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和小学德育的融合性探究

2024-01-02 11:33:47蔡金羡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形象性绘本道德

蔡金羡

导读: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知识性特点。德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人格品质、思想观念等的塑造和培养,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道德水平,学生才能发展成健全的、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本文将绘本和小学德育相联系,探讨两者的融合性,希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给小学教育工作者一些参考建议。

一、绘本典型特征分析

(一)形象性

绘本通常具有形象性特点,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角色鲜明动人,性格、外貌、精神、品质等形象特征饱满,如《我有友谊要出租》的猩猩强壮的外形和温柔的内在之间形成显著对比,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二是表达形象,用诗性、具有韵律的儿童语言讲述故事,如《晚安,月亮》由生动可感的一系列名词构成,充满诗意。三是扣题形象,将特定主题、情感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传递给读者,易于读者接受,如《大卫,不可以》将不要乱扔物品的思想通过简单的人物、情节刻画加以展示,读者很容易明白主旨和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情感性

绘本通常具有情感性特点,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具有丰富的情感要素,如《野兽国》蕴含对亲子关系的审视和依赖,《我妈妈》蕴含浓厚、纯粹、动人的亲情,《光》蕴含自我肯定,《小蓝和小黄》蕴含纯真的友情等。二是情感表达一般充沛、真挚、强烈,如《我爸爸》以夸张、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父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爷爷一定有办法》虽然故事节奏舒缓、克制,却含有蕴藉、深沉的爷孙之情。三是情感表现方法一般和儿童的思维特性相吻合,不需要过高的理解门槛和生活经验储备,如《团圆》取材于儿童最真切的春节生活,对父女之情的刻画直接、清晰、不加矫饰,儿童可以直观感受到人物之间流动的感情。

(三)教育性

绘本通常具有教育性特点,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知识的教育性,如《第一次种圆白菜》《石头汤》《小羊上山》《数学来了!》《龙的朋友》《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飞船升空了》《地球大书:图说我们的生命家园》分别蕴含植物、文学、识字、数学、英语、情感、天文、地理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二是情感的教育性,如《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我的情绪小怪兽》等能教导读者学会控制情绪。三是道德的教育性,每一本绘本必须具备正确的、普世的、健康的价值观,包含诚信、尊重、友善、分享、理解、自信、宽容、谦让等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塑造美德,如《种子、沙子和小水滴》《小王子》《第一次一个人旅行》《成长第一棒:小公民品德养成绘本》等。

二、小学德育特点探讨

(一)偏重抽象说理

小学德育包含思想品德课程的专门教育、语文课程的引导教育、其他课程的辅助启迪、学习生活的隐性指导、家园合作的合理引导等,无论哪种形式,都强调将具体实在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如“不要乱丢垃圾”“要尊敬师长”“上课不能交头接耳”“要保持对别人的尊重”等,这些道理对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尚浅、知识储备欠缺的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基于此,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必须将抽象的道德元素和理论有效传递给学生,偏重说理性。只有储备了一定的抽象德育知识,学生才可能生发形象的理解与感悟并学以致用。

(二)突出情感启发

小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究意识强烈、思想情感外放的年龄段,习惯从直觉、感知、情感出发理解知识,一切教学行为都要紧扣这一情感特点,德育活动也不例外。例如,在讲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团结”的德育知识时,可以结合《大青树下的小学》《草原》等民族团结主题课文、运动会中的拔河比赛、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及《咕噜牛》《蚂蚁和西瓜》《月亮的味道》《石头汤》《南瓜汤》等合作主题绘本,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学习素材都蕴含着饱满、浓厚、热烈、真切的情感,学生从人物内心世界、情节走向、思想表达、感情生发中自然而然可以懂得相关道理,以情感为驱动力和根源养成道德素养。

(三)强调思想启蒙

小学德育的本质不同于特定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更偏向思想熏陶。德育没有相应的应试指标,却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规律、情感素质、意志品质、道德内涵等潜移默化的层面。这些精神、思想的元素是一种被高度提纯的、和情感融为一体的、特殊的知识,对学生学习生活有着更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绘本和小学德育的融合误区

(一)重抽象而缺形象

在融合绘本和小学德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抽象的道德思想本身而忽视了小学生的思维特质,未能采用形象性的教育策略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不能偷东西”的道德常识时引入绘本《这不是我的帽子》。故事讲述一只小鱼偷走了大鱼的帽子,自以为无人发现,它志得意满地炫耀,却没料到大鱼不仅发现了还一路跟随它。作品塑造了骄傲自满的小鱼这一典型的、生动的角色形象,从它的心理视角出发,将偷窃的行为、内在精神轨迹、影响、连锁反应等通过趣味横生的画面细节娓娓道来,本来颇具形象性,學生很容易理解、共情和思考,懂得偷东西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和对自我道德的戕害。但如果在说理时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环境的程度不够、深度不足,不仅容易脱离文本降低德育趣味性,还容易让原本形象生动的绘本教学沦为德育的附庸形式,大幅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印象。

(二)重说理而少情感

情感是绘本的核心因素,可以弥补小学德育过于理性、缺少人情味的弊端。但一些教师即使将绘本引入说理过程,也没有深入挖掘作品情感,未能运用情感充沛、抑扬顿挫的语气和问题引导法、戏剧表演法、情境代入法、多媒体体验法等寓情于理的教学策略,自然无法增加德育的情感性,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由于不够自信,班级很多学生喜欢迎合他人,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长此以往,不利于自我展现,而自我意识过剩的学生也应懂得体谅别人的情绪。此时可以引入绘本《光》,它讲述一个女孩戴着面具寻找自我,终于找到和她志投意合的伙伴。但如果没有灵活设计引导方式,让不同的学生代入主人公孤独中渴望被理解的视角,学生将无法得到共鸣与共情,甚至认为和自身生活关联不大,德育结果便会大打折扣。

(三)重趣味而轻教育

如果过于重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寓教于乐的根本在于“教”而非“乐”,本末倒置会导致学生只能获得短暂的情绪印象,无法获取长久的知识印象。例如,在德育课程中引入绘本《玛德琳》,故事讲述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虽然淘气顽皮,但内心善良、活泼开朗,修道院的同学和老师都喜欢她,因为她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勇气分享给旁人,用乐观感染别人。虽然学生都被主人公有趣的品格感染,但教师偏重让学生感受而不从旁干预、指导,造成学生对课程内涵感受不深刻、不清晰,即使潜意识里有自身的感悟却无法获得提炼、抽象,甚至认为玛德琳过于淘气,不应学习她的精神。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过于信任、不加引导的放任式德育方式显然是有弊无利的。

四、绘本和小学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用绘本的形象性改善理论的抽象

德育理论本身一定带有抽象性、不容置喙性。绘本的引入是为了用形象性的角色、情节和展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道德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对人的益处、对社会的意义等,教师在融合时一定要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平衡化处理。

首先,采用角色共情法。例如,在讲授“理解父母”的道德主题时,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不容易真正代入成人视角理解生活的不易,此时可以引入《逃家小兔》。故事叙述小兔子想要脱离母亲的控制,自主旅行,大兔子一方面尊重它的个性,另一方面默默保护它。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鼓励学生代入两种角色的视角,体会小兔子想要自由成长,又不想母亲伤心的矛盾心理,以及大兔子割舍不下小兔子,又想它独立成长的家长心境。在充分体会角色心理的情境下,学生和人物充分共情,将这种心绪移植到生活场景中,实现了道德经验的迁移。

其次,采用表述转换法。研究表明,针对同样的道理,运用不同的语言阐述,学生的精神体验完全不一样。例如,讲述“善于观察,早睡早起”的道理时,与其机械、死板地陈述,不如将文字描述转换成《晚安,月亮》中温柔甜蜜、轻声细语、带有重复性和叠加性、具有韵律的语言模式,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最后,采用身份代入法。小学德育有个误区,便是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无法转换。其实,学生既可以转化成教师的身份,也可以代入创作者、父母等视角生发情感共鸣、身份共鸣,这是一种逆推型的教育形式。例如,在阅读《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时,可以引导学生变身创作者、霸王龙的角色(象征父母)、教师的角色(变身讲述这个故事的小老师),学生在不同的身份视角下将感受到从未领略过的情感,如“主人公和霸王龙在种族和心理上的不一样,是作者为了表现人的共性做出的一种文学设计”“爸爸妈妈爱我们并不因为外表,而是出于爱的本能”“老师讲述课程需要考虑我们的性格、接受程度、课堂时间,很辛苦”。在不断换位思考中,抽象的道德理念变成一个个形象可感的“身份立场”,植根在学生心底。

(二)用绘本的情感性消解教育的枯燥

任何学习活动都有一定的枯燥性,本质原因是情感的缺乏。情感與学习并非完全对立,在小学德育中两者融合得越紧密、适宜,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首先,可以利用绘本丰富的情感类型提升德育趣味性。例如,鼓励学生创办班级阅读角,先将特定的德育绘本带到学校里进行分类,再展开每周一次的道德小课堂,通过讲述绘本分享道德知识。随着学生探究兴趣的提升,阅读角越来越丰富,有亲情区域(《袋鼠宝宝小羊羔》《妈妈,买绿豆》《秋秋找妈妈》)、友情区域(《小羊和蝴蝶》《好朋友》《小鸡和狐狸》)、社会情感区域(《讨厌的青蛙》《做错了,没关系!》《一堆好朋友》)、自我认知区域(《我不知道我是谁》《做最棒的自己》《大脚丫跳芭蕾》)等。

其次,可以开展戏剧课堂、情感辩论会、亲子情感分享会等活动,以绘本为依托,合理这种艺术性、文学性、道德性书籍充沛的情感,实施生活化德育。例如,针对《花婆婆》开展“我是花婆婆”表演比赛、“花婆婆的生活选择”辩论大会、“我和父母谈花婆婆”亲子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情感主题活动。在一场场情感和道德的交织中,学生和道德之间不再存在一道壁垒,学生对德育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会得到显著加强。

最后,可以定期选取和班级学生最近发生的事件有关联的绘本,展开交流大会,让德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例如,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可以选择《我有友谊要出租》,引导他们模仿作品中咪咪和大猩猩之间建立友谊的方式,重归于好。又如,学生怯于交友,可以选择《玛德琳》,鼓励学生学习主人公正直勇敢的品质和交友方法。再如,一些学生无法融入集体,可以选择《聪明的小狼》,使其与角色产生共鸣,懂得用友善和智慧交朋友。

(三)用绘本的教育性补充学习的启示

绘本在设计时便充分考虑读者群体的实际需求,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在运用绘本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不能忽略了教育主题的总结归纳环节。

首先,开展知识教育。道德是一种品质、素养、精神,更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知识。教师可以将一些情感性的道德素养内化成知识,用学科教育的方式开展德育,并注重寓教于乐的尺度。例如,《我说话像河流》讲述自闭症男孩在父亲的关怀和理解下找回自己的过程,可以为学生科普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医学知识,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良好的亲情和友情对人情感的正面价值等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懂得道德的知识内涵,让学习有的放矢。

其次,开展情感教育。道德和情感密不可分,它是人类世界特有的社会秩序、思维习惯和行事模式,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有情感的。教师要深谙这点,在绘本教学中始终灌输两者的密不可分,让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意识。例如,《小蓝和小黄》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蓝色、黄色变成两个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好伙伴,可以通过它们的融合、分离、相聚灌输正确的友谊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矛盾是正常的,需要用智慧的方法看待和化解。这样学生可以将友谊这种情感和友谊需要遵守的道德紧密联系。

最后,开始道德教育。在以绘本的基础的德育过程中,绘本教学是辅助,德育是核心,一定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在运用《生气汤》开展情绪管理教学时,一些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精彩纷呈的情节上,忽视了绘本的教化意义,此时要及时调整课堂节奏,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母亲为孩子熬煮生气汤的用意,让德育课堂回归正轨。

五、结语

德育不是某种机械、死板的概念,它和小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学习息息相关。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合绘本这种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教育性的材料,弥补德育的天然不足,最大程度发挥德育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在道德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成长为懂礼貌、懂得理解和关怀他人、具有共情能力的人。

猜你喜欢
形象性绘本道德
歌唱中的形象性和语义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绘本
绘本
绘本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02-06 01:21:24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