为穷。贫困,使人们不得不妥协于生活。穷,也让人无法诉说爱;穷,必须放弃爱情,为了生存。

贫困拆散了马得福和水花这对情侣。穷才是根源,涌泉村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因为穷,连爱情都不配拥有,因为穷,连婚姻都不能自己作主。

馬得福从农校毕业后被安排回到了老家工作,负责吊庄搬迁的问题。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了搬迁的任务。现在回想起来,青春期的初恋总是美好的,然而有情人难成眷属。若干年后,马得福回到村里,就听说:李水花要嫁人了。李水花她爹要以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的彩礼将她嫁给隔壁村的安永富。

因为穷,马得福甚至不敢去找李水花;因为穷,当李水花逃跑、躲在火车车厢角落瑟瑟发抖时,她还这样问:你是来抓我回去嫁给安永富的吗?她害怕被抓回去——那个家太穷了。李水花那惊恐无措的表情、大滴滚落的泪珠,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

马得福掏遍上下身的口袋,颤颤巍巍把钱递给李水花,说:“你好好照顾自己。”马得福心中在想:很抱歉,我爱你,但我不能跟你走。后来,马得福想起那一刻,也许,还是有些后悔:为什么把李水花留在了火车上?她能走吗?她还好吗?

李水花当时也许就知道自己的逃跑没有任何意义了,这辈子她跟马得福是不可能了。在穷困的现实面前,在各自的家里,他们不可能只做自己,他们是自己的同时,还有一大群亲人。

李水花一开始也是大胆追求过爱情的,她当时甚至不管父亲李老栓的死活,逃跑了。可是,苦水村说李老栓骗婚、打了李老栓,因为李老栓已经收了彩礼了。为了化解苦水村和涌泉村的纠纷,为了自己的父亲不被打,李水花最后还是主动回来了。李水花认命了。

李水花勇敢地逃过了,她为自己争取过了,也算是对得起她跟马得福这段爱情了;可是她又回来了,因为她的这个“逃跑”的举动,可能会给家族和村落之间带来世仇,这一点儿都不夸张,在那个年代,贫穷落后的村落之间,发生这样的事,不奇怪。

水花为自己逃跑,为了家族回来。水花和马得福的遗憾,再次告诉我们,太穷,真的连爱情都不配拥有。

次日清晨,当苦水村安家族人带着亲戚前来要人时,马得福有些慌张、不知所措,因为是他给李水花钱让她走,如果安家族人追究起来,他就是有理也说不清。

正在这时,李水花的出现给了他当头一棒:昨天还想逃离的初恋情人走到他面前,露出来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那一刻,所有人看着俩人,但没人“打断”他们对视的表情。

马得福和李水花,多般配的一对,从上学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像金童玉女一般,只可惜相爱却不能相守。也许,有些青梅竹马,不能相濡以沫,只能相忘于江湖。似乎这就是生活,有着万般的无奈,就算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有回报,李水花不想难过,可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下。日夜憔悴的李水花,只想把曾经跟马得福所有的一切都抛丢,对自己说:纵我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也只能流自己的眼泪,你永远也不会知晓。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多少有点儿苦涩,我只想少点儿悲伤,多点儿快乐。

在现实面前,爱情显得太微不足道。万般无奈,李水花还是答应了出嫁——嫁给了安永富。当她看到马得福的时候,那惊愕的表情、那短短数秒的对视,尤其那个细节——为了强忍泪水而使劲眨了几下眼,怎不让人流泪。

千言万语,竟无语凝噎。

李水花嫁人后,马得福一直在忙于吊庄搬迁的事情,一直没有找对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事无数。这大概是马得福的命吧。

爱而不得,便各自安好。几年过去了,李水花也过起了大山里祖祖辈辈那样寻常的日子。5年过后,李水花已经成了孩子的母亲,才二十四五岁,脸上就已经布满沧桑,此时她看着曾经的初恋,一切尽在不言中,两个人或许只想和对方说一声:你,还好吗?

在那个清贫年代,有多少像李水花这样的女孩子,因为家里穷,不得不放弃学业;有多少初恋因为家里穷,天各一方成了陌生人。因为,爱情始终要归于现实,面包才是活下去的基础。

安永富对水花很好,攒了钱说要给她盖个大水窖,修水窖的时候因为塌方变成了残疾人。李水花此生从此欠下了安永富一份大情。屋漏偏遭连夜雨,刚有点儿起色的日子又一次被打回了原形。于是,她拉着架子车拖着丈夫和孩子,花了七天七夜,走了四百公里,来到吊庄移民区,寻找新的生活。

热扎依饰演的水花,拉着沉重的板车,拖着双腿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晓燕,套车绳深深勒进肉里,弯腰弓背摇摇晃晃,艰难地爬上了坑坑洼洼的土坡,就这样徒步跋涉。虽然十分艰难,但水花也显示了这个农村母亲的坚韧,边拉车边唱着歌,给自己加油鼓劲儿。

“脸庞黑红、乡音淳朴、笑容明亮,骑一辆‘二八自行车飞奔在戈壁乡间……一直以温润、儒雅形象示人的黄轩,化身《山海情》中乡土气息十足的基层干部马得福与观众见面。

“回忆起拍摄《山海情》的经历,黄轩沉浸在自己思绪里。拍摄的地方,经常连一棵树都见不到,沙尘暴说来就来,一晒就是一整天。第一批吊庄移民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他们甚至没办法住在地面上,为了抵御强风,他们挖了地洞。

“《山海情》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拼搏精神。对一个像马得福这样的基层干部而言,家家户户的难题都是他的难题。我要向这些兢兢业业的基层扶贫干部致敬,希望更多观众看到这些基层扶贫干部作出的贡献,他们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决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难能可贵。”[7]

好的演员应该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角色有深入体验,对人性有深入探究。同时,好的演员也是热爱生活的,应该有童真的一面。

黄轩说,他喜欢的一位国外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他总是完全沉浸在角色里。他演林肯的时候,戏里戏外都让大家叫他“总统先生”;他演《我的左脚》的时候,就去疗养院里体验轮椅上的生活。

黄轩饰演的马得福,偶然听到自己和水花在同一个村子时,他还是忍不住打听了一些关于水花的情况。看着水花独自一人拉着车来到移民村,他的眼睛里满是希望和说不清楚的爱。帮忙给她修地窝顶棚,给她申请许可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山海情》中,作为扶贫干部,马得福一心想要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他决定带头展开种植蘑菇的产业,马得福召开会议,动员农民种植蘑菇,他费了好大劲儿也没能说动大家,只好自己先带头种蘑菇,只有自己种成功赚到了钱,才能让大家信服。村里其他男人因为怕失败不敢尝试,水花非常支持得福,他們具有同样的信念。

凌一农教授,他率直,戏谑挂职副县长陈金山说话虚里吧唧;他真诚,听出了陈金山不顾科研规律急于让村民种菇挣钱的合理性,不再执着于按部就班地培育菌草;他善良,看见农妇跟随良久只为要一点儿青菜而低头无语;他机敏,发现马得宝和水花可以成为种菇带头人,遂收马得宝为徒弟。当然,他更有担当,为了不挫伤菇农们的积极性,凌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不仅教授种菇技术,还要为他们找蘑菇的全国销售渠道,为了蘑菇不掉价还要和当地收蘑菇故意压价的中间商打架。甚至自掏腰包补齐蘑菇销售承诺给菇民的价格。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山海情》以一个“情”字贯穿了整部剧情。《山海情》中有民情、有深情。那一句“从来都是你讲故事我听着,哪轮得上我讲故事给你听”的台词,把水花形象推进到令人唏嘘不已的地步。

生活给水花最大恶意,她永远笑脸相迎。安永富残疾后,经常对水花发火。安永富郁闷想要去死,说水花对自己有多好他心里就有多憋屈,他还不起这个情,不想拖累水花,自己来到一个高坡上准备了断自己,水花及时赶到,对他说:“如果不是为了给我挖水窖你也不会变成这样。永富,不管你变成啥样子都是我的男人,都是晓燕的爸爸。”那句“这就是咱俩拴到一起的命”与流下的眼泪,真实又无力。但当他们肩并肩,坐在那里望着落日的时候,那种无言的默契,让人觉得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永富,不管你变成啥样子都是我的男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说:虽然我不爱你,我和你的“三观”也不一致,但是我也不会抛弃你,我依然会照顾你、陪伴你。我们只谈亲情,不谈爱情。我认命,因为早已过了任性的年龄。青春期,一天有100种情绪,现在,都有孩子了,哪里还有那么多情绪啊。如果用佛家的观点来说,高级的表达不需要太多言语。不轻易渡人,首先自己还没活明白,就算你修行很高了,也一定不能轻易渡人,包括这一世的长辈父母,让他们做自己,而我们不要被轻易影响和消耗就行了,每个人有每个人到这个世界的因果和功课。

“‘潜台词是一句戏剧术语,指在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出来的人物用意和剧情本意。所以,导演在指导演员表演时,常常要求演员在说出台词时,一定要领会角色的内心,尽量表达出潜台词的意思。

“比如,同样是一句‘你好,当你是面对久违的亲朋,或是面对常见的熟人,又或是面对宿敌时,说出这两个字,其口气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潜台词的作用。潜台词往往比台词更符合角色的定位,更能代表言说者的真实内心。所以,剧本决定整出戏剧的质量,而一个演员要能演好角色,光靠背诵剧本的台词是不够的。他一定要对角色的生活、历史和内心活动有深入的把握,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他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8]

记得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女儿打电话给父亲:“爸,家里都挺好的吧?”父亲故作轻松地说:“我和你妈妈都挺好的,放心吧。你如果忙就挂电话吧,我也要出去跟老朋友下棋了。”其实,他是要去医院照顾生病的老伴,怕女儿担心才这样说。我们做儿女的,看了这个片段,总觉得有共鸣,因为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母亲与我们通电话,每次都说家里这也好那也好。后来家里有过几件不小的事,母亲都不肯告诉我们,怕给我们添乱而影响工作,所有的事都是她一个人解决。

五月天有句歌词:“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朋友突然关心。”久违的老朋友突然联系你、关心你,往往都是有事才找你。老朋友的那句“你好”,其潜台词是:我遇到一点儿事情,你帮帮我。当公司老板对你说:忙完这阵子就好了。他的潜台词其实是:忙完这阵子,就该忙下阵子了。女人对男人所能说出的最危险的话之一就是“没事”。“没事”意味着她在报复你所做过的事,或者说,对你之前做过的事情有点儿小抱怨、小情绪。

其实,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也是有“潜台词”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不适的“潜台词”,避免生病。

我們常常会问医生我们缺少什么营养,其实,我们的身体早就给了我们答案。夜间视力下降、关节疼痛、常掉头发……这些症状都是身体缺乏营养时给我们的暗示。这时利用食材补充所需营养素是一个有用的妙法。

当你夜晚视力降低时,身体不适的“潜台词”告诉你:你可能缺乏维生素A了。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并出现角膜干燥、溃疡等。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增加胡萝卜和猪肝等食物的摄入。两者分别以植物和动物的形式提供维生素A,后者吸收效率更高。应注意的是,维生素A是溶解于油脂而不溶解于水的维生素,因此用植物油烹炒胡萝卜,维生素A的吸收效率可大为提高。

当你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微量元素。骨骼健康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有健康的身体,若你有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骨骼问题,意味着你可能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以及微量元素铜、铬、锌、镁、钼。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应多喝牛奶,多吃胡萝卜等蔬菜。曾有研究证明,牛奶能保护膝关节,经常喝牛奶的女性可降低关节炎进程,这可能与其含丰富的磷、钙和蛋白质等营养素有关。

当你出现经常掉头发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蛋白质、能量、必需脂肪酸、微量元素锌。现代医学以为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因此要补充优质蛋白质,比如海鲜类蛋白,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和钙。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每日保证主食的摄入,以最为经济的手段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每日保证3两瘦肉、1个鸡蛋、250毫升牛奶,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同时可增加必需脂肪酸摄入。每周摄入2次~3次海鱼,并可多吃些牡蛎,以增加微量元素锌。

当你出现容易感冒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C。平时容易感冒或得流感的人,很可能自身免疫力较差,需要有意识地从饮食中多摄取维生素A、C、D、E以及矿物质镁、锌以提升免疫力。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维生素C有抗氧化和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如果感冒患者每天摄取大量的维生素C,可减轻感冒症状,缩短病程。比如多吃绿叶蔬菜,以及猕猴桃、橙子、柿子、柚子、柠檬、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当你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锌。皮肤瘙痒的同时伤口愈合慢、指甲出现白点就有可能是缺锌。锌是皮肤保护屏障效力的关键元素,有助于新细胞和酶的形成,对伤口愈合非常关键。缺锌会导致皮肤的裂纹增加,造成感染。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200克牛肉可满足一天的锌需求量。补锌得多吃全谷食物、蟹和红肉,富含锌的食物还有无花果、豆腐、奶酪、全麦面、小麦胚芽、肝脏和牛尾等。

当你出现肠胃功能不好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B族维生素和锌。胃下垂、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毛病,说明消化功能不好,要有意识地补充维生素B11、B8、B12,以及矿物质锌,有助于保护增强胃肠消化器官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越来越精细化,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却越来越低了,所以消化不好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活中应加强粗粮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当你出现舌炎、舌裂、舌水肿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B族维生素。如果维生素B族缺乏可能出现典型的皱襞舌,需要及时进行治疗,舌炎还可以表现为舌头溃疡,表现为舌体出现溃疡面,通常继发于消化系统溃疡及维生素缺乏等。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洗米、蒸饭等可造成B族维生素的大量丢失。长期进食精细米面、长期吃素食,同时又没有其他的补充,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失。为此,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如果有吃素的习惯,每日应补充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族药物制剂。

当你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C。经常刷牙出血,那就肯定是牙龈出问题了,切不可疏忽大意,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如果出血严重更要小心。维生素C不但能呵护牙床健康,更能为口腔提供一个不利于细菌生长的健康环境。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维生素C是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因为它对生存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光线、温度、储存和烹调方法都会造成维生素C的破坏或流失。因此,每日应大量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最好能摄入1斤左右的蔬菜和2~3个水果,其中,蔬菜的烹调方法以热炒和凉拌结合为好。

当你出现味觉减退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锌。锌能维持正常的味觉功能及食欲。味觉变差就是因为缺锌,不能感觉刺激,以致味觉不良,进而导致食欲下降。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适量增加贝壳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是补充微量元素锌的有效手段。另外,每日确保1个鸡蛋、3两红色肉类和1两豆类也是补充微量元素锌所必需的。

当你出现“脚气病”的症状,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B(硫胺素)。当身体缺乏维生素B1时,热能代谢不完全,会产生丙酮酸等酸性物质,进而损伤大脑、神经、心脏等器官,由此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总称为“脚气病”。婴儿常突发重症,应及时治疗。这个时候我们的营养对策是:维生素B最为丰富的食物来源为葵花籽仁、花生、大豆粉、瘦猪肉;其次为小麦粉、小米、玉米、大米等谷物食物;鱼类、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B含量较少。建议食用碾磨度不太精细的谷物,可防止维生素B1缺乏。人工喂养儿应按时添加辅食。患感染或消化紊乱疾病时应补充维生素B1。小儿每日维生素B1需要量为0.5毫克~1.5毫克,乳母为3毫克~4毫克。

我们把话题拉回李水花。李水花其实并不爱永富,但认命,所以对永富也很好,哪怕是永富残了,她也不离不弃,这是水花对永富的责任,是水花做人的担当。在那个贫瘠的山沟沟里,水花就像一株怒放的山丹丹花,她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水花的男人永富残疾了,她一个女人家拖着一家老小,日子过得无比艰辛,种蘑菇的时候,看着水花在泥潭里抗争的样子,多让人心疼,可是她还是那个通透清醒的女子,按照自己的方向活着,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水花最难的时候,马永福默默地关心着水花;马永福几次工作上遇到困难,人生方向上遇到迷茫,这个时候,水花适时出现,点醒了马永福。水花懂得福,得福也懂水花。在追剧的时候,看到一个弹幕说:“若是水花和得福在一起,那得是多厉害的组合啊,他们俩携手,一定会把金沙滩弄得红红火火的。”只可惜这也只是假设。

马得福、李水花、安永富这组三角人物关系,是《山海情》最精彩的戏剧设定,好就好在三个人物都是好人,好在三个人物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命运。

什么是命运?就是你着急没有用,欲速则不达。有些产品营销广告说:“昨天已过,您考虑犹豫的时候别人已经在选择,所以,这是个比速度的时候。”可是,速度,在命运面前完全无用。有人说,命,失败者的借口;运,成功者的谦辞。这话在古人看来,并非如此。古人认为,命运即宿命和运气,命为定数,指某个特定对象;运为变数,指时空转化。命与运组合在一起,即某个特定对象于时空转化的过程。运气一到,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山海情》这部剧中,李水花这个角色打动了无数人,大家也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水花的性格和为人的确值得敬佩。马得福和李水花爱而不得的爱情,充满了“命运感”,这对“苦命鸳鸯”的感情,纠结又动人。

但马得福从未忘記水花。他一听到有人提到苦水村,立刻想到了水花,便向那些人打听水花的近况。之后,马得福与水花又有了联系。他对昔日的情人,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的私欲,只是单纯地关心,并尊重彼此的选择。

现实教会了他们如何对待过去的爱。马得福和水花都是好人,他们都很清楚:从前只是从前。如今一切都已过去,他们再也无法重现过去的爱,他们不可能也不会再回到过去。于是,俩人在交往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超越感情的界限。

世间最好的相遇,是久别重逢。当你孤立无助时,能够得到这种真诚的帮助,内心是极其感动的。

《山海情》一开篇,黄轩饰演的农校毕业生来到县里吊庄移民安置工作组报到,遇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回到自己家所在的涌泉村动员7户村民移民到戈壁平原。

马得福到涌泉村追“逃跑”的吊庄户时,一进村,就给了扶贫珍珠鸡一个长达4秒的特写。在村主任马喊水的带领下,马德福和组长来到带头煽动吊庄户跑回老家的村民李大有家。李大有面对扶贫干部的动员,插科打诨,转移话题,拿扶贫珍珠鸡说事,扯起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用来扶贫的养殖鸡,被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和村民分吃了。

剧中,张嘉益饰演的村主任马喊水,是一个朴实中带有一点儿奸诈的农民,一出场就是若干个细节:他嘴里嚼着叶子,眼中不屑地看着吊庄干部上门劝说村民;开村集体会时,早已找到老支书商量好带头逼逃回来的村民回吊庄,计谋得逞后得意的小样儿,真实自然。

“万万没想到,爱情还能输给一头驴。”有观众调侃道。但其实,大可不必惋惜。因为从友情变成爱情,再从爱情“退”回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别样的美好。

有些爱,点到即止,但有过故事的人,却看出了缭绕余情。水花这样的女性,是苦水里长出来的花儿,可她无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要看见希望,就能笑得美,四百公里路再远再难,在她眼里,终点就是新的家园。

“故事的真实,依靠大量原型和前期采访。

“导演孔笙特别强调‘采风,主创们先去闽宁镇,再南下西吉县,最后是福建莆田,直奔重点采访对象,全部一对一深度访谈。剧中诸多人物形象,正是在访谈中一点点清晰。

“但其实,剧本大纲最初也很‘悬浮,图解扶贫政策,往主旋律套路上靠。项目领导不满意,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也不满意,认为剧本‘调子定高了,空洞乏力,人物扁平,不接地气。

“数易其稿,找不到出路,编剧王三毛一度放弃。‘而放弃让我放松下来,反而想到多种可能性,比如,能不能用乡土小说的写法,来写这个作品?王三毛回忆。

“《山海情》表达的是东西部协作帮扶,但观众更关注的是大时代变迁下的‘人会怎样、‘家会怎样、‘村庄会怎样。这里就有了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故乡与远方、故土与新家园等乡土文学的东西。

“不再图解政策,而是写人,写人性,写人与土地、人与心灵的纠结变化,笔一下子活了。于是有了马家父子,有了李大有爷孙三辈,有了涌泉村李、马两姓百年前的经历,有了得福与水花,得宝与麦苗等人物和人物关系。

“王三毛思路清晰了——这回不写一百多万吊庄移民的变迁史,而是写他们的心灵史!

“如何踏踏实实跟着人物走?比如第一集,再怎么刻画马父为政府卖力,人物都不生动。但写他为儿子能进政府工作、有美好未来而帮一把,动机反倒更加真实。观众信了,人物的根基就夯实了。也正如孔笙说的:‘真实的故事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也不回避扶贫中遇到的局限和困难。

“主旋律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叙事基调,总会给人以一种误解,以为宣教性大于审美性,不容易讨好市场。但是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无论什么类型,都能与社会各圈层,包括青年观众有良好的对话和共鸣。

“《山海情》的成功,醍醐灌顶,提醒大家回到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初衷。”[9]

因为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出去打工。“女生反正要嫁人,读什么书,浪费。”“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他们始终认为他们不用上学也能活,为什么孩子不可以。

有的青年人甚至认为:“读书有什么用,将来能赚钱就可以了。”更震惊的是,爸爸妈妈站在一边,也没有反驳。个别中学生厌学时,常会抛出“课本上的知识毫无用处”的神论。即使父母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学习,告诉他们中考、高考的重要性,孩子仍然执迷不悟。这种“课本知识无用论”还会演化出很多莫名其妙的荒唐的观点,比如“一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大专”“大学只能培养书呆子”“本科毕业等于失业”。

我们60后经历过那个对知识充满渴望、却难觅一本好书的年代,也经历过那个看一本外文书都可能会惹祸上身的年代,因而非常理解知识的宝贵。要知道,那段历史并不遥远,只不过在短短的几十年前,弹指一挥间而已。而且那个年代,在同龄人都在热衷于玩乐之时,也有相当一批人在心无旁骛,甚至冒着风险在念书,在吸收知识,等到后来恢复高考了,在这批当年的“书呆子”中就涌现了一批大学生,而他们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现在这些青年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难怪会满嘴歪理了。没本事,脾气还大,这样能成有用之才吗?人有三重境界,第一,“本事大,脾气小”;第二,“本事大,脾气也大”;第三,“没本事,脾气大”。本事,是磨练出来的,也是苦出来的,不是动动嘴皮子说出来的。你说学习苦、不值得卖力,干别的就不苦?口口声声读书无用,懒惰在家,抖抖腿,打打游戏,玩玩自拍,花3个小时修修图,能成为“经天纬地”之材吗?“读书无用论”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纯粹功利性动机上的谬论,是一种以金钱得失来衡量一切的错误思想,说到底其实质就是拜金主义。有用处等于赚钱,没有挣到钱等于没用。读书,好像就是为了从小学升中学、再升大学,大学毕业拿着三千多元的工资,于是开始怀疑人生,读这个书有什么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也是错误的。读书从来不是目的,读书只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认知的一种方法。你说读书又没用又没钱,你真的读书了吗?在学校混日子和在学校读书可是两回事,如果你真能把書本上的知识掌握了,进入社会以后,学什么知识都会很快。

读书是青年人最重要的压舱石,有了读书之心,前行之路便可畅通无阻;有了读书之爱,对抗大风大浪才会毫无压力。一轮素月,一卷在手,品味那一缕书香,享受这一丝静谧,多么美好啊!

阅读,也是一种和自己交谈的方法,使你能通过智者的语言看到自己。走到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当然,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懂得,别人说再多都没用,不然那么多“名人传记”,早就能够教出来一大堆成功人士了。

在《山海情》中,在那个还没有脱贫的年代,因为穷,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不愿意上学,未成年也要出去打工。白校长去家访劝家长让孩子读书,不被家长和学生理解,也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

涌泉村小学的白崇礼校长心里难过,他知道教育对于农村家庭的意义有多大。为了让孩子能够穿上统一的校服参加县里的合唱比赛,白校长把闽商捐赠的计算机卖了,带着西戈壁小学所有的孩子,来到县里参加合唱比赛。

戈壁滩孩子们的一首《春天在哪里》唱哭了观众,春天就在金滩村每个人的心里,不管走多远,都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和家人。

麦苗走出大山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她知道父亲依然为困在穷苦里的孩子们担忧,理解了父亲。依旧有孩子去外面打工,但麦苗却回到了父亲身边,回到了闽宁镇。白校长脸上溢出肉眼可见的欣慰和感动,女儿能理解他,至少不那么怨他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把教师形象地比作“春蚕”,是对教师无私奉献、高尚品质的高度评价。

祖峰演的白崇礼,在年轻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去涌泉村支教。后来将自己奉献在那个小山村中。他善良,诚实,谦虚,他是校长,他是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那所学校只有50余名学生。他因为固执而不被人理解。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固执,这个贫困的西部地区的教育被改写了。

古语有云:“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读书蕴含的能量,可因热情激活,更需恒心延续。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这样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用这半亩方塘形容书,简直是绝妙的比喻。一本好书,可不就是一方清澈见底、水波粼粼的池塘吗?一翻开它,天光云影、远树近山、野草小花,无不在其中摇曳。读书的人经历了千百种生活,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人生。读书能带来高能量状态。

马得福也好,白崇礼也好,因为读书,他们身上都始终保持一种高能量状态,从而吸引一些正能量的人,大家一起提升能量,把事情做好。

如何保持高能量状态?有很多方法可以使人处于高能量状态。例如,尝试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情绪和心态会影响人的能量水平,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于保持高能量非常重要。

保持高能量状态,例如,学会倾听,珍惜身边元气满满有能量的朋友。例如适当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能量水平。例如,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例如,尝试适当放松。例如,谦和、可以听进去不同的意见,也会改变自己的不足。再例如,少说话,养气。读书,不与人计较,能保护能量,也能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就是一种自然法则。“吸引力法则”和阿拉丁神灯的巨人一样,对我们有求必应。一个人,就像是一座“人体发射台”,用你的思想传送某种频率,如果想改变生命中的任何事,就借由改变你的思想来换频率。“吸引力法则”正是那股大到支撑宇宙间每一颗星辰、小到每一个原子和分子的力量。你可以在万物中观察到吸引的力量,例如花朵吸引蜜蜂,种子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以及每一种生物都会被同类物种吸引。

爱的感觉,是你所能发出的最高的频率。你以爱和尊重对待自己,就会吸引爱你、尊重你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笑,能引来喜悦,释放消极的心态,并促成奇迹式的疗愈。“安慰剂效应”即“吸引力法则”实际运作的例子,有時候病人真相信那个医生、相信那个药能够治好病,就能接收到他们所相信的,并因此痊愈。

生命现象是奇特深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场,自己的气场会吸引相同的人和事物。

懂得爱,成为爱的那一天,你将不再寻找爱、追求爱、渴望爱。幸福不是找到你爱的和爱你的,而是成为爱本身。

是的,生命最伟大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说“同类相吸”。因此当你有了一个思想,你也会吸引同类的思想过来。所有发出的思想,都会回到源头——你。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出乎意料的烦心事,但只要有心,智慧的头脑往往会将烦心事砸碎,拙事成巧,变成一个好的开端。若足够努力,或许就是一次转机,兴许还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呢。

大自然中有许多强大的力,如重力和电磁力是我们察觉不到的,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无可争议。同样的,我们也看不见爱的力量,但事实上爱的力量远超过大自然的任何力量。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看得见爱的力量的实证,没有爱就没有生命。

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吸引力法则”,说的就是同类相吸。它对生命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你给予出去的就是你会得到的。在生命中,你给出去的是什么,收回来的就是什么。如果你心想并感觉到自己今天过得很辛苦、压力好大,那么你就会吸引所有让你的日子变得辛苦且充满压力的人和事物。

人们在人生的路上走走停停,总会遇到一些人,是那么地不舍,可又不得不离开。在李水花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得福可以帮助李水花。但是,马得福不可能和李水花再回到那个两小无猜的时光。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破坏别人的家庭,而且李水花也不可能选择和他在一起。对过去选择的勇敢承担,也是他们对彼此家庭的尊重,更是他们对彼此的尊重。马得福和水花这样的选择,很明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单纯,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纯朴的爱。

李水花是一个重情义的女人,马得福也是。李水花敢于抵抗命运的不公,也敢于承担背负的责任,马得福也是。所以他们互相吸引。《山海情》中的马得福和李水花,正是“吸引力法则”的具体体现。李水花,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得福。得福回涌泉村进行整村搬迁工作,水花预料到不会那么顺利。于是乎,她主动回到涌泉村,试图劝服父亲和老一辈。从表面上看,水花说这是“老马家在报恩”,实际上她又何尝不是在表达感谢。

人生的路很长,现在的人羡慕以前的人,可以一生只爱一人。在羡慕他人的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能这样?

《山海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观众再次体会到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感受到主旋律作品是时代的最强音。

剧中马得福和李水花互相守望,虽然命运让他们遗憾擦肩,却总在彼此背后默默注视。最深沉的爱情,在当事人的心中,本就浓墨重彩,何必再渲染?

网友评价道:“这部剧能够追下去,是因为它写实,是感动到心里的传奇。”不少网友拿出小本本,记录下了这一句句台词:“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就是还没来嘛!那不就是一个梦嘛!”“贫穷真的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这是一个非常有情怀、有情有义、有意义的改革故事。”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说:“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他们是希望,是光,带领这么多人脱贫致富,在这里我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有观众表示:“西北话一出,马上就有那味儿了。”“全程方言演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戏,恍惚间我就是涌泉村村民。”导演孔笙介绍:“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努力,坚持用了方言,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员,主要就是想让《山海情》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笃定地相信戏剧背后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一部貌似“土”得掉渣的剧,剧中呈现出来的“土气”,最让观众津津乐道。光秃秃的山、土路、土墙、土房,土灶、土炕,还有一张张像是土里长出来的脸,黝黑飘灰、乡土味浓重(原声版),真实再现当年这片土地的贫瘠状态。满脸的尘土、满耳的方言、满嘴的沙子……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很接地气,甚至有些“土味”的电视剧,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吸粉能力”。

因为“土”,所以更有魅力,更有味道。《山海情》拍出了现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周立波提倡的那种乡土味。周立波把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挚爱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充满着浓浓的乡情。特别是自1954年至1965年,周立波在家乡深入生活达10年之久,把自己爱家乡、写家乡的故土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

“周立波是现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都是红色经典的代表。周立波在社会主义新文学思潮中勇立潮头,进行着文艺形式的探索和文学观点的创新。他的写作特点就是扎根土地,深入群众,沉浸式地与农民和工人同生活、同劳动,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周立波是新时代书写‘新山乡巨变的精神性象征。……《山乡巨变》中的‘巨变,最大的变化是人的思想、精神和认知。……驻乡干部也是边干边学习,与农民共同成长。

“周立波早期抛弃了父辈给他起的‘绍仪‘凤翔等带有美好愿望的名字,崇尚自由,改为‘立波(取‘自由英文单词Liberty的谐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他的影响很大,更坚定了他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决心。他深刻领会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基本精神,付诸文学实践,创作出一系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他开创了新的写作范式和美学范式。人物的新气象、新做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社会变革中,农民无法做到自发地改造和提升。因此,小说开头一般都是干部深入基层,对农民提出新的规范,同时又因农民朴素的世界观改变了干部过去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习惯。周立波把自己的经验概括为‘经、练、阅三个字奉赠给湖南文学青年。他在1958年和1962年连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后,强调文联的中心任务是‘出作品、出人才。……他反思有的作家‘容易为异国情调所迷误,看不起土香土色的东西。他自己则把‘土香土色捡拾起来,灌注在《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之中,取得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10]

也许,因为《山海情》的主演们深深理解了这一方水土、土地上的人民,他们塑造出的角色才令无数观众相信,这就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人、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

把家乡装扮成美丽的花园,这是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许下的美好心愿。60多年后的今天,周立波小說《山乡巨变》中的想象变成现实。

“如今的湖南益阳清溪村,荷塘、稻田之间新建了许多作家书屋。周立波故居就坐落在山林与荷塘之间。稻田上空有无人机观测,农业科技人员在室内操控,曾经的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作业之余在高架桥底下聊天。”[11]

文化浸润,让村有村味,乡有乡愁。这种“土味”中包含着“美味”,连接了旧时记忆却又充满着新鲜感的当代乡村生活,足以成为一种“景观”,呈现于屏幕上,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生活对于城市来说,不仅是一种“远方”,更是一种“诗”意远方。

《山海情》究竟好在哪里?一条观众评论说得好:“这不是连续剧,是史诗,是真正发生在黄土高坡和戈壁滩的故事,是我父辈们的伟大生活画卷。”

《山海情》描绘的只是当代中国极其微小的一段,但在它诚恳、敦实、赤子、真挚的诠释里,人们会相信,小小“一粟”背后有浩瀚山海。

扶贫先扶智,安人先安心。《山海情》为了让刚刚落户的移民群众有收入,生活有保障,对新生活充满信心,对口支援的福建省从增加企业就业岗位,安排专家帮助群众发展蘑菇产业,到帮扶支援当地教育事业,再到在移民区投资建厂、兴建三农设施、便民设施,无不体现着团结一心、神州一家亲的伟大民族精神。

你要是见过这山原来的样子,你就知道有什么不一样了。山川焕颜,水土重生,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望正在实现。

《山海情》里对亲情的描述,是自然流淌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反倒能够激发观众心底最强烈的共鸣。剧中,白老师和女儿白麦苗之间的亲情,最为曲折,也最为打动人心。

在最后两集剧情中,马得福回到涌泉村推进整村搬迁工作。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不同意“斩断村根”,青年人也因此不敢出头支持,几经波折,马得福终于让大家明白了“搬出去不是要断根,是为了把根移到更肥沃的地方”的道理,促成了整村搬迁工作。

《山海情》的故事结束了,闽宁镇的发展还在继续。

在剧情创作上,《山海情》警惕人物脸谱化、台词口号化、桥段符号化等扶贫剧创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平民视角切入,用“生活流”的手法取代大开大合的“强情节”,用适当的喜剧手法展现生活趣味,丰富故事表达。

平实和共情,是导演对这部戏最核心的把握。

无论多苦都面带微笑的李水花、千里迢迢从福建到宁夏帮助村民种双孢菇的教授凌一农、拦车阻止未成年学生去打工的白校长,以及马得宝、白麦苗、马喊水、李大有……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多维的、活生生的,让人有一种都是主角的错觉。也因为真实,《山海情》惊艳四座。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不仅仅是看到一个大西北扶贫故事,还在这部剧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联系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去观察这个社会。这种创作态度,正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这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从吊庄移民到整村搬迁,从涌泉村到闽宁镇……《山海情》的尾声,移民二代的四个孩子跑回大山想看看老家涌泉村,这和开篇时几个孩子想“逃离”大山首尾呼应。当初漫天黄土的地方,如今已满目苍翠,父辈当年写下的“水最甜的地方”,成了最美预言。

《山海情》通过一个小伙子的成长细节,写出了大时代的奋进,用一个小村镇的故事讲出了大中国的情怀,以小体量的篇幅浓缩了大道之行的气象。可以说,把好故事讲进了人们的心坎儿里。男主人公得福在变电站数次受挫后,在乌云密布下的山坡头,高亢地唱响了一曲《圪梁梁上喊苍天》,这是对自然的叩问,也是人物在悲绝际遇下发出的呐喊和抗争,这段咏叹不是以优美胜出的,而是以苦撼人的。

《山海情》紧贴时代脉搏,不刻意拔高主题、不空喊口号,用真实的故事,展现人们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让人看到了希望。

好剧总是意犹未尽的。《山海情》虽然收官了,却让人觉得这部戏还没播完。意犹未尽之外,我们更感觉:山海情未了。

参考文献:

[1] 牛梦茹.《山海情》:从黄土地长出来的故事[N].莆田晚报,2021-02-01.

[2][3]赵海菱.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N].光明日报,2023-07-12.

[4] 杨庆祥.细节是有生命的[N].光明日报,2023-05-17.

[5] 南帆.细节会说话[N].光明日报,2023-04-26.

[6] 王黎珏.在细节上精雕细刻[N].光明日报, 2009-06-10.

[7] 郭冠华,黄轩.以《山海情》致敬基层扶贫干部[Z].人民网,2021-01-24.

[8] 李德顺,赵章彬.“潜台词”更真实[N].北京日报,2019-09-02.

[9] 龚丹韵.《山海情》背后,主旋律这样与观众共情[N].解放日报,2021-03-01.

[10] [11]卓今.周立波:将“土香土色”捡拾起来[N].光明日报,2023-09-27.

责任编辑 饶丹华

猜你喜欢
山海情山海水花
下一场山海
山海为鉴
《山海涧》
童年里的水花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颠覆传统的水花培育
友情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