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网络育人:高职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4-01-02 15:40:26吴家豪郑一航
互联网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课程思政

吴家豪 郑一航

摘要:高校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培养传媒人才的双重使命。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理论教育主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不够,以及教育实践主体“三重孤岛化”和“两重两轻”问题。本文从教学过程论和OBE教学模式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实践探索,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育人模式:校企共建城市文化资源库、校馆共享红色文化基因库和师生共研红色文化传播圈。

关键词:多元主体;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共研

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育部指出,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传媒专业肩负着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具有立德树人和培养传媒人才成为党和人民“喉舌”双重使命的必然要求。

1. 问题的提出

传媒专业因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该专业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国外很多高校较早前就将德育元素涵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其中隐形课程思政是最主要的方式。隐形课程包括参加具体课程实践项目、举办校园电台、成立媒体博物馆、媒体实验室和媒体电影节等。相比较而言,国内高校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理论讲授型偏多。但国内许多学者也在其他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研究从前期价值认知开始到现在,大体分为两类:微观层面是传媒具体科目课程思政探索;宏观层面是传媒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微观层面主要在于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宏观层面则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把握[2]。

高职传媒类专业较突出的探索主要有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模式和实践教学育人。例如,提出“双向协同”理念,即纵向用思政元素贯通课程内容、横向由思政理念引领教学活动的课程思政联动效应;“三链融合”理念:课堂吸收链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元素,阅读补给链在价值塑造中培育文化自觉和实践,内生链在能力提升中筑牢政治认同[3]。该理念和模式根据传媒专业的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了研究,主要强调的还是思政理念,在系统实践育人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在传媒类专业实践育人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将系列专业实践采访作为有效载体,挖掘其中“德育要素”,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于一体[4]。目前来看,实践采访这个载体较为单一,适用范围和空间有限。

目前,主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还不能完全符合“三全育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在教育主体方面存在“学校孤立无援、教师单兵作战、学生单一(理论或书本)学习”的“三重孤岛化”现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重说理讲授、轻资源配套”“重专业技能练习、轻系统实践育人”的“两重两轻”问题。

归根到底,传媒类专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如何通过多元主体协作系统实践育人,是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教育过程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出现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转化都使过程进入更高的阶段。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5]。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Dewey)对道德成长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德育过程的广阔范围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强调了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的一致性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德育过程理论的发展中,主要观点包括: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认知发展及能力培养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德育过程理论研究逐渐呈现跨学科整合的趋势。

此外,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提供感性认识、培养非理性因素等,促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相对应的感性认识内化为个体身心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外化为社会所要求的行为并形成稳定行为习惯的过程,可以称之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6]。

2.2 OBE教学模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即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为本教育,起源于美国,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理念上,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关注学生应该学什么、希望学生学什么以及应该学什么,从而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教学成果方面,首先,需要明确学习成果,即教育目标,这是OBE教学模式的起点。然后,根据教育目标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掌握目标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其次,要实现学习成果,包括构建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策略,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再次,在教学策略上,OBE教学模式强调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最后,要评价学习成果,它定义了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能力等级,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

3. 多元主体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共研式课程思政内涵构建及实践探索

高职传媒类专业通过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研式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培养立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7]的高级技术技能的传媒工作者。

多元主体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共研式课程思政,指高职传媒类专业通过共建共享共研式多元主体,协作构建实践链条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载体,形成多种成果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育人闭环。

3.1 校企共建城市文化资源库

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是高等院校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徑。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使用课程思政资源库,体验课程思政教学,同时愿意尝试参与思想传播[8]。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得到体现。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接地气”,要兼顾文化理论、文化内涵和文化实践的合理融合,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深度理解本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课程思政资源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土壤,是“营养丰富”的育人载体。对于高职院校传媒专业来说,城市文化资源库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柱。基于城市文化的广泛多样性,对于单个高校来说,建立城市文化资源库普遍存在积累资源不足的困难。传媒企业(含电视台、报刊社)则是城市文化各个侧面的记录者。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城市文化资源,为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高效的素材。

以笔者学校为例,区域城市文化以“好心文化”为引领。“好心文化”已经成为区域显著的文化符号。学校与传媒集团合作,将“好心宝宝”等“好心文化”整合成传媒专业课程基础实践的“好心文化”资源库。对于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好心文化”资源后,学生在实训室就可以隨时查阅素材,解决采集素材资源费时的问题。“好心文化”资源库为传媒专业系统育人提供了广阔有力的“地基”。

3.2 校馆共享红色文化基因库

目前,红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仍然集中在认知教育层面,对情感环节的关注相对不足[9]。课程思政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统一过程,需要“设法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其中,参观体验是一种有效激发情感的方式。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各地的革命纪念馆不断增加,并进行了修复和完善。同时,VR资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增加展示的感染力外,公祭人民英烈、瞻仰教育基地等群体感化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群体感化需要“直观形象地感染”,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参与者沉浸其中。相比较参观体验,以红色资源为基础的项目更适合传媒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如笔者在传媒专业实训周(4周)以“红荔研学营”的方式征集项目成员。根据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等组建多支团队。他们根据项目库选择区域不同的革命纪念馆,经过一次或多次现场调研、人物采访和素材拍摄,最后形成作品,完成实训任务。相比较而言,作品质量远胜于以往实训作业和非“红荔研学营”的作业。以2023年为例,共计4个团队(22人)参与“红荔研学营”,完成了4个革命馆拍摄项目。此外,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团队精神得到更进一步激发。高校可以筛选一批具有强烈沉浸感、能实施线上线下群体感化条件的红色资源,逐步建立激发师生爱国爱党情感的红色基因库。

3.3 师生共研红色文化传播圈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10.44亿[10]。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社会舆论引导者,传媒专业学生需要积极融入互联网的浪潮中。从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角度来看,互联网是实践锻炼的平台,也是学习反馈的评价。但课程思政有其特有的方向,“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尽管优质的内容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有着较强的决定作用,但受众的喜好更直接地体现在对相关内容的认可、讨论和参与等效果层面[11]”。在互联网浪潮中,方向感的把握对高职传媒类专业学生具有挑战性。师生共研精品的模式,可以减少风险、加强传播。通过工作室或社会资源平台,师生共同推动红色精品持续传播。这种“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思政更有实效和意义。

团队自2019年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区域党史教育,立足区域实际情况,针对区域红色文化精品成果数量有限、在高校内传播困难等问题,依托学校专业背景优势,构建融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三共三同”式党史教育模式,生产出调研报告、红色故事微视频和红色精品教育基地VR等多类型作品,逐步建成线上线下交替的“班(主题班会)、课(党史课、专业课和思政课)、赛(挑战杯红色专项、网络文化大赛等)、阵(‘红荔TV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相结合的传播矩阵)”合一的党史育人赋能平台。2023年,团队项目获得广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立项培育项目。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思政平台,通过精品作品形成更广泛的传播,也能够持续推动师生成长。

结语

在传媒专业课程愈加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多元主体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共研式课程思政,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融合教学过程和OBE教学模式等理论,初步探索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初步形成实践教学的闭环和一定的反馈体系。但模式实施时间较短,还缺乏具体验证的数据,未来可以对该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3-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秦雪冰,姚曦.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9-07-02(15).

[3]唐乘花,朱艳琳,劳欣哲.“双向协同、三链融合”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的构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85-89.

[4]马树声.高职院校传媒类专业“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探索——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10):56-57,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6]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

[7]达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2-04-26(2).

[8]陈雯,谢如鹤,梁诗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10):158-161.

[9]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3-10-2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11]李明德,李巨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评估体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3):91-98.

作者简介:吴家豪,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技术在党史教育的应用、红色文化传播教育、传媒专业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资助——融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三共三同”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号:23JDSZ3146);广东省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传媒专业“三同三共”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GDJG2021372);第三批广东省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项目(编号:20231005);广东省2022年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茂名市革命遗址调查及其融入高校党史育人体系的传播路径研究(编号:pdjh2022b1064);广东省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融合区域革命遗址的师生“共建共享共悟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编号:2021GXSZ203)。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农村学校善治模式路径探析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
江汉论坛(2016年4期)2016-12-09 13:56:59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8:20:14
论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治理文化
理论导刊(2016年7期)2016-07-23 13:58:41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