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月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科学文化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但是,在新时代唱响“中国梦”的主旋律中,却不同程度地冒出不绝于耳的杂音、噪音。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汹涌来袭曾掀起过几次“恶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干扰。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说,它作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虚无、虚无主义)和实践土壤(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一开始是以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姿态“出场”①“出场”一词源于演员在舞台的表演活动,文章借用“出场”来形容历史虚无主义逆流这一错误社会思潮的形成、表现和发展图景。;随后,它作为一个负面热词频频在意识形态领域“出场”,甚至在某段时期内成为一股强劲的具有明显政治诉求的错误社会思潮。在我国学术语境中,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蔑视中华民族文化,歪曲、戏说、诋毁红色人物故事,丑化和否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错误社会思潮。
2021 年2 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2]他进一步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释历史问题、分析社会现象中贯穿着大历史观。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列宁也以同样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他指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4]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历史观实际上是一种联系观、发展观和整体观。
当前,学界对大历史观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厘清作了诸多尝试。比如,有研究者指出,大历史观是指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来审视,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5]。也有研究者指出,大历史观是指在历史长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中,以及国际的宽视野中看问题,凸显历史发现趋势和发展规律,彰显历史的整全性[6]。学界对大历史观作了充分的探讨和分析,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对大历史观注重历史阐释和历史评价的全局性、整体性、延续性和联系性等属性已经达成共识。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大历史观,是指立足于长时段的宏大叙事,放眼于宽视野的全局意识,统筹于多领域的价值整合,注重时间维度的时序性、空间维度的全貌性和逻辑维度的严谨性,从长时段、宽视野、多领域的层面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预测历史发展趋势。
鸟瞰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多年成长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辉煌史、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勇前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从大历史视角看,认真学习“四史”,树立正确“四观”,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性、迷惑性、危害性,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大历史观呈现长距离、宽焦距、大写意的时空场景。”[7]显然,大历史观是从全局上审视历史发展的脉络、规律和趋势,它注重联系性、发展性和整体性。与之相反,历史虚无主义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历史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标榜学术研究,拿“学术研究无禁区”为尚方宝剑,罔顾历史图景的时序性、全貌性、严谨性,操纵着三种荒谬动机来颠倒历史共识、消解价值认同,恶搞红色经典、亵渎革命英烈,抹黑开国领袖、发难主流价值,妄想灭史灭国,摧毁一切、颠覆一切,重新改变世界图景。
历史虚无主义带有个人主观偏见地、幽暗地看待历史,尤其是死死揪住党史中个别“不光彩”的事不放,揪住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或“错误”并竭尽夸大,蛊惑人心,散布政治谣言,用极其隐蔽的手段表达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妄言“改革开放”就是“砸缸”,就是全盘否定毛泽东及其时代的历史,进而分裂改革开放前后的连续性历史。一言以蔽之,历史虚无主义隔断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否定中国文化、否定中国道路、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8]。历史虚无主义从无休止地污蔑、谩骂、抹黑毛泽东,到剑指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再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直至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执政的“合法性”。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炒作”社会热点事件,用事关弱势群体的“公众事件”来攻击党和国家,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领导权和话语权,发难主流价值,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历史虚无主义拉大旗作虎皮,以创新为噱头,用所谓的“新观点”“新见解”“新发现”来从事破坏性的理论“创新”,颠倒人们业已形成的共识,弱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其蔑视、鄙视、拒绝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打着弘扬的幌子,反其道而行之,“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专挑不合时宜的“糟粕”加以弘扬,妄想把中国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历史虚无主义拘泥于狭隘思维的小视野之中,却想方设法“创新”历史,用雷人、亮眼、刺耳的标题博取人们的眼球,如“大地主”岳飞、孙中山“包二奶”等,在青少年群体中很有市场,“叫好”又“叫坐”,颇受他们的青睐和热捧。这种虚无段子一旦在网络中发酵和蔓延,再经过网络大V 们添油加醋,会像传染病一样引爆整个网络,势必形成“破窗效应”,导致部分网民狂热的盲从轻信,引发键盘侠们的舆论“狂欢”。
历史虚无主义以玩世不恭的态度、低级趣味的口味,恶搞历史、解构历史、抽空历史,严肃的历史被无厘头化,厚重的历史被娱乐化,历史变成了商业化的消费品。历史虚无主义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来杜撰、捏造和篡改史料,虚构历史事实,造假历史真相,向人们输送“精神鸦片”。历史虚无主义“从微观入手来营造出具有神秘氛围的‘历史传闻’”[9],如炮制毛泽东“补丁衣服真相”“不吃肉真相”等。控制现在意味着控制过去,控制过去也就意味着控制未来。历史虚无主义僭越历史叙事的话语范式,混淆视听,妄想抹去人们的记忆,注入虚假的记忆。历史虚无主义蛊惑人、吓唬人、蒙骗人的戏法虽然经不住考证,但是,一些人对“造假真相”却难以辨别真伪,若再冠某某专家之名,则会更加深信不疑。
大历史观不是着眼于微观表述的“显微镜”,而是放眼于宏观叙述的“望远镜”。毛泽东曾强调:“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10]。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从时空的长时段、宽视野、多领域的维度来审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厚重的时空感和整体感。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设置“四重陷阱”,妄想用支流取代主流、用假象遮蔽真相、用愚昧僭越文明、用恶俗调侃崇高[11]。历史虚无主义一旦被识破,则会转换话语范式,抛出新观点继续苟延残喘,用迷惑性的演绎手法切换概念,以短时段、窄视野、小领域的“小历史观”思维来丑化中国共产党史、假设新中国史、裁拼改革开放史、解构社会主义发展史。
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为后人留下了一句警言,即一个失去欢迎的执政者,无论他做的事好坏,都会招致老百姓的不满。历史虚无主义用片面否定整体、用现象否定本质、用支流否定主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拿中国共产党史的支流说事,并纠缠于细枝末节,以个别历史细节来演绎整体历史发展。进一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用片面、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方法来叙述党史的发展进程,抽象地分析党史问题。毫无疑问,历史虚无主义携陈腐偏见,夹杂着个人情绪,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党史,用狭隘思维去抹黑党的领袖,把人们带入了“塔西佗”陷阱。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在虚拟世界里体验再现真实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但是,超“虚拟现实”就不是再现真实了,它以“预设”为出发点,通过臆想、假设、想象来设置话语逻辑,印证假设结论的“正确性”。历史虚无主义罔顾历史事实,无中生有,奉唯心史观为圭臬,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玩弄“提线木偶”把戏,天马行空地开发新中国史,简单粗暴地意淫新中国史,把主观想象出来的不曾发生的伪历史硬塞进人们记忆中,充当客观发生的真历史,遮蔽新中国史的本来面貌。基于此,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话语逻辑演绎,从假设的立题推演假设的结论,把人们带入了超“虚拟现实”陷阱。
“蒙太奇”是一种人为操纵时空的裁剪、割裂、拼贴手法,被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中。历史虚无主义无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竭力曲解改革开放史,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裁剪、拼凑和涂抹史料,重新割裂、装扮和塑造改革开放史。历史虚无主义任意地臆想历史、随意地虚构故事,把改革开放史当成文学去创造,当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橡皮泥”。历史虚无主义调制历史素材的色调,对改革开放史进行过度的“包装”和“美颜”,把严肃的历史打扮成千娇百媚的“小姑娘”,制造出虚假的幻象。历史虚无主义裁拼改革开放史的迷惑性在于,用碎片化思维选择史料,用随心所欲心态加工史料,最终作出断章取义、舍本求末的消极判决,如同影视作品中泛滥的穿越剧一般,把人们带入了虚幻的“蒙太奇”陷阱。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一部著名的荒诞派戏剧,主人翁“戈多”始终被等待、始终未出场,而其他人物的话语和动作怪异、荒唐、可笑,剧情也模糊不清、混乱不堪,呈现的是一种无意义的焦虑感、颓废感、虚无感的症候。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无厘头的叙事风格,尤以“戏说”“水煮”“大话”的叙述风格为甚,用戏虐性、模糊性、娱乐性的话语来解读、消费和娱乐社会主义发展史,把恶搞当成了时尚。历史虚无主义用简单、片面、极端的方式评价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厚重感、权威性和可靠度被遮蔽,在去中心的多元复杂中失去了“画框”,变得不确定和无意义,完整的社会主义运动被搞得支离破碎,于是,精神家园失落、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念崩溃、人文精神危机等负面情绪接踵而来,把人们带入了“等待戈多”陷阱。
大历史观不拘泥于历史表面,也不拘泥于历史片段,更不拘泥于历史细节,而是从宏观层面上审视历史发展的脉络、规律和趋势,为书写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深化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历史虚无主义信奉的是娱乐至死的“历史观”、是非颠倒的“民族观”、主观臆断的“国家观”、自我矮化的“文化观”,其推销和兜售的歪理邪说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并借助于微媒体技术加持,在网络中沉渣泛起、甚嚣尘上,尽毁“四观”,冲击着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极具社会危害性。
历史虚无主义不顾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恶搞红色经典、亵渎革命英烈。历史虚无主义爱逞一时口舌之快,用数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对英烈事迹进行“另类”解读,炮制一些奇谈怪论来唱衰英烈、开涮英烈、揶揄英烈。诸如,《快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捡粪》一文以秒为单位计算雷锋捡粪的时间、数量、速度等,并讽刺雷锋“分明是在粪坑里!”《如果黄继光堵住枪口1 秒钟》一文以武器专家的口吻测算黄继光中弹的数量、子弹的速度以及子弹的杀伤力,并质疑黄继光“不可能有稍微完整的尸体残留堵枪口。”《邱少云事迹,真的违背生理学常识了吗?》一文从生理学角度质疑邱少云“不可能通过意志来抑制而保持完全的‘一动不动’。”等等,红色经典无一幸免,革命英烈个个中枪。历史虚无主义对开国领袖毛泽东颇有微词,以阴暗的心理来反讽、嘲弄、污蔑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甚至叫嚣要“清算毛泽东主义”,尤其是网络上抹黑毛泽东的“非毛化”段子比比皆是,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历史虚无主义炮制大量妖魔化毛泽东的虚无段子,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用“爆料”“揭秘”“惊呆”等字眼来吸睛、吸粉、吸流量,一些知名人物充当历史虚无主义的传声筒、扩音器,他们对待历史的偏激说词能够迅速在网络中“走红”,并以“核裂变”“病毒式”迅速地疯狂传播。邓小平曾运用大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他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12]毋庸置疑,从大历史视角看,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抹黑了毛泽东也就意味着抹黑了毛泽东时代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信口雌黄、指鹿为马、自欺欺人,为推动历史进步者“戴帽”,为开历史倒车者“加冕”,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是其信奉的教条。比如,孙中山是“20 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慈禧是“优秀的政治家”、袁世凯是“中国实现近代化贡献最大之人”、李鸿章是“被遗忘的爱国者”,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把辛亥革命说成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歌颂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13]贬低三元里抗英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 步。”[14]因 此,“侵略”反而“有功”了,“殖民”反而“有利”了,“反抗”反而“有罪”了。历史虚无主义炮制的一些颠倒黑白的谬论,如“抗美援朝有害论”“抗日战争祸国论”“帝国主义侵华功大于过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的果实论”等,抹杀了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歌颂了西方的殖民史,用更加隐蔽的方式挑战我们的主流价值,搞乱和麻痹了人们的思想。从大历史视角看,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解构中华民族的崇高、吞噬中华民族的整体、消解中华民族的审美、摧毁中华民族的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铁的历史事实,用“假如怎么样?则会怎么样”、“如果怎么样?那么会怎么样”等预设话语来自问自答,炮制出“假如没有辛亥革命,20 世纪的中国不会这么动荡,早已实现宪政”、“假如我们学习美国而不是苏联,我们早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假如让蒋介石政权搞资本主义,中国早就富强起来了”、“如果没有抗日战争,那么共产党会被国民党打败”、“如果没有抗美援朝,那么中国会更好”。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没有“假如”,更没有“如果”,假设的历史就是虚构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日本侵略中国必然会被中国打败,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人民的必然选择。“假作真时真亦假”,历史虚无主义用“手撕鬼子”等暴力美学来渲染仇恨,解构、幻想和意淫历史,厚重的历史被架空,使人们不再关注严肃的历史,而是沉浸于亚文化的消费中。这种视觉享受的“愉悦感”是建立在对历史片段零碎化、片面化的情绪发泄上,这种“狂欢”其实是对历史无知的“寂寞”。当下,历史题材的抗战雷剧、抗战神剧以及穿越类历史小说充斥于网络、电视和书刊杂志中,部分意见领袖、网络大V 成为其传播推手,进行舆论造势,营造了一股虚无之风。历史虚无主义妄言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带入歧途,抛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偏执、极端和狂妄的言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无非是想让主旋律失语、失声、失踪,进而蚕食、瓦解、消灭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9 世纪末,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刷下,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机制越显弊端、逐渐僵化,备受中国思想界激进知识分子的奚落。中国传统文化在历次运动中沦为批判的“靶的”并逐渐走向衰落,激进知识分子们满腔悲愤地与传统文化决裂,甚至全盘否定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的延续戛然而止,文化本源难以承继,损失惨重。20 世纪80 年代末,政论片《河殇》在媒体播出引发了热议。其解说词指出:“旧文明的沉渣已经像淤积在黄河河道里的积沙一样,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需要一次大洪峰的冲刷。”[15]随后,主张“西化”并把中国传统文化贬斥一通的虚无之风大肆泛滥,中华文明辉煌的一面被掩盖,而其暗淡的一面被放大,甚至被渲染成了具有劣根性、愚昧性、丑陋性的落后文化。2023 年6 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6]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数典忘祖,妄想斩断中华民族的文化“脐带”,解除中华民族的内在关联,以及弱化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前,这股虚无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渗透于影视、文学作品中,甚至盛行于各种学术论坛中,并在网络上借巢产卵而大肆泛滥、于今为烈。
总之,新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整体性、严肃性,在立体多维的时空逻辑中看待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尤其要把“四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下加以审视。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